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做自己最好的醫生,唯有身心健康,才是最大的幸福

2022-03-16由 緣來醬子 發表于 林業

藥樹有什麼功效

文|緣來醬子

做自己最好的醫生,唯有身心健康,才是最大的幸福

臺 灣大學醫學院病理科副教授李豐醫師因患淋巴癌,曾被宣告只剩6個月生命,但她卻多活了30年。

他曾說:“與淋巴癌和平共處,是我此生最大的挑戰,但是我很感恩它,讓我學到很多難得的經驗。更重要的是讓我知道,健康必須靠自己。”

“其實我的工作還是一樣多,正規療法當然要照做,但我做事的心態完全改變了。”

李豐醫師提起過去的自己,雖然表面上過著看似健康的生活,心裡卻累積了不少負面的情緒,很多事無法釋懷。

“抗癌之路有50%取決於信念,當你有自覺了,願意改變了,力量才會展現出來!”他體悟出:“當人生病,就是修行的開始!”

而他指的“修行”,並不玄妙,而是“修正自己過往的心態與行為。”

她很感恩,經歷患癌的過程,讓她放慢腳步,細細品嚐生命。

做自己最好的醫生,唯有身心健康,才是最大的幸福

講究調氣養生之中醫學亦認為:“怒則氣上,驚則氣亂,悲則氣消,喜則氣緩,恐則氣下,憂思氣結;七情內傷,病態萌生,發而為病,輕則微恙,重則癌症。”

著名心理學家、意象對話療法創始人朱建軍則說:“生病之處,必有解藥” ,他把自己30多年積累的心理治療思路,完整而巧妙地呈現在《藥樹》這本小說中。

朱建軍認為,心理諮詢的首要目標不是讓一個人一直不死,而是讓她更有生的希望。

做自己最好的醫生,唯有身心健康,才是最大的幸福

身患癌症的都市白領女性陳樹,有著一股既孱弱又堅強的氣質。原本計劃讓自己的婚禮與喪禮一起出現在生命的終點,儘管心裡有千萬個不願意,但是每一個站在“死神”面前的生命,似乎都沒有反轉的餘地。

陳樹不甘心。

她請心理師海音來為自己進行臨終關懷心理諮詢。在意象對話治療過程的引導下,不停地尋找和解答,只是為了能“活下去”,無論有多麼痛苦。

“死,到底是什麼樣子?是舒服還是可怕呢?”陳樹問。

海音回答她:“重要的不是死或者活著,而是你要什麼?為什麼死和為什麼活?”

透過不斷探索自己的意向世界,陳樹逐漸看清生病背後的多重心理原因,直面自己真實的內心。

母親重男輕女的偏見、童年被性侵的恥辱、手足之間的隔閡、面對愛情的自尊與羞恥感……在意象對話治療中看到有著悲觀“子人格”的陳樹,一直陷在黑森林的泥沼裡。

做自己最好的醫生,唯有身心健康,才是最大的幸福

一年零八個月的時間,無數次的諮詢和引導,似乎都還是在治療的起點,陳樹的病情數次復發,而死神的步子也不急不慢地跟著。

陳樹並沒有放棄,只要是身體允許,她就鼓勵自己:該怎麼生活就要怎麼生活,只要每天活著,就會每天做心理成長。

調節飲食、聽音樂、做瑜

、做公益……陳樹做著所有可能有益的事情,對於生命,她重新體驗、重新發現,試圖找到生命的出口。

這一切的動力來自於“愛”,陳樹願意忍受身體的痛苦而繼續活著。

凡事從正面思考,事事會變得非常美好;陳樹日益靠近真實的自己,對生命的希望隨之復甦,就像早已枯萎的巨樹根部,竟然發現到唯一的小芽還有一片葉子。

陳樹因看見而感動,因愛而療愈。誠如作者所言:“無論身體或心靈、外在或內在,你所有的絕處逢生,必有一個值得被看見的地方。”

其實每個病痛背後,都隱藏著內心想要傳達的重要資訊,只是我們不曾認真聆聽內心的訴求而已。病痛只不過是潛意識的一個資訊載體,資訊如果沒被成功解讀,疾病便會一直在身體裡輪迴,抓緊你不放。

做自己最好的醫生,唯有身心健康,才是最大的幸福

從來,為難自己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星雲大師說:“人生的大病,在佛法裡說,就是時刻盤踞在我們心中的貪、嗔、痴。”

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會遇上情緒創傷,需要撫平,需要療愈。在心理治療中,透過意象對話療法,和“成年的自己”與“幼年的自己”對話,融入過去受傷的自己,與自己的內在小孩和解,療愈自我。

生病,不過是受不了委屈的細胞在喊救命的聲音而已,唯有了解自己的極限,不承擔超過能力範圍的壓力,細胞才能健康自在。

這正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的問題,找到合適的解藥,破解病痛背後的隱藏意義,走出疾病的輪迴,擺脫病痛的迷思困局,做自己最好的心理醫生。

好好生活是一種超強的能力,把生活還給生活,讓自己做自己;你活著的姿態,牽動著你的幸福狀態。

做自己最好的醫生,唯有身心健康,才是最大的幸福

人們若要真正解決生命中所發生的種種問題,就要學會“如何愛”。因為,製造問題的力量和解決問題的力量,都隱藏在愛的後面,只是方向不同而已。-- 國際系統排列人生導師周鼎文

《藥樹》中的陳樹在不知不覺中,掌握心理治療的核心奧秘,以及看清真實自己的路徑。

傾聽內心,不再為難自己,而是相信自己;你可以忙碌,但還是要好好吃飯;你可以愛人,但不要失去了自己,自己的聲音比外在的喧囂更重要。

榮格曾說︰“不是我創造了自己,而是我發生在自己身上。”

要走出傷痛並有所成長,就要學會如何適當地放下;放下執著的心態,因為沒有人理所當然為你付出;也要放下人生的不變,接受不能改變的,改變可能改變的。

我們不但要面對自己,更要了解自己面對傷痛時的心理及其影響,這樣我們才可以做出有關自身心健康的選擇。

瞭解這些心理機制,並能客觀面對挫折,這些知識和技巧已指出了一條道路——一條我們可以走出挫折與哀傷,走向釋懷與成長的道路。

做自己最好的醫生,唯有身心健康,才是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