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古時近義詞辨析

2022-03-11由 釋放者1 發表于 林業

脛部指哪裡

【領、頸、項】

“領”是脖子。如《左傳。成公十三年》:“我君景公引領西望”。現代漢語中的成語“引領而望”就是由此而來的。意思是伸長脖子而遠望,表殷切盼望的樣子。口語中所謂的“脖領子”,即指脖子,“脖”與“領”是同義的。蒲松齡的短篇小說《促織》寫到蟋蟀纏鬥的時候,一隻蟋蟀“張尾伸須,直齕敵領”,所謂“直齕敵領”,就是直接去咬敵手的脖子。“領”的“衣領”的意思,是由“脖子”引申出來的。

“頸”也指脖子,但是指脖子的前部(《廣韻》:“頸在前,項在後”)。古時表示自殺常說“刎頸”,刎頸當然是指割斷脖子的前部。古人也常用“交頸”以表示雙方親愛,“交頸”當然也是脖子的前部相交。

“項”是脖子的後部,如《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案(按)灌夫項,令謝(謝罪)。”往下按別人的脖子,古人只能說“案……項”,而不能說“案……頸”,因為按的只能是脖子的後部。今成語“項背相望”,常用來形容人多擁擠,連續不絕,“項”和“背”都指人身的後部。今醫學上所謂“強項”,也是指後脖子硬。至於所謂“項練”則是套在後脖上的環形裝飾。

【具、俱】

兩個詞都可做副詞用。

“具”用作副詞,表示“全”、“盡”、“統統”等意思,如《鴻門宴》中用了幾個“具”:“具告以事”,“具告沛公”,“具言臣之不敢倍(背)德也”,“具以沛公言報項王”,這些地方的“具”都不寫作“俱”。

“俱”用作副詞,表示“偕”、“同”、“一起”的意思。如《鴻門宴》中的“欲呼張良與俱去”,“毋從俱死也”,這些地方的“俱”,都不寫作“具”。可見“具”與“俱”在用法上是有分別的。

【視 見 觀 察 看 望】

這一組詞都是眼的動作,屬視覺範疇,但它們的意義有區別。

“視”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看”,如《禮記。大學》:“十目所視,十手所指”,《鄒忌諷齊王納諫》:“窺鏡自視,又弗如遠甚”。

“見”是“看見”,如《荀子。勸學》:“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莊子。庖丁解牛》:“始臣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視”和“見”分別是:“視”是具體的動作、行為,“見”是視覺的結果。成語“視而不見”,說的是“看,但是沒有看見”,不是“看而不看”或“看見而未看見”的意思。

“觀”是“有目的地看”,含有“觀賞”、“玩味”的意味,如《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曹共工聞其(晉公子重耳)駢脅(一種生理畸形,肋骨緊密相接),欲觀其裸(裸體):浴(指重耳洗澡),薄(挨近)而觀之”,又如:《左傳。宣公二年》:“(晉靈公)從臺上彈人(用彈弓射人),而觀其闢(避)丸也”。今天所謂“參觀”

、“觀賞”等詞都保留了“觀”的上述意義。

“察”是“仔細看,看清楚”,如《孟子。齊桓晉文之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今成語“明察秋毫”即由此而來。正因為“察”有仔細看、看清楚的意思,所以現代才有“審察”、“洞察”、“視察”等說法。

“看”本是“看望”、“探望”的意思。如《韓非子。外儲說左下》:“梁車為鄴令,其姊往看之”,《世說新語。身無長物》:“王恭從會稽還,王大看之”。到了唐代以後,“看”才有了現在的意思,如李白《清平樂》:“名花傾國雨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望”是“向遠處看”。如《左傳。莊公十年》:“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又如《老子》:“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