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姜成英代表:橄欖樹下守初心

2022-03-06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林業

橄欖象徵著什麼意義

原創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 收錄於話題#聚焦兩會157個

◎ 科技日報 邸金 杜英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初春的甘肅省隴南市已是綠意盎然,白龍江谷地,福津河兩岸,一叢叢的油橄欖樹“蹲踞”其間,泛銀白色的葉片舒展身姿,串聯成一條不見盡頭的銀“飄帶”。

油橄欖是隴南名副其實的致富“金果”,也是甘肅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油橄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姜成英鍾情20餘年的“寶貝”。作為土生土長的武都人,自1995年大學畢業後,她一直在這片山清水秀的土地上探索脫貧“密碼”,直到與油橄欖結緣。

姜成英代表:橄欖樹下守初心

資料圖。圖片來源:pixabay

把“舶來品”變成當地“綠色銀行”

作為“舶來品”的油橄欖從地中海沿岸的阿爾巴尼亞“移民”甘肅隴南,其“本土化”的過程歷經幾十年,為了讓小小橄欖真正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姜成英幾十年如一日的像個小學生一樣,無論開會還是下鄉,每次都隨身帶著一個筆記本,遇到什麼農情、農事都記錄下來。

隴南山大溝深,交通不便,油橄欖多種在半山坡。“只能徒步行走,陡峭的地方,手腳並用,有時為了趕時間早上吃一頓飯,到晚上再吃一頓飯。”姜成英笑著回憶自己的“狼狽”。在田間地頭觀察油橄欖的生長髮育規律是每天的日常,連續24小時觀測一些指標也是家常便飯,為了確保不遺漏一項記錄,她和團隊輪流倒班。

就這樣探索了一年又一年,筆記本壘起來有幾米高,她和團隊也終於摸清了油橄欖生長髮育及開花結果的“門道”,為全省乃至全國科學栽種油橄欖提供了理論支撐。他們選育出的良種,如今大都已是當地的“當家品種”。團隊提出的平衡施肥技術、生物防治法、保墒抗旱抑草等栽培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連續4年入選科技部成果轉化專案和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範資金專案中的推廣技術。

讓老百姓鼓起了錢袋子

2010年,姜成英入選全國林業科技特派員,11年過去了,油橄欖插著致富的翅膀,將希望和幸福播撒在白龍江畔,讓老百姓鼓起了錢袋子。被譽為“液體黃金”的橄欖油也被越來越多人認可,逐步走向世界。

如今,隴南油橄欖種植面積62。79萬畝,年產鮮果3。8萬噸,生產初榨橄欖油5700噸,綜合產值20。5億元,惠及當地6個縣區44個鄉鎮343個村40多萬人,種植適生區的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200元,其油橄欖收入佔比已過半。

姜成英代表:橄欖樹下守初心

資料圖。圖片來源:pixabay

隴南市武都區曹家堡村油橄欖種植大戶李建設最初種植油橄欖時,掛果率很低,蟲害成災,果子長勢很差。一次偶然的機會,姜成英對他進行了指導。將信將疑的他按照姜老師說的去做,果然收效顯著。後來,依靠姜成英及團隊的指導,短短几年間,病蟲害得到防治,品種得到改良,他的200多畝山林變成生機勃勃的“聚寶盆”,還解決了村裡部分貧困戶的就業,“姜主任是咱們果農離不開的好朋友!”李建設感激地說。

為木本油料產業發展建言

對於家鄉今後的發展,姜成英十分關注。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她準備了關於支援木本油料發展的建議。“我國耕地資源稀缺,扶持木本油料產業發展,有助於緩解糧油與土地資源之間的矛盾,拓寬健康優質的食用植物油來源。”姜成英告訴記者,我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食用油進口國,我國油橄欖產業仍然面臨種植面積小、產業基礎薄弱、賣好賣壞看年景、農民持續增收穩定性差的難題,亟須國家加大對油橄欖產業的政策、資金、科研等方面的支援力度。

“希望國家將主要木本油料樹種,如核桃、油橄欖、榛子等納入現有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立長期穩定的科研平臺和專業創新團隊,促進木本油料產業從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益型提升轉變,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姜成英建議,將木本油料產業發展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並啟動“木本油料振興工程”。

武都有山,山多雄奇;武都富水,水多靈秀;武都有果,果多天寶。“未來,我還是會致力於油橄欖木本油料的良種選育、重點品種和栽培技術的推廣,爭取選育更多適合我國本土化栽培的油橄欖品種。”這是姜成英未來的打算,也是一位科技特派員樸素的初心。

原標題:《姜成英代表:橄欖樹下守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