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中國人久遠的尋寶夢想|一點歷史

2022-03-06由 文匯報 發表于 林業

牛鼻栓怎麼用

在傳統中國,“識寶”和“取寶”是個歷久彌新的古老話題,一些故事可以上溯至六朝甚至先秦,而在唐宋以後則出現了諸多變形。不過,儘管歲月流逝,但不少故事的基本型別與框架並未有太大的變化。及至晚近,“徽州朝奉來取寶”的故事在江南各地廣泛流傳,這與明代中葉以後徽商之崛起密切相關。此類“識寶”和 “取寶”的故事,與“無徽不成典”局面之形成以及徽州典當的經營特性亦息息相關。

在中國傳統的民間故事中,有不少 “識寶”和 “取寶”的傳說,這在學術界已有相當多的研究。例如,程薔所著《中國識寶傳說研究》(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就是民俗學界相關成果的專書。

簡單說來,所謂識寶傳說,其故事的基本模式是:某人家中有一種物品,他自己並不知道這是價值連城的寶物,後來,被偶然經過、善於識寶的胡人看到,後者請求購買此物,此一買賣有的成交,有的則並未成功,但最後無一例外都是由胡人說出寶物的價值及其用途。此類傳說隨著時代變遷,出現了很多變形。唐宋以後的“回回識寶”、“江西人覓寶”、“南蠻子憋寶”乃至近代以後“洋人盜寶”之類的傳說,都與此一母題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淵源關係。其中,以“回回識寶”的傳說流傳最為廣泛。

“回回”主要是指來自西域的那些人,包括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亞各國人以及後來的回族人(按:“回回”雖是歷史書寫中常見的稱謂,但今天不宜用“回回”指稱回族),他們攜來異域的珠寶,而且通常都擅長於珠寶經營。在明代以及之前,“回回識寶”的故事流傳很廣,但在此後,相關的傳說逐漸消失。而與此同時,在江南一帶,有關“徽州朝奉識寶”或“徽州朝奉來取寶”的故事則廣為流傳,這一點,應當與明代中葉以後徽商之崛起密切相關。

中國人久遠的尋寶夢想|一點歷史

典當鋪中的徽州朝奉(戴敦邦繪)

在江南,有關“徽州朝奉識寶”的故事相當不少,我這裡先舉一個涉及西湖龍井茶由來的傳說:

龍井茶聞名天下,但真正的龍井茶發源地其實不在龍井,而是在西湖西南面的獅子峰一帶。相傳,山峰上有一座寺廟,每天前來燒香的人很多。寺旁有一片茶園。某日,有位徽州朝奉前來燒香,他看到牆邊有隻破缸,裡面盛有半缸汙水,上面長滿青苔。朝奉先生一看就知道是寶貝,他找來和尚,希望買下這隻破缸。雙方約定,明天朝奉再來抬走破缸。當天,朝奉走後,寺裡和尚覺得破缸太髒,抬起來不方便,就動手將缸洗刷乾淨,並將其中的汙水連同青苔,一起倒在茶園裡作為肥料,最後,將缸抬回寺裡,倒扣在牆角邊。翌日,徽州朝奉帶人前來抬缸。到寺裡一看,缸已倒扣在地,急得驚呼:“哎呀,寶貝呢?寶貝呢?”他連忙找到和尚,詢問缸中的汙水和青苔究竟倒到什麼地方去了。和尚遂帶著朝奉來到寺邊的茶園裡,朝奉一看果真在那,他數了數,被汙水澆著的茶樹共有十八棵。朝奉告訴和尚:“這十八棵茶樹,長大以後一定會產出上等的茶葉。”果真,到了採茶時節,獅子峰上的那十八棵茶樹與其他茶樹不同,用它們炒出的茶葉,香氣濃郁,開水一泡,顏色碧綠,當地人遂將之取名為“獅峰茶”。後來,周圍的龍井、楊梅嶺、茅家埠的茶農都用獅峰山上的茶種培育新茶,所以,獅峰茶實際上是龍井茶的祖宗……

上述的故事,見厲劍飛編著的《西湖龍井茶採摘和製作技藝》一書 (浙江攝影出版社,2012年版,頁139。因避免冗長與拖沓,筆者在不影響原意的前提下對引文作了精簡、縮寫)。這個故事還有不同的版本,如臨安北鄉徑山雲霧茶之來歷,也有頗相類似的故事(臨安市茶葉局、臨安茶葉協會編《臨安市茶葉史》,2005年版)。

前引故事之真偽無從考證,但其內容與唐宋以來“回回識寶”或“回回取寶”的結構基本相同,只是將故事的主角從“回回”改換成“徽州朝奉”而已。

在江南民間傳說中,有關徽州朝奉 “識寶”、 “取寶”的故事相當之多,所以“徽州朝奉來取寶”的俗諺,為一般民眾耳熟能詳。在杭州,就流傳著不少類似的故事。例如,杭州平津橋東堍有個鞋匠,收養了一隻奄奄一息的邋遢貓,經他精心調理,很快恢復了元氣。某日,來了位文縐縐的朝奉先生,開口便出高價要買這隻貓。被斷然拒絕後,他婉言說家裡老鼠造反,咬壞米囤、撕破衣衫,希望能借該貓一用,並約定一段時間後歸還。果然,屆時朝奉如約前來歸還,還拿出銀子酬謝,並道出實情:原來,上天一神仙羨慕人間煙火,擅自下凡,化為一隻玉老鼠,藏身於錢塘江畔的六和塔中,而這隻貓則是玉帝派出的

天將之化身。此次,朝奉先生是奉旨前來收回這兩個活寶……於是,“平津橋畔癩皮貓,徽州朝奉來取寶”之傳說,就在武林的街衢坊巷間流傳,人們亦遂將平津橋稱作“貓兒橋”。

中國人久遠的尋寶夢想|一點歷史

唐朝的胡人駱駝俑

類似的故事情節,在江南各地都相當普遍。例如,浙江湖州有句民諺稱:“徽州人識寶,湖州人識天。船上人會看潮,種田人會看天。”這句俗諺意思是說湖州當地人主要以種田為生,故而看雲識天氣十分在行;而徽州人則以商賈為業,見多識廣,也非常精明,能夠很好地估量各種商品的價值,及時找到發財致富的門道。另外,在浙江蘭溪市諸葛村,因在傳統時代有不少遊方郎中,所以當地一句俗諺稱:“徽州人識寶,諸葛人識草。”“草”也就是中草藥的意思。在這裡,“識草”與徽州人之“識寶”亦對舉並稱。

上述諺語中的“徽州人”,有時也寫作“徽州朝奉”。所謂朝奉,通常說來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是指典當鋪中的職員,廣義的則泛指所有的徽商以及徽州的紳士。浙江越劇《九斤姑娘》(又名《箍桶記》)中,有財主石二佬與九斤姑娘鬥嘴的片斷:

[九斤唱]觀音竹來無價寶,

獨一無二世間少。

觀音竹,箍面桶,

洗洗面,醜臉會變好相貌;

觀音竹,箍腳桶,

洗洗腳,蹺腳會得打虎跳;

觀音竹,箍蒸桶,

蒸蒸年糕會得變金條;

觀音竹,箍米桶,

滿桶白米會變珠寶。

[石]喔唷!

[九斤唱]徽州朝奉來取寶。

[石]還過多少銅鈿?

[九斤唱]銅鈿還過六萬吊。

……

上揭對話引自 《越劇戲考》 (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頁246),故事是反映九斤姑娘之機智大膽,口才過人。在《箍桶記》中,財主石二佬以張箍桶吃了他家的“元寶雞”為由,要挾後者將新生女兒嫁給他愚蠢的小兒子。九斤姑娘見狀,針鋒相對地要石二佬賠償被他媳婦拿去燒火的“觀音竹”(竹篾)。在上引對話中,她列舉了“觀音竹”的諸多神奇之處。見此情狀,石二佬計拙,只得無奈作罷。在這一段唇槍舌劍中,就提到“徽州朝奉來取寶”的俗諺。在江南的諸多民間故事中,“徽州朝奉來取寶,還過…… (錢)”的說法,成了人們討價還價的口頭禪,意思是說 “識寶”的徽商早已出過某一高價格了,從而藉此自抬身份。

有關“徽州朝奉來取寶”的故事,從其內容、結構上看,應當是江南人利用傳統歷史記憶中固有的“識寶”主題,稍加變換而逐漸形成的。在這裡,還可以舉出杭州湧金門的傳說:

杭州西湖原名金牛湖。當時,城內有家大當鋪,裡面有個徽州朝奉,人稱“識寶太師”。有一天,識寶太師在拱宸橋一家豆腐作坊裡發現一把破蒲扇,他看出這是件寶物。就向作坊主購買。後者詢問其用途,識寶太師說: “這把破蒲扇是金牛愛吃的好飼料,有了它,就能將金牛湖裡的金牛引上岸來。”雙方約定次日成交。不過到了晚上,作坊主決定先行下手,他悄悄拿著破蒲扇,來到金牛湖邊,用破蒲扇變成的金色蘭花草,真將金牛引上了岸。正當他想拖走金牛時,卻差點被後者拖落水中,只能鎩羽而歸。翌日,識寶太師帶了銀子前來取扇,作坊主只好將實情說出。識寶太師在嘆息之餘解釋說:“光有蘭花草,沒有牛鼻栓,怎麼能拉得住金牛呢?”從此,金牛再也沒有出現過,但金牛湧現之處,後人遂稱之為“湧金門”。

此外措繩度,杭州“三潭印月”風景之形成,也鍾拉有類似的金牛傳說(上述二例,見杭州圖書館編《西湖傳說故事整合》名勝古蹟卷,杭州出版社,2013年版,頁115-116、頁59)。先放蜷如果我們參照民俗學界的研究,此一故事應源自六朝的“金牛”型傳說(參見顧希佳撰《世紀尋寶夢——“石門開”型故事解析》一文,《中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反映了中國人久遠的尋寶夢想。

作者:王振忠(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編輯:於穎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