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MRD動態監測輔助腫瘤診療: 預警術後復發,提升患者生存率

2022-03-03由 絢爛生活新天地 發表于 林業

腫瘤復發後還能治嗎

如何提升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一系列預警復發及預後評估方式至關重要,而其中,微小殘留病灶(MRD)動態監測已經成為業內關注熱點。

頭豹研究院近日瞭解到一則結直腸癌患者的案例。患者經由MRD動態監測後,結合MRD檢測結果採取積極的治療,患者腫瘤標記物CEA(癌胚抗原)持續下降至正常數值區間,影像學評估達到PR(部分緩解)。

事實上,MRD動態監測的意義在於其能夠早於傳統影像學發現腫瘤復發,並有效評估預後,進一步幫助患者提升生存率。那麼,MRD動態監測在腫瘤診療中究竟如何發揮作用?對於腫瘤診療又有怎樣的價值?

輔助預警腫瘤復發

世衛組織最新資料顯示,2020年中國癌症發病人數為456。9萬,約佔全球癌症發病的23。68%,發病人數位居全球第一;2020年中國癌症死亡人數為300。3萬,約佔全球癌症死亡人數的30。15%。

為此,國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赫捷就在近日公開表示,我國癌症患者總體的5年生存率為40。5%。其中,腫瘤的術後復發和轉移是無法治癒的根本原因之一。

如何透過技術手段從臨床上提前發現並應對腫瘤患者術後復發和轉移?上述提到的一例結直腸癌治療案例具有示範意義。該案例下,患者是一名57歲的女性,今年6月22日在腹腔鏡的輔助下進行直腸癌根治術。

術後,患者選擇了至本醫療的MRD至美OriMIRACLE S™的線上化動態監測,透過初次的WES+(20,000個基因)全外顯子組檢測,並發現其KRAS/NRAS/BRAF為野生型;根據NCCN指南,這一結果提示可從化療+西妥昔單抗中獲益。

術後3周,患者透過至美OriMIRACLE STM 個體化定製MRD動態監測開始進行第一次術後監測,僅需少量外周血即可進行,報告結果呈現陽性,檢測到腫瘤微小殘留病灶,預警了不良預後及轉移的可能;MRD首次監測後3周,患者腹部MRI結果 提示肝部轉移(肝曲腫塊1。9cm) ,之後臨床用藥及時介入,實現了輔助治療,控制轉移灶的作用。手術之後5個月及7個月,MRD轉陰性,腫瘤標記物CEA持續下降至正常數值區間,核磁影像學顯示腫瘤轉移灶明顯縮小,患者出院,精準診療讓患者真正受益。

如何理解上述MRD動態監測下的臨床結果?該患者的主治醫生、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金普院區普外科副主任徐雪東表示,患者術後MRD動態監測顯示陽性,提示存在微小殘留病灶。之後透過核磁共振MRI複查,確認肝上出現轉移病灶,這是在術前沒有發現的;說明MRD可早於影像學方法發現腫瘤微小病灶。徐雪東是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分會taTME專委會委員。

MRD動態監測下的臨床價值何在?徐雪東說,這一案例體現了透過MRD動態監測監控復發、預測預後的潛力,從而輔助醫生為患者指導治療,他表示,患者目前已經達到了臨床PR效果,並在持續隨訪跟進中。

該MRD動態監測可以透過數字化線上平臺隨時進行追蹤和評估,指導輔助化療治療週期,同時幫助臨床評估患者治療療效。

有望覆蓋更多適應症

上述病例提示,在腫瘤患者的術後階段,可以在發現存在微小殘留病灶後再進行藥物介入,而不是所有的腫瘤手術後都需要大規模使用各種放療、化療藥,避免過度治療帶來的副作用,這也真正體現了精準醫學的概念。

那麼,MRD動態監測是否能夠大範圍適用?頭豹研究院梳理看到,在2021年2月釋出的最新版NCCN結腸癌指南中,就新增了“Circulating Tumor DNA (ctDNA)”部分,首次提出希望應用ctDNA檢測技術提供預後和預測資訊,以幫助II期和III期結腸癌患者的輔助治療決策。

可以說,MRD動態監測技術未來能夠輔助醫生進行決策調整,具有較高臨床意義與較大市場應用空間。

作為國內原研MRD動態監測的研發先驅之一,該公司的研發部總監李鋒博士也對頭豹研究院表示:目前,術後復發預測已被業內認可,將來,MRD動態監測可以貫穿腫瘤治診療的全流程,“為此,我們建立了數字線上化全程管理平臺,透過線上化的MRD動態監測,可以輔助醫生作出更加精準的決策。”李鋒說,“這也讓很多腫瘤患者避免術後盲目用藥(包括化療、免疫療法等),在沒有辦法確定患者是否該用藥、何時用藥及停藥,MRD動態監測可以為醫生判斷提供依據。”

值得注意的是,MRD動態監測的靈敏度也是其發揮作用的關鍵因素。

“為了提升MRD動態監測的靈敏度,技術路線上,我們採用了Tumor-informed方法,該方法基於原發腫瘤組織的變異資訊,形成每個患者個性化的變異圖譜並利用其進行MRD監控。”李鋒博士在訪問中提到,“這一技術路線流程複雜但靈敏度更高,全流程監控成本也更低,是目前經濟性、便捷度最佳的檢測路徑。但由於產品研發中存在降噪和平衡敏感性和特異性的巨大難點,所以國內目前該類技術基礎的產品仍然較少。並且我們也再次提醒廣大臨床患者,在選擇該類產品的時候必須同步關注產品敏感性和特異性兩項維度,二者實現平衡的最佳點,才是真實能為臨床患者提供支援的重要基礎。”

為此,一份來自於J。P。Morgan對於MRD液體活檢行業調研報告顯示,50%的受訪者認為Tumor-informed可以提供更高的靈敏度、特異性(特別是靈敏度),20%的受訪者認為Tumor-agnostic方法可以提供匹配效能,同時提供額外的易用性和解決腫瘤突變的潛在問題。

更多前瞻趨勢顯示,MRD檢測市場廣闊(2020年我國MRD檢測市場規模約為5。4億人民幣),且正在向更廣泛的適應症(從血液瘤到實體瘤)領域拓展,如肺癌、結直腸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比如,基於ctDNA指導的MRD評估已在2021年寫入結腸癌NCCN指南。

隨著至本醫療、世和基因、思路迪、吉因加、桐樹等紛紛入局MRD市場,頭豹研究院估計,2025年中國MRD市場規模將迅速接近千億。而將來,擁有高靈敏度(保證高特異性的情況下),更好的臨床一致性的MRD動態監測產品,以及早期入局技術水平要求更高的實體瘤MRD檢測賽道的企業將更可能佔領市場領先地位。

MRD動態監測輔助腫瘤診療: 預警術後復發,提升患者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