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基層流行痕跡管理要不得!重要的是在百姓心裡留痕

2022-03-02由 人民日報 發表于 林業

留痕管理誰提出的

基層流行痕跡管理要不得!重要的是在百姓心裡留痕

最新一期《半月談》雜誌刊文說,近幾年,“痕跡管理”在基層工作中被廣泛應用。其優勢在於透過保留下來的文字、圖片、影片等資料,有效還原幹部對工作的落實情況,供日後查證。半月談記者採訪時,部分基層幹部反映,

為避免在上級檢查時被問責,日常工作中,他們不得不過分在“留痕”上做文章,此舉嚴重背離了痕跡管理的初衷

。專家指出,“痕跡主義”在基層流行,已成為形式主義新變種,當引起高度重視。

“痕跡主義”氾濫到什麼程度了呢?該刊記者在中部某省一個鄉鎮,親眼目睹了一次“脫貧攻堅資料大比武”現場情景:鎮政府會議室裡一排排藍色、黃色、紅色等各種顏色的檔案盒整齊碼放,摞滿了十幾張桌子。報道說,由於一些地方出現以“痕”論政績的情況,許多人就想出製造假痕、虛痕來應對。“痕跡主義”是文牘主義的延伸與惡化:上級靠檔案、檔案佈置、指導工作,也靠檔案檔案檢查工作;相對的,下級靠檔案、檔案顯示自己業績,向上級彙報,這就形成一個閉鎖的迴圈系統。這個系統的核心是各種材料,上上下下眼睛都盯著材料,最重要的東西反而被排除在外了:行政系統存在的價值是什麼?幹部應該為何而忙碌?“為人民服務”這5個字,被“為材料工作”取代了。

為什麼不是“脫貧攻堅大比武”,而是“脫貧攻堅資料大比武”?“脫貧攻堅資料”比“脫貧攻堅”工作本身更重要?因為資料能證明自己的政績,資料是呈給上面看的,為上級提供資料就是為了自己得到一個好評價——本來群眾才是幹部的服務物件,不知不覺中這個物件被替換了,變成幹部在一定程度上是為自己而工作。這當然不是工作的初衷、初心,但要追問的是,初衷、初心是怎麼被排斥、被遺忘的?

無論是一個鄉鎮,還是一個村,凡是發展得好,群眾富裕,哪一個地方是靠“痕跡管理”管出來的?說實話,一個好乾部,一心為群眾,還有多少時間和精力用於為自己留下資料?不是說“金盃銀盃不如群眾口碑”嗎?

好乾部往往不會記得自己哪天做了哪些事,他心裡只記住哪些事還沒有幹;而群眾卻清楚地記住了他的辛苦,他的奉獻——留在群眾心裡的痕跡,才是真正有價值的痕跡。

從安徽省財政廳下派到安徽小崗村擔任第一書記的沈浩,就是這樣一個幹部。因為他為小崗村的發展嘔心瀝血,貢獻突出,連續兩次,沈浩在小崗村任職滿3年時,村民兩次聯名請求沈浩留下來,第三個3年將近期滿時,沈浩突發疾病去世,小崗村村民再次聯名請求將沈浩安葬在小崗村。

那麼多關於沈浩的報道中,沒有一個字是說他為自己所做的工作建立檔案的!上級領導也不是透過什麼痕跡記錄來了解沈浩的工作。如果上級部門要真正瞭解一個幹部,應該邁開雙腿走到群眾中去,走到田野裡去,傾聽群眾的心聲,察看作物的長勢。不願意接觸群眾,不願意沉入基層的領導,就只有看彙報材料一個途徑了。所以,“痕跡主義”其實就是官僚主義。

“痕跡主義”已經造成了幹部與群眾的隔閡。《半月談》報道中記錄:“一見面就問我種了幾畝地。”採訪中一位村民說,經常有不同的人拿著筆和本本入戶,問題大同小異。簡單問幾句就急著拍照合影,然後心不在焉地一邊問一邊把照片發到微信群展示,一些村民對此特別反感。類似的情況,在以往的一些“送溫暖”報道中也有。這種“秀溫暖”、“秀親民”的行為,其實是把群眾當作道具來使用,沒有對群眾的尊重。要克服官僚主義,辦法是有的:相信群眾、依靠群眾,走到群眾中去把對幹部的評判權交給群眾。上級人數少於下級,人盯人盯不過來,但是基層幹部就在群眾中,讓群眾來監督、評判基層幹部,就不存在盯不過來的問題。上級領導對基層情況瞭然於胸,下屬搞的“假痕”、“虛痕”就不好使了。

(來源:愛上評論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