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老校園 歲月憶芳華

2022-03-01由 群眾新聞 發表于 林業

歲月浸染鑄就芳華是什麼意思

老校園 歲月憶芳華

在位於延安大學窯洞群一層的路遙文學館內,講解員羅歡(右二)正在為參觀者講解(3月7日拍攝)。

老校園 歲月憶芳華

窯洞群在建設時,為了保證上層窯洞窯臉的重量不落在下一層窯洞的窯拱上,每層退臺的深度為7米,為曾經生活在這裡的師生提供了充足的活動空間(3月7日拍攝)。

老校園 歲月憶芳華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延安大學恢復重建。圖為課餘時間在窯洞前活動的大學生。 資料照片

老校園 歲月憶芳華

在延安大學校園裡,幾名大學生從窯洞群前經過(二〇一八年六月四日拍攝)。

記者 劉強 文/圖

國運興衰繫於教育。分佈於陝西各地的高校老校園,不僅見證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高等教育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也在歲月的變遷中,以其獨特的視角,默默觀察和記錄著一代又一代學子們不變的英姿和青春芳華。

延安大學窯洞群 具象在黃土地的延安精神

延安大學窯洞群興建於20世紀70年代初,以路遙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學子從這裡走出校門,走向社會。

3月7日,記者站在延安大學窯洞廣場抬頭仰望,6層聯排窯洞依山修建,宛若層樓。據介紹,這裡每層都有40餘孔窯洞,共240餘孔。窯洞群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窯洞建築群。

窯洞是陝北隨處可見的民居形式。“20世紀70年代初,學生住宿條件緊張,當時又缺乏物資。我們就克服困難,想辦法給學生修窯洞當宿舍。每層窯洞退臺的深度為7米,正好成了學生們的活動空間。每當夜幕降臨,6層窯洞燈火通明,從遠處眺望,猶如一座巨大晶瑩的金字塔,也為延安城增添了一處獨特的風景。”延安大學原黨委書記、校長申沛昌教授說,每年的畢業生合影、校慶、大型演出都會以窯洞群為背景,選在窯洞廣場舉行。

“隨著延安大學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窯洞宿舍已經不能滿足需要。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學校新蓋了兩棟宿舍樓。新宿舍樓投入使用以後,學生們陸續搬出了窯洞,住上了環境優美的新宿舍樓。這裡就成為教工住宿區。”延安大學原社會科學部教研部主任馬江生教授回憶說。

“我們把窯洞儲存下來,也是為了讓學生們能夠直觀、真實地感受到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從而自發自覺地傳承這一精神。”申沛昌說。

延安大學的窯洞宿舍走出了許多優秀的學子,路遙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韓亨林在《路遙:像牛一樣勞動 像土地一樣奉獻》一文中寫道:“路遙是延安大學中文系73級學生,我是74級的,是路遙的學弟。我記得很清楚,自己當時住43號窯洞,和他就隔一個窯洞。”

2007年,路遙逝世15週年之際,延安大學專門在窯洞群的一層修建了路遙文學館,館名由中國當代作家王蒙先生題寫。“1973年,路遙被推薦上了延安大學中文系。1976年8月,路遙從延安大學畢業,被分配到陝西省作家協會主辦的文學刊物《延河》從事編輯工作。1988年,在延安大學50週年校慶之際,路遙回到了母校,並寫下了‘延大啊,這個溫暖的搖籃……’這樣的留言,路遙文學館已經陪伴延大人走過了10多個年頭,它是外界瞭解路遙的一個重要視窗,每年都有不少從全國各地來的文學愛好者到這裡參觀。”陝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路遙文學館館長梁向陽教授介紹說。

2016年4月22日,延安大學啟動了新校區建設,新校區辦學規模為13000人,規劃建設55棟建築。在新校區的建設中,學校以最具標誌性和延續性的建築符號——退臺窯洞,作為新校區建築的設計思路源泉,以此來還原和連線過去,強化地域元素,傳承歷史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