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新知:為什麼企業會衰亡,而城市很少會?

2022-02-21由 樂居財經 發表于 林業

科赫曲線1000倍是幾次

有人說,如果透過飛機的舷窗俯瞰夜晚的城市,會發現道路網路像極了人體內的血管——主幹道路彷彿大而粗的主動脈,星羅棋佈的小路是毛細血管,賓士的車流就像血液。

我們常用的“公司的基因”、“種子期/成長期企業”等種種描述,似乎也總是在賦予公司以人格、以生命。

城市、企業等社會組織和生物體,是否擁有某種相同的基礎屬性?所有生命體背後有沒有一條一以貫之的理論?理論物理學家Geoffrey West給出了肯定的回答:規模法則(Scaling Law)。

本期華映新知,我們希望從《規模》一書出發,探討生命體背後的基本法則,動植物和城市為何延續,公司為何會倒閉、又如何破局。

作者說,企業就是生命體,好的企業應該像城市,動態,去中心化,有內生力。從物理學角度,我們再次證明了創新和內部創業的重要性,以及今天的創業者為何始終有機會創造偉大企業——雖然維繫它絕不容易。

新知:為什麼企業會衰亡,而城市很少會?

萬物有靈:規模縮放、新陳代謝與分形

從有關生物體的幾個基本概念開始講起。也許你也曾好奇過這樣的問題:

人類能實現永生嗎?

為什麼螞蟻非常小,卻能背起比自身體重重很多的東西?

為什麼哥斯拉不可能存在?

乍見或許難以想象,這些問題的底層都指向一條共同的數理規律:規模縮放法則。即事物的某變數會與事物的規模呈現清晰的冪律關係,並且通常是非線性的。

新知:為什麼企業會衰亡,而城市很少會?

假如你面前有一棵大樹,它能無限制地長高長粗下去嗎?不能。

一方面,根據伽利略的觀點,一個物體的體積會按照線性尺寸的立方倍數增長,即樹的體積正比於與樹的尺寸的立方,重量亦然;而另一方面,樹的承重能力由橫截面積決定,正比於樹的尺寸的平方。如果樹長高到原來的十倍,重量就是原來的1000倍,而承重能力只會長到原來的100倍——承重能力正比於體重的2/3次方。

也就是說,增長到一定限度,生命體總會被自身重量壓垮。

對於人類以及哥斯拉式的龐然大物來說亦然。而螞蟻則在另一個極端上,佔了“足夠小”這一點的便宜。越小的東西反而看上去越有力量,蜜蜂、小狗、總是在精力十足地玩鬧的小朋友都是如此。

新知:為什麼企業會衰亡,而城市很少會?

舉重冠軍的力量與體重的關係:化學家M·H·Lietzke研究了1956年奧運會舉重比賽的成績,將每個級別的金牌成績和運動員的體重放在一起,發現其對數關係的斜率是0。675,非常接近上面提到的“力量正比於體重的2/3次方”這個定律。

進一步,我們來探討生命體的新陳代謝。用作者的話說,代謝率是生命之火,相當於生命的燃料,刻畫了生物體的大部分生命節奏。

歷史研究表明,基礎代謝率幾乎只與體重相關。哺乳動物的體重如果變為原來的10000倍,其代謝率僅為原來的1000倍,也就是說:哺乳動物的代謝率正比於體重的3/4次方。

為什麼是3/4這個數字?和生物體內的網路(即能量運轉方式)有關。韋斯特認為,生物體內的能量輸送管道網是個分形結構。

在哺乳動物這裡的體現就是全身血管分佈,對於植物來說是維管系統。透過分形,三維世界裡也可以存在四維空間。

新知:為什麼企業會衰亡,而城市很少會?

科赫曲線的分形:如果把科赫曲線的夾角無限縮小,一直分形下去,就會得到一條鋪滿整個平面的直線——從線變成面,從一維到二維,一個新的維度誕生了。

廣義上講,無論是天然系統還是人工系統都有這樣的新陳代謝過程,細胞生長,垃圾降解,公司從0到1,城市擴張,都是這種迴圈往復的更新帶來的結果。

回到我們在文章開篇時的比喻。本質上,毛細血管、社交網路、城市的基礎設施網沒有什麼不同,都有生物體內網路的分形特質。

新知:為什麼企業會衰亡,而城市很少會?

毛細血管網路和巴黎地鐵線路

城市與企業:“大動物都有平靜的外表”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

“城市事實上是人類大腦結構按比例縮放後的表現,它生動地具象化了「城市擁有共性」這一觀點。簡而言之,城市是人們之間互動的代表,它隱藏在我們的神經網路中,並因此也隱藏在我們大腦的結構和組織中。”

根據對多個國家的城市統計研究發現,以加油站數量、道路總長、水電煤氣管道總長度等為代表的城市基礎設施規模,約與人口的0。85次方成正比;而另一方面,工資總額、專利數量、人才數量等代表的城市產出規模,約與人口的1。15次方成正比。

當城市人口規模擴大100倍,其基礎設施規模只需要擴大50倍,而城市的產出卻擴大了100倍。

也就是說,一定範圍內,城市越大越經濟。

新知:為什麼企業會衰亡,而城市很少會?

基礎設施規模約與人口的0。85次方成正比,城市產出規模約與人口的1。15次方成正比(據2004年統計資料)。

雖然文化地理歷史等因素迥然不同,但多個國家的統計資料都基本吻合了這個結論。

為什麼會如此?這要回歸城市的本質:“所謂城市,就是住在這裡的任何兩個人自建都能輕易發生連線。”城市的基礎設施是一個機械的網路,無法產生過多互動,而城市的產出則是由人與人之間的連線數決定的,要多元和複雜得多。

簡單推導:五個人之間有(1+2+……+4)共10個連線,六個人之間有(1+2+……+5)共15個連線。人與人之間連線數的增長速度,大大快於人數的增長速度。

這或許解釋了為什麼中國市場會成為跨國企業的必爭之地,以及為什麼城市化會對中國的發展促進如此之大。大城市總是比小城市更有吸引力,很大程度上也是在於城市規模越大、連線數越多,創新就會更活躍,人均財富也會隨著增長。歸隱田園只會停留在大多數人的想象之中。

新知:為什麼企業會衰亡,而城市很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