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一硝二磺三木炭”憶兒時擀炮仗

2022-02-15由 帥氣的江江 發表于 林業

一硝二磺三木炭怎麼配

作者 | 東籬老夫

在我國沒有任何一種東西像爆竹一樣,將中國傳統民俗文化延續至今,併為千家萬戶不可或缺,或動遷破土,或開工開業,或婚喪嫁娶,或過年過節,與生活大事密不可分,貫穿於每個人的一生。從燃燒竹竿驅鬼辟邪,到融入四大發明的黑火藥,而黑火藥又是源自煉丹術,這其中涵蓋了多少古老的歷史,又賦予了多少現代人的故事。

爆竹走進現代生活,統稱鞭炮,而早年在我老家,對鞭和炮卻有著明確的區分。現在常見的那種編在一起成串燃放的,我們叫作鞭。而炮,則專指另外一種,個頭大,引信短,只用於單個燃放。老家方言叫作“爆仗”,即炮仗。炮仗與鞭的不同,不僅體現於外觀,還在於火藥配置和燃放效果的不同,也不用於現在有些地方的雷子,僅僅個頭大、聲音響。它裡面上三分之一裝的是煙花藥,下三分之二是黑炸藥,在點燃後,先冒一陣煙花,然後再炸響。這種炮仗,或許是我老家的一個特色。我小時候,能夠燃放的鞭炮類,主要是:鞭、炮仗、二踢腳(老家叫兩響,三種鞭炮示意如圖2),還有一種外觀與炮仗相同,裡面只裝了焰花葯不炸響的,我們叫作“花”。老家把製作炮仗,叫作擀制炮仗,簡稱擀炮仗。

做炮仗擀炮仗,首先要用的基本材料是火藥,也就是傳統的黑火藥。八十年代之前,黑火藥在鞭炮製作行業廣泛應用,之後才逐漸被現代成分配方的火藥所取代,包括煙花也是如此。對黑火藥的瞭解,來自我對槍藥的瞭解,這裡所說的槍,是那種最原始的土獵槍或叫鳥槍,長筒,裝槍藥和散彈鐵沙子,用於打野兔或打鳥。這種槍以前在農村普遍使用,九十年代之後這類槍才被收繳,禁止私人非法持有。

當時,我村有幾個成年人玩鳥槍,每年會湊春節前製造槍藥。之所以湊春節前,一是那段時間是製作鞭炮的高峰期,做槍藥的各種原料比較好弄;二是製作槍藥需要木炭,燒木炭要找空曠平整的場地,家裡的院子不夠大,一般是在我們小學校的院子裡,湊學校放寒假之後,生產隊的場院雖然也符合這個條件,但由於堆了很多莊稼秸稈,容易引起火災;三是湊著做槍藥可以順便給家裡的孩子做些煙花,當然忙年之前也是農村最清閒的階段。那時,聽說誰要做槍藥燒木炭,肯定會引來村上孩子的圍觀,孩子的天性好奇,也喜歡玩火觀火。燒木炭都是選在晚間,吃過晚飯之後,燒木炭的大人們將一些鋸好劈好的幹柳木塊和一口大鐵鍋,運往小學校,放在校園的中間地帶,然後點燃柳木,就像點燃篝火,待木頭燒到通體發紅,立刻扣上那口大鍋,將鍋沿四周埋上沙子,確保密封不透氣,悶一兩個小時,翻開大鍋,木炭就成了。這個過程,火候時間掌握和封閉時間長短,取決於木塊的大小。

製作黑火藥的材料和配比,就是我們通常聽說的“一硝二磺三木炭”。這裡說的硝,化學成分是硝酸鉀,小時候我見過最原始的獲取方法,就是用含鹼量比較高的土加水熬製提取,或直接去廁所牆角取那些泛鹼的白粉末,後來是直接買硝石;磺,就是硫磺。道聽途說這個配方的大多數人,以為用一份硝、二份硫磺、三份木炭就可配出黑火藥,但並非如此。正確的配比是,按照十六兩為一斤計量單位的老稱,配一斤硝、二兩硫磺、三兩木炭。那麼做槍藥為什麼用柳木碳,因為柳木碳做出的火藥,引燃裂變產生的是豎向作用力,才能用推力發射槍管中的散彈。二踢腳首先引燃的那部分也是這種藥,才能將其推上天。而炸裂型的爆竹,用的黑火藥則用苘麻桿做木炭,這種木炭產生的是撕裂的橫向作用力,才能炸開。筒狀向上噴冒的煙花用藥,是在槍藥基礎上減少硫磺比例,按照燃燒時所呈現的不同顏色,加入不同種類的金屬粉末,如加鐵末燃出的煙花為橘黃色,加鋁末為青白色,加青銅末為綠色,加紫銅末為紅色。這都是那時我所瞭解到的,各種火藥的傳統做法與應用。

炮仗的擀制過程,我在上初中以後才接觸到。與我村僅有半里之遙的前村葉璩,是一個“炮仗專業村”,以家家戶戶製作炮仗而聞名。在老家對鞭炮的概念劃分裡,葉璩不做鞭,也不做兩響(二踢腳)和煙花,只做炮仗。我初一同桌同學葉建民,他便來自該村。葉建民有個愛好,喜歡養鳥訓鳥。他不僅能把鳥訓得在他手掌、胳膊間,跳來飛去而不飛走,且讓鳥身懷絕技。他時常帶著鳥來上學,並在校園裡向我們展示他的訓鳥成果。他左手託著那隻小鳥,右手指縫裡夾著一根飛針,胳膊一揚,飛針從他的手中飛出,插在四五米外的一棵大楊樹上,然後對小鳥喊一聲:去!小鳥聽到指令,便從他手中起飛,向大樹飛去,用嘴將針拔出、叼回,交給他,他便從口袋裡掏出食物給鳥獎勵。他養的那隻鳥,不是什麼貴重品種,就是一隻普通的麻雀。據他說,想把鳥訓到這種程度,必須從幼鳥養起。冬天,他把鳥藏在棉襖袖子裡,帶進課堂。老師講課,鳥在袖子裡也憋不住,便叫,老師發現後,罰他去教室外門口站著。葉建民很佛性地在室外站了一節課,下課時老師厲聲道:下次不許再把鳥帶到學校!下次葉建民還是把鳥帶進了學校,只是不再把鳥帶進課堂,上課時把鳥偷偷寄存在學校的某個地方。

我去過葉建民家幾次,他家與同村很多家一樣,冬閒時也都做炮仗。記得他家院子裡有一趟正房,還有一趟偏房。正房裡住人,頭上的一間用作擀制炮仗筒,其餘工序則在偏房或院子裡進行。手工製作炮仗有以下幾個步驟:1、擀炮仗筒。做炮仗筒的主要材料是舊圖書、舊報刊、舊課本、舊作業本。筒子最外面一層用牛皮紙,牛皮紙主要來源於廢舊水泥包裝袋。炮仗筒規格一般為直徑1。5cm左右,長8cm的樣子,根據規格事先將紙裁好。擀筒需要一個木製的專用擀筒工具,利用上下結構的一個切圓空隙,把紙張放進去透過搓捻成筒(如圖3)。擀筒時筒中間要加根粗細適中、均勻光滑的竹籤或鐵籤,擀制的鬆緊度憑經驗掌握,太鬆成型不好,太緊籤子取不出來。成筒後,紙口抹漿子粘住。另外,還要批次做一次包貼筒子上的紅紙;2、漿頂。做炮仗跟做鞭不一樣,必須漿頂。將炮仗筒立起,按照蜂窩矩陣靠攏排列,捆紮成盤,整盤為六邊形,數量約200個左右,便於放置穩定與操作。然後用一個專用工具,類似粗齒鋸條,將整盤炮仗筒頂面鋸毛刮破一層,似連非連的碎紙屑以能夠對內孔造成一定堵塞為原則,然後將加入漿糊的牛皮紙紙漿塗在頂部,與上面的紙屑混合黏連在一起,粘稠度不易稀,避免紙漿流入筒內。用平整木板進行整平拍實,頂上形成厚約三四毫米的一層封口的漿層,待半乾不溼時,用錐子或牙籤,在每隻筒頂中心位置扎一個加引信的小孔,然後整體曬乾備用。3、續引信、裝藥、封屁股。炮仗筒整盤平放,漿頂信孔朝上,從上向下逐一穿引信。引信是由一根引信折成的雙引信,折處形成一個圓頭,起到類似釘頭的阻擋作用,在插入引信孔時不至全部落進筒內,外面留出的引信頭長約5mm,頭向側面折一下。整盤炮仗筒全部續完引信後,輕輕翻轉過來,屁股朝上,帶引信的漿頂朝下,壓住引信頭,然後裝藥。先裝三分之一煙花藥,再裝三分之二炸響藥,頓實後,接下來是最後一道工序,封屁股。封屁股用半乾的老坑泥塞緊,以榔頭和平頭鐵釺逐個敲實,炮仗製作完成。

做炮仗,一個不可缺少卻又十分危險的環節是炒藥。配好的黑火藥在使用前都要炒一下,去溼,否則引燃度不夠敏感。這個過程須格外小心,燒火加熱,靠人工控溫實難掌握,溫度高會引燃火藥,溫度低起不到祛溼效果。炒火藥,鍋不能蓋蓋,還要預防灶間的火星蹦進鍋。炒火藥一般選擇在空院子或空房子裡進行,如同虎口拔牙,刀尖嗜血。即便非常小心翼翼,每年葉璩村也總會出現一兩次事故,比如誰誰家房子掀頂了,誰誰誰的眉毛、頭髮被轟沒了。因黑火藥本身爆炸力不是很猛烈,又不在封閉的容器裡燃爆,提前也有防備,好在很少造成人員傷亡,但弄不好,嚴重了,也會引起火災或被嚴重燒傷。

加工好的炮仗,整盤拿到集市上,可以掰開零賣。炮仗都是單個燃放,把引信摳開,露出引信火藥。點燃引信後,會先引燃裡面的煙花藥,待跑遠站定,回望看幾秒鐘煙花,靜等那一聲“砰”地爆響,這響聲比啪啪啪的鞭有震撼力,放起來也有些許從容。按照老家的習俗,主要還是生活困難,那時過春節,只用兩掛鞭,便徹底把年交代過去。我小時年三十晚上從來沒吃過年夜飯,習俗好像沒年夜飯,主要還是沒得吃,只有年初一早上起個大早吃一頓餃子,然後拜年,吃餃子前放一掛鞭。其次是正月初五早上放掛鞭,名為“破五”。甚至正月十五也不過,年就這麼過完了,重頭戲是拜年和年後走親串友。總之,除了一頓餃子,也沒啥好吃的,多數年份也沒新衣穿。老家當地不產鞭,臨近春節去集市上買,賣鞭的都是外地過來的,鞭筒有帶紅紙的,也有不帶紅紙的,有包牛皮紙的,也有不包牛皮紙的。在老家的習俗裡,鞭是過年必備的,炮仗也是春節期間孩子們不可缺少的。

由於鞭炮製造業的特殊性,後來隨著新技術、新工藝、新火藥應用,實施規範化行業管理,鄉村加工作坊便被取締,黑火藥、手工製作鞭炮的時代,也便永遠地走進了歷史,成為童年裡的永恆回憶。

(圖片其中一部分來自網路)

“一硝二磺三木炭”憶兒時擀炮仗

“一硝二磺三木炭”憶兒時擀炮仗

“一硝二磺三木炭”憶兒時擀炮仗

“一硝二磺三木炭”憶兒時擀炮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