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我所理解的——當午鋤禾

2022-02-11由 易州貢米 發表于 林業

荷鋤歸在詩句中的意思是什麼

易州米

前幾天,讀小學的侄女學了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回家突然問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那麼熱的天,為什麼非要當午鋤禾啊?”聽她這麼一問,我猜老師一定在課堂上是這麼講的:中午太陽正好在頭頂上,是一天中最熱的時段,但農民依然在田裡勞作,這充分證明了我們飯桌上的食物是多麼來之不易。

老師講的沒有錯,但侄女這一問,卻道出了那些很少有機會走進農田的孩子們心裡的疑問,所以我覺得老師在課堂上應該結合實際多講幾句:其一,古時沒有先進的農具,再加上地廣人稀,在田裡勞作難免要一干一整天。晉代的陶淵明不是也曾在詩裡寫過“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嗎?其二,當時的土地制度是均田制配以名為租庸調製的賦役制度,農民雖然有自己的土地,但需要交納一定數量的穀物充當賦稅,必須在田裡勤耕苦作才行。其三,田裡的雜草生命力頑強,就算被鋤倒了,有的竟然還能重新紮根生長。如果雜草是被當午鋤倒的,經過一中午的暴曬,恐怕復生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

雖說用上面的三條理由回答了侄女的問題,不過依據自己的童年經驗,我還是覺得這樣回答並不那麼理直氣壯。小時候我家種著一塊不小的地,記得每季莊稼都要至少鋤三遍草。地裡雜草長得很快,有時甚至有和莊稼搶地盤的架勢,這導致鋤草的任務量相當大。即便如此,父母也是清晨起大早下地,幹到半晌午陽光強起來時就收工了,從來沒有過當午鋤禾的經歷。每次收工前,他們還會把那些鋤倒的雜草抱到地邊堆起來,根本不給它們復生的機會。而且我知道鄰居們也是這麼下地鋤草的,都沒受過李紳描述的鋤禾之苦。侄女的疑問,其實我在很多年前就已經有了,只不過我不敢像她那樣向老師提出來。

我拿這事兒和同事交流,他認為我的經驗不夠全面,並和我講了他的童年故事。他的父親去世早,母親獨自把他和哥哥拉扯大。他的家在一座耕地較少的山村,雖然家裡有塊地,但隨著他和哥哥年齡的增長,正所謂“半壯小子,吃死老子”,地裡收穫的那些糧食根本不夠一家人吃。沒辦法,母親只好帶著他倆上山開荒。上世紀六十年代,幾乎家家吃不飽,近處的山坡早被別人開過了,母親只好帶著他倆到離家很遠的地方開荒種地。耕種那些山坡地一家人吃了無數的苦,鋤草只能算是其中最輕閒的勞作了。他說,那些山坡地離家遠,起大早走到地裡太陽就已經老高了,當午鋤草自然是家常便飯。其實一家人最怕的是山裡突然下大雨,雨水很可能把地壩沖垮,甚至連人都沖走。

後來,我把同事的故事講給侄女聽的時候,小姑娘半天沒說話,眼裡突然有了淚花。

我所理解的——當午鋤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