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是我們設定孩子的目標,還是讓孩子自己決定目標?

2022-02-09由 彥綾 發表于 林業

目標設定和決策的內容是什麼關係

是我們設定孩子的目標,還是讓孩子自己決定目標?

(圖片來源於網路)

傳統的教育習慣認為,孩子的未來的目標,應該是由家長幫助設定的。因為孩子還小,他不懂得社會規則,也不明白自己不好好學習會有什麼樣的不良後果。

覺醒教育則認為,孩子的目標是孩子自己的,應該由他自己決定,而家長所要做的,就關注孩子當下的感受,而不是關注孩子未來

“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的改變在前,一直依靠著

“如果我是孩子,我需要什麼樣的媽媽”這個信念來引導孩子。改變多年後,我遇上了沙法麗的《父母的覺醒》和《家庭的覺醒》這兩本書。

我的做法,絕大部分符合覺醒式教育的方法,但還是有一些細小的觀念,還是會體驗出我所受傳統教育的影響。這次看《家庭的覺醒》,是第二次讀這本書,也正因為重新細讀和做讀書筆記,才能檢測出我的那些細小的毛病。

讀書、思考、改變,才能讓每一本書變成學習的工具或者引領走向更遠目標的通道。因此,我把今天早晨的這些思考記錄下來,方便自己隨時回想,隨時提醒。

原文:

我曾幻想,我要把你撫養成為完整的、圓滿的、有價值的、有教養的、善良的、睿智的

”——《家庭的覺醒》

我的想法和做法:

如今,我依然有這個想法,但做法卻昰:一切都建立在孩子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的基礎上。同時,我接納他的不完美,接納他的一切,尊重他的意願和感受。雖然這樣的培養目標太高了些,但是隻有確定目標,才好前進。

原文:

我在工作室經常問家長:

你為孩子設定的目標是什麼?

他們馬上就列了許多標準答案:要孩子們快樂、成功、善良、受人尊敬。他們正在無意識地傳遞這樣的資訊:他們的孩子缺乏某些東西

——

這些品質現在並沒有在孩子身上體現出來。

——《家庭的覺醒》

我的想法和做法:

看到這裡,我突然驚出一身冷汗。這是我第二遍看這本書,而且我也認為自己是覺醒了的家長,但是回想到早晨看到前面一段話我的想法之後,就發現,我還是錯了。我也常常在想,我要幫助孩子尋找和挖掘學習的快樂,我也以為這樣的品質是孩子欠缺的,而她的厭學表現似乎在也說明這個問題。雖然我一直相信孩子最終能走出厭學,而且他確實也做到了,而我也贊同他對自己的評價:沒找到學習的樂趣。

但是,事情真的是這樣的嗎?透過觀察我記錄著他的成績,他的成績一直保持著正常的水平,只不過,這一切都在孩子那段時間學習沒有往上進步而掩蓋了起來。

現在,我認真回想:如果他真的覺得學習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那麼如何能保持所有考試的水平分數?如果他真的覺得不快樂了,為什麼有些科目他一直表現很好?也就是說,這其實是孩子進入了一個思維盲區,因為和同學的比較,因為老師的教條,這些煩惱暫時壓制了他的快樂。其實這些快樂一直伴隨著孩子的,只不過在那個時期東風壓倒了西風,才讓他和我產生錯覺:他失去了學習的樂趣。

然而,他打遊戲的時候,是感到快樂的;他與同學相處時,是快樂的;他在參與學校的活動時,付出努力時是快樂的。

只是,我們忘記了。

既然快樂如此,那麼其他的品質,孩子本身也是具有的,只是,由於一些因素的影響和掩蓋,讓我們產生了錯覺。

突然想通了,我對現在已經逐漸掌控了自己的孩子,更有信心了。

原文:

“目標”這個詞本身就承載著對未來的規劃和“創造”童年的重擔,就好像“童年”是一個有著特定結果的專案。這種目的性明確的任務製造了各種壓力,最終難免在我們對孩子的反應行為上流露出來,有時還能把家裡的氣氛推升到沸點。——《家庭的覺醒》

我的想法和做法:

其實,對於絕大多數家長來說,不僅僅是

童年

是一個有著特定結果的專案,甚至青少年時期都是一個有著特定結果的專案,這些表現在孩子的

中考

高考

上。正因為如此,所以孩子會因為學習的壓力過大,而產生厭學的情緒及各種各樣的表現:不寫作業,不上學,用遊戲把自己全面包裹起來,逃避家庭與學校的壓力。

在這裡,並不是說

中考

高考

不重要了,但是,一味地強調結果,忽略孩子平時的表現,甚至當下時刻的表現,就會人為地造成孩子對學習的厭煩和憎恨。

回想起我的孩子在初中及中考時的表現,我都堅持讓孩子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學習和遊戲時間,我只是在孩子遇到情緒不好時,及時地給予安慰和疏導,並不對他的學習指手畫腳。

因為一直相信孩子能處理好自己的事情,所以孩子中考很順利,現在也從一年半的厭學情緒當中走了出來,就是像沙法麗所說的那樣:

讓我們對孩子的期望與他們的真實身份匹配,而不是把他們與我們的幻想匹配。不是讓孩子適應教育方法,而是讓教育方法適應孩子。

我慶幸我意識到了家庭教育中問題的真正根源,也慶幸一直堅持著以孩子的需求為本的原則。

原文:

只有當我們能與當下的孩子建立聯絡,認為他們的樣子就是現在這一刻他們應該成為的模樣,我們才能提供他們真正需要的教育。

——《家庭的覺醒》

我的想法和做法:

其實,要做到這一點,真的是非常的不容易。就以我來說,雖然我基本上能完全接納住孩子的各種情緒及表現,但偶爾還是會有被他挑戰得讓我崩潰的時候。

以我的孩子在午休時睡不好時的起床氣為例。有幾天,孩子因為太累,導致中午的休息常常處於清醒與迷糊之間。這樣的睡眠當然不有完全讓孩子透過午休充足好體力和精神,所以他就會在需要起床上學的時候,大發脾氣。

如果只是幾天一次,那我忍忍就過去了;但他也會連線幾天都會這樣睡不好,然後就每天衝我大發一次起床氣。有一次,我連忍了三天,終於忍不住就默默地哭了起來,當然就算我

當時

被他氣哭了,也沒衝他發脾氣

只是覺得委屈。

孩子看在眼裡,於是就收斂了脾氣,出門上學去了。

也就是因為我的失控流淚但沒有衝他發脾氣的這一行為,讓他在後來仍然會遇到午休睡不好的情況,卻不再亂髮脾氣了。只會輕輕地對我說:

唉,媽媽,我又沒睡著,迷迷糊糊的,太難過了。

這個時候,我都會給他緊緊的擁抱

雖然媽媽沒辦法解決你睡不好這個問題,但是你難過了,媽媽抱抱你,給你安慰。

現在,孩子無論遇到什麼讓他失控的事情,也不

輕易發脾氣了,而是控制下來,尋找解決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就向我尋求安慰,而這個,卻是他最容易得到的。

原文:

當他們開始理解兒子現在是誰,而不是將來

“應該”是誰時,他們開始發現了一些顯著的變化——不僅體現在加文身上,而且體現在家裡的氛圍上。他們最終給兒子換了一所更適合他的學校。直到現在,加文依然不需要任何藥物治療。《家庭的覺醒》

我的想法和做法:

還記得孩子在上初中的時候,我常常對他開玩笑說:

媽媽希望你以後成為一個英雄。

結果他說:

你以為每個人都有拯救銀河系的能力嗎?我不想成為英雄,我也沒有拯救銀河系的能力。

於是我就打消了想讓兒子成為閃閃發光的英雄的念頭。

孩子特別喜歡看《終結者》系列,也特別喜歡劉慈欣。於是我又開始做夢:

你這麼喜歡科幻,要不以後學習天文學或者物理學吧?

孩子白了我一眼:

我喜歡科學不假,但我並不想專門學習物理學或者天文學,也不想成為這方面的專家。

後來孩子在初二的時候就自學完了高中化學的全部課程,而且帶他散步時,他和我說的就是什麼分子、原子等東西。我聽得昏頭脹腦地,然後就問他:

莫非你以後想學習化學專業?

孩子想了想,又搖搖頭說:

不一定。我現在對這些感興趣,只是好奇這個世界的基本構成,但我覺得化學可能不是我最喜歡的東西。

問過三次,孩子都沒有說他到底喜歡什麼。後來我想了想,孩子現在也就是在初中,未來的路還長,就算到了高中,他也不一定能找到自己喜歡什麼。太多成年人幾十歲了都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更何況是一個十多歲的孩子。

所以,我就不再

想孩子未來

應該

成為什麼樣的人的念頭,轉而專心地聽他對我講當下他的感受和發現。

也就是因為沒有我的干擾和施壓,孩子對學習的興趣雖然有起有落,但始終保持著一個平衡。

嗯,今天的梳理文字有些長,但是結果還是讓我滿意的。

以後還是繼續這樣吧。

2021。4。26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