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四川沐川千佛巖摩崖造像:人物形象姿態多樣 極具濃厚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丨川渝秘境

2022-02-03由 封面新聞 發表于 林業

各具姿態是什麼意思

四川沐川千佛巖摩崖造像:人物形象姿態多樣 極具濃厚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丨川渝秘境

西面向巖壁

02:06

封面新聞記者 葉海燕 攝影報道

石窟石刻,融匯了中國繪畫和雕塑的傳統技法和審美,是古人留下的文化遺蹟和藝術瑰寶。說起樂山的石窟石刻,大家不約而同會想到樂山大佛,通高71米的樂山大佛坐落在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其實,除了舉世聞名的樂山大佛,樂山還有不少石刻古蹟藏匿在山林、田野間,鮮有人知。在沐川縣利店鎮隆興村,就有一處修建於明代的千佛巖摩崖造像。

四川沐川千佛巖摩崖造像:人物形象姿態多樣 極具濃厚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丨川渝秘境

現場探訪

山野秘境藏匿600餘尊石刻造像 相傳明代由當地村民出資修建

千佛巖,位於沐川縣利店鎮隆興村,距沐川縣城約50公里。千佛巖的位置較為偏僻,在隆興村村支書葛秀情的帶領下,記者沿著一條泥濘的小路下坡,穿過一片竹林,葛秀情在一處巖壁下停住腳步。“抬頭看,這就是千佛巖摩崖造像。”

記者看到摩崖造像分別為坐南向北和坐東向西。整座山崖通高近20米,被鬱鬱蔥蔥的樹木、竹林和芭蕉葉遮掩,崖壁間的佛龕造像猶似懷抱琵琶半掩面,頗有一些神秘感。葛秀情介紹,千佛巖摩巖造像修建於明萬曆年間,分佈在長33米,寬26米,距地表2米的巖壁上,共有86龕,600多尊造像,有長方形龕和方形龕,平頂龕48龕,拱形龕38龕,龕內最多造像47尊,最少為一龕一尊。

四川沐川千佛巖摩崖造像:人物形象姿態多樣 極具濃厚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丨川渝秘境

千佛巖摩崖造像有怎樣的來歷?在當地土生土長的葛秀情介紹:“以前這附近有一座寺廟,叫隆興寺。相傳在明代萬曆年間,村裡有一戶人家,比較富裕,沒有子嗣,老兩口就用攢下來的積蓄請了幾個工匠,在隆興寺周圍刻了這些佛像,想著給村裡的後人們留下一個古蹟。”

600多尊造像,主要分佈在北向面的崖壁上,西向面的巖壁雕刻了4座舍利塔和數排佛龕,但龕內已沒有佛像,空無一物。相傳千佛巖修建時是有上千尊佛像,但因山體是白砂石巖,因歷經多年的風化和人為因素,這一面崖壁上的佛像都損毀了,千尊佛像也就只剩下了600多尊。為了保護好這些石刻造像,2019年,千佛巖被四川省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而在北向面西側上方的一塊崖面上,佛龕內雕刻的坐像儲存較好,人物姿態各異。有的頭光,結跏趺坐,有的頭戴冠帽,手結禪定印或合十,還有的造像為兩手上舉圓形物,一手持劍,一手託缽狀物,兩手合掌於胸前,盤腿坐於蓮座上。

四川沐川千佛巖摩崖造像:人物形象姿態多樣 極具濃厚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丨川渝秘境

北面向巖壁

學者研究

石刻人物具有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 對明清石窟藝術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原甘肅敦煌研究所副研究員衚衕慶,曾到千佛巖進行實地考察,並撰寫了一篇《沐川千佛崖石刻考察記》。衚衕慶發現,沐川千佛崖石刻題材內容豐富多樣,既有佛教的,也有道教的;佛教方面也呈現多樣性,既有一佛二弟子的說法圖形式,也有千佛圖、明王像以及以舍利塔為主體的構圖形式等。在藝術形式上,構思巧妙,佈局合理;

衚衕慶在考察記中記錄到:“石刻造像人物形象姿態多樣,表情豐富,雕刻工藝的精湛、細膩。例如在北向面崖壁中部,雕刻一較大的主像,像兩側各有一身較小的合十於胸前的光頭弟子像。主像右側弟子像左手腕挎有一籃狀物,右手腕也似繫有一繩狀物。另外,該弟子像右側一站立的戴帽俗人像,右手扛一似掃帚的長棍於右肩上,左手提一水桶狀物體,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

四川沐川千佛巖摩崖造像:人物形象姿態多樣 極具濃厚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丨川渝秘境

藏匿在沐川縣山野間的千佛巖摩崖造像,從學術研究角度來看,有何意義?衚衕慶認為,目前全國有關石窟藝術的研究和介紹,偏重於元代以前,介紹到宋代便戛然而止。“似乎四川地區宋代以後便沒有石窟藝術了,所以關注沐川千佛崖等地的明代以及清代石窟藝術,可以彌補明清石窟藝術研究之不足。”

此外,衚衕慶認為,沐川千佛巖有利於推動整個川南涼山地區石窟藝術的研究。“從《四川道教佛教石窟藝術》中的‘四川石窟群分佈示意圖’來看,川南涼山地區僅見標有昭覺,而昭覺地區似乎只有博什瓦黑石刻巖畫。關於川南涼山地區的石窟研究和介紹非常少。沐川縣鳳村鄉的千佛崖石刻,距離馬邊彝族自治縣僅50公里左右,距石樑鄉寶華山大佛亦僅30公里左右。石樑鄉大佛屬於涼山彝族地區,而沐川千佛崖石刻顯然與其有密切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