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山海經》建木

2022-02-01由 完美幸福liyy 發表于 林業

棕櫚樹生長在什麼地區

《山海經》建木

《山海經》

《山海經•海內經》載:“有九丘,以水絡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參衛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

有木,青葉紫莖,玄華黃實,名曰建木,百仞無枝,(上)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大暤爰過,黃帝所為。”

《山海經•海內南經》:“窫窳龍首,居弱水中,在狌狌知人名之西,其狀如龍首,食人。

有木,其狀如牛,引之有皮,若纓、黃蛇。其葉如羅,其實如欒,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在窫窳西弱水上。

氐人國在建木西,其為人人面而魚身,無足。”

“建木”是個什麼東東?

一種樹木還是一個地名?

好像是,也好像不是。或許是某地與某樹有關的某種特殊“構造”,否則憑什麼說:“大暤爰過,黃帝所為”?!

《呂氏春秋•有始》:“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中無影,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

《淮南子•墬形訓》:建木在都廣,眾帝所自上下。

《山海經》郭璞注:“建木,青葉,紫莖,黑華,黃實,其下聲無響,立無影也。”

唐。盧照鄰《病梨樹賦》:“建木聳靈丘之上,蟠桃生巨海之側。”

呂不韋、郭璞儘管地理認知有誤,但還算務實的學問家;淮南王、盧照鄰則落入俗套,淌漾在浪漫神話仙境裡,無以自拔。

《山海經》是一部嚴肅的上古大百科全書,那種指認“

建木為人皇登天之梯

”的神話,不在今天的討論範疇。

“建木”到底是個什麼,容我們暫且放下,先來看看文明是什麼?

文明的界定

西方史學家,公推“城郭、文字、青銅、神廟”,作為區隔人類社會,文明與野蠻的四項標準。

有問題嗎?

有,而且問題很大!

這四項標準的提出,源於早期西方學者狹隘的視角和貧乏的考古資訊。當源起於BC3000多年前的兩河、尼羅河古蹟出現在人們面前時,世人被其高大的城郭、恢宏的神廟、精美的壁畫、耀眼的青銅器和天書般的象形文字著實震撼到了,驚歎之餘,再環顧一下四周,匆忙就給“文明”作下了定義。

豈知,後來發掘的淮河、黃河、長江流域的眾多古蹟,比如賈湖、高廟、陶寺、姜寨、石卯、三星堆等等,其年代更早,玉器、陶器更精美,除文字元號外,更展示了完善的農耕畜牧文明,甚至已經創造了天文曆法。

我們知道,農耕、畜牧以及相應的天文曆法,是人類社會賴以發展的基礎。這些壯舉,解決了人類自誕生以來,數十萬年飽受的食物短缺之苦;增進了人類子嗣的繁衍能力;也有了充足的精力,從事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建設。城郭、青銅與之相比,不在一個水平。用多麼高尚、美好的辭藻形容它們,都不為過。

如果嚴格遵從西方史學家關於文明的界定,早期出現的玉器、陶器、農耕、畜牧與天文曆法,尤其後四類對人類社會發展至關重要的元素,只能歸於野蠻人的文化元素。這種悖論,即不科學,也不嚴謹,明顯違背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事實。

文明,應該是社會文化的昇華,更多是精神層面的。物質只是精神的產物。因此,醒悟後的國內學者提出如下共識:“國家政府(帝王)、文書記錄(圖文徽章)、禮儀規範(禮制玉器)、曆法或法規。這或許是更好地適應世界各地的文明形成標準。”

認真研究過古身毒河哈拉帕遺存就會明白,該文明直至毀滅,仍然沒有嚴重的階級分化。他們只有聚落,沒有城郭;只有民宅,沒有宮殿;只有分工,沒有奴役。國家政治上,施行廣泛的民主集中制,唯才是舉;社會治理上,實行個人道德教化,宗教自律。儘管他們有青銅、文字,但沒有城郭,按西方嚴格的文明定義,哈拉帕進不了文明圈子。

《山海經》建木

燧人氏

再比如,1。5萬年前,燧人氏根據“四時八氣”與季風的相關性,創立了“八卦風歷”;1。4萬年前,弇茲氏根據“眾星拱極、天道左旋”與地球自轉公轉週期的關聯,創立了“斗極天象歷”;1。2萬年前,羲和氏根據日影長短兩極與地球公轉週期的關聯,創立了“十日曆”(陽曆);8千年前,常羲氏根據朔望月與地球公轉週期的關聯,創立了“十二月曆”(陰曆)。

再比如,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7千年前)、湖南澧縣夢溪鄉八十塏遺址(8千年前)、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1。5萬年前)發現的水稻栽培證據。

人類社會由原始採摘、狩獵的自然模式,進入更高階的農耕、遊牧的智慧生產模式,由此促進了人口迅猛增長、推動了社會前行的速度。誰說這是野蠻?

在聖經出現的時代,世界上許多部族還在兄妹不分、長幼亂倫的時候,華夏先民早在1。5萬年前,就開始以圖騰區分族群,實行族外婚姻制度。誰說“圖騰先祖崇拜”的宗教信仰不是文明?

農耕、遊牧背後隱含的複雜天文曆法等支撐體系,誰又敢說這只是文化而不是文明?

我們是時候打破西方史學界關於文明界定的藩籬了。他們界定的文明,只是階級文明。一個“城郭”的必要條件,就將原始公社文明全盤否定了。

實際上,文明只有階段性,而不是隻有階級性。

我們應該重新界定有關文明的定義,不能只將農耕、遊牧、天文、原始宗教、原始民主集中制,簡單地看作文化元素,應將這種改變人類生存模式、推進人類社會發展的重大成果,納入人類文明史的範疇。

那麼“建木”到底是個什麼東東?

《呂氏春秋•有始》:“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中無影,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

《淮南子•墬形訓》:建木在都廣,眾帝所自上下。

《山海經》郭璞注:“建木,青葉,紫莖,黑華,黃實,其下聲無響,立無影也。”

唐 盧照鄰《病梨樹賦》:“建木聳靈丘之上,蟠桃生巨海之側。”

以上均為《山海經》成書後,兩、三千年後的論述,這些先哲們對“建木”的認知並不全面。

建木,首先是木。

但由於其構型特殊,又不同於一般的木。因而又被用作某種“構造”的材料。

這種“構造”太過著名,因而矗立過它的地方又被以“建木”命名。

因此,《山海經》的建木,本身具有木、構造、地域三種含義。依語境不同,分別呈現相關意涵。

再說建木是一種什麼木。

建木就是西南地區,至今仍多有生長的棕樹,文人典籍則稱之為棕櫚,與東南亞分佈的圓葉蒲葵外形十分類似。

棕樹:(學名,Trachycarpus fortunei),棕櫚目,山棕科,棕櫚屬,棕櫚種。常綠喬木,高3-15米。莖圓柱形,直立,不分枝,有環紋節,節上殘存有不易脫落的葉鞘,即老葉柄基部和密集的網狀纖維包裹,裸露樹幹直徑10-15釐米,甚至更粗;葉叢生於莖頂,向外開展,扇形或圓扇形,直徑50-70釐米,掌狀深裂,裂片條形多數,堅硬,頂端2淺裂,不下垂,有多數纖細的縱脈紋,葉柄堅硬,葉柄長75-80釐米或甚至更長,基部有葉鞘,裂成纖維狀的包毛;肉穗花序排列成腋生圓錐花序,花小,淡黃色,單性或雜性,雌雄異株或同株,佛焰苞多枚,革質,有鏽色茸毛,花萼與花冠均3裂;核果卵形或近腎形,藍黑色,種子1粒,灰藍色;花期5-6月,果期7-9月。

主要分佈在我國長江以南,海拔上限為2千米左右,雲南、四川、貴州、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等溫溼地區均有生長。

我們可以將棕樹與《山海經•海內經》和《山海經•海內南經》有關建木的描述做一番對照,見下圖。

在《山海經》描述建木的全部特徵中,除“其狀如牛”條相關性較為牽強、果實花朵顏色條互調外,其餘特徵條目均可在棕樹身上一一對應。

《山海經》建木

棕樹與《山海經》建木特徵對照圖

《山海經》建木

棕樹

“建木”,自從“大暤爰過”,棕樹便與華夏族人結下了不解之緣。人們借棕樹抒發情感;採花苞解饞開胃;摘棕葉、棕籽治療疾病;取綜絲搓制繩索,編織網罟、地毯;用棕片製作草鞋、掃帚、鍋蓋、蓑衣、床墊。棕樹的每一個組成部分,視乎都浸潤到華夏族群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華夏棕櫚情

棕樹,“孤高出群,中立不倚,外無附枝,苦身克己,用不失職”,大有華夏族人崇尚的君子之風。

清代文人李漁在其所著的《閒情偶寄》中就特別指出:“樹直上而無枝者,棕櫚是也。予不奇其無枝,奇其無枝而能有葉。植於眾芳之中,而下不侵其地,上不蔽其天者,此木是也。較之芭蕉,大有克己妨人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