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黃土高原生態保護和治理的綏德實踐!!!

2022-01-26由 原創文章每天看 發表于 林業

塬梁峁川都是什麼樣子

辛店溝示範園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條水保科技與生態建設、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和休閒觀光融合發展的新路子。

”2020年8月29日,8位中科院院士來綏德縣辛店溝調研時充分肯定了該示範園的建設成效和在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發揮的作用。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綏德要按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遵循,推進黃土高原和黃河流域治理,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多贏

。”綏德縣副縣長孫虎生說。

黃土高原生態保護和治理的綏德實踐!!!

義務植樹 郭媛瑞 攝

近年來,綏德縣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圍繞建設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範區目標,重視河道治理和沿黃生態建設,全面推進縣域內山水林田路、梁峁塬坡溝綜合治理,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土不下山 泥不出溝 清水常流

——形成層層設防、節節攔蓄的多功能防治體系

辛店溝屬無定河中游左岸的一級支溝,是黃土丘陵溝壑區第一副區典型流域,也是黃河粗泥沙集中來源區。為了研究水土流失規律,探索水土保持良方,黃河水土保持綏德治理監督局因地制宜,為流域南部、中部、北部配置了不同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先後開展了水土流失規律、水土保持效益、水土保持生物等試驗研究和示範推廣。

同時,應用集雨節灌、自然修復、保土耕作、壩系穩定等先進的水土保持技術,總結出了梁峁坡地修田造園、溝谷坡地植灌喬草、溝谷道內建淤地壩系的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土保持“三道防線”理論,鞏固溝床,攔蓄徑流,變荒溝為良田,形成從峁頂到溝底,層層設防、節節攔蓄的水土保持綜合防治工程體系。

黃土高原生態保護和治理的綏德實踐!!!

崔家灣鎮生機勃勃的川道田園

黃土高原生態保護和治理的綏德實踐!!!

淤地壩治理成效顯著

“綏德‘7·26’特大洪災發生時,辛店試驗場卡口站水位才0。2米。”綏德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試驗場場長李堯說,經過幾十年努力,辛店溝流域治理面積達到80%以上,林草覆蓋率達到75%以上,土壤侵蝕量減少80%以上,已基本實現“土不下山、泥不出溝、清水常流”的生態治理效果。目前,試驗場基本形成經濟林、溝道壩系、生態修復和水土保持試驗觀測區四大功能區,場區內基礎設施完善,可集水容積1萬立方米,擁有淤地壩22座,壩地梯田佔地600多畝,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社會、經濟效益。

“淤地壩有很大的綜合效益,除了攔泥保土、防洪減災、促進水資源利用外,還能淤地造田。”李堯介紹說。

在黃土高原地區溝溝壑壑的群眾中,廣泛流傳著“溝裡築道牆,攔泥又收糧”的說法,並稱淤地壩為“糧囤子”“錢袋子”。

綏德縣王茂莊小流域,大力發展淤地壩,在人口增加、糧食播種面積縮小的情況下,糧食總產還能穩定增加,大量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耕地面積下降,林地面積和草地面積上升,實現了人均林地2。4公頃,草地0。3公頃,糧食超千斤。

“我種了近10畝壩地,主要以玉米為主,每畝能收1000斤。按照現在每斤1。2元計算,每畝地的毛收入就是1200元。”58歲的王茂莊村原村支書劉豔雄說,王茂莊村大約有400畝壩地,每年人均純收入能達到4000多元。

據統計,截至2020年底,綏德縣共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933。8平方公里,全縣河道治理保護140。5公里,堤防總長度53。29公里,建成淤地壩2915座,控制流域面積823。98平方公里,總庫容34311萬立方米,攔截泥沙18。6億噸,可淤地面積5。66萬畝,總灌溉面積3070公頃,各項水保措施的實施,對防止水土流失、增地增收、促進農業和農村生產條件、穩定脫貧和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森林資源實現面積、蓄積、覆蓋率“三增長”

綏德縣地處黃河中游,黃土高原腹地,屬典型的黃土丘陵溝壑區。退耕還林以來,該縣堅持開展造林綠化“接力賽”,到2020年底,森林面積增長83。28萬畝,覆蓋率提高到29。93%,林地總面積173萬畝,佔土地總面積的62。09%,全縣境內活立木總蓄積量達17。4萬立方米,森林資源實現了面積、蓄積、覆蓋率“三增長”。

綏德縣龍灣生態綜合治理區歷經20年治理,森林面積達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5%,逐步形成了風景資源優良、旅遊景點遍佈、交通條件便利的市級森林公園。每逢夏秋,走進位於城區的龍灣生態綜合治理示範區,鮮果飄香、生機勃勃,從塬面到梁峁,從溝壑到河岸,鬱鬱蔥蔥。如今,這裡不僅是市民居住生活的天然“氧吧”,而且已成為休閒採摘的好去處。

“過去這裡大部分都是耕地和撂荒地,常年風沙大,嚴重影響居民日常生活,經過多年的植樹造林後,生態環境得到很大改善。”綏德縣林業局局長張春勝說。

這僅是綏德縣造林綠化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縣重點實施了五大綠化工程,使城區周邊山體坡面的綠化在原有0。1萬畝的基礎上增加到1。7萬畝,實現城區山體坡面綠化全覆蓋,順利透過省級園林縣城建立工作驗收,達到了省級園林城市的標準。

同時,完成村莊綠化300多個,大幅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以國道、省道、縣鄉公路為主線,打造綠色走廊,新增通道綠化面積6萬多畝,實現青銀高速、210國道兩側直觀坡面綠化全覆蓋;完成退耕還林33。29萬畝,涉及退耕農戶近4萬戶11萬多人,累計兌現資金近5億元;退耕還林工程每年都順利透過國檢、省檢,面積核實率、面積儲存率、錢糧兌現率、管護率、檔案率均為100%;打造了四個生態示範園區,即陝北規模最大、面積達180平方公里的龍灣生態綜合治理示範區,以滿堂川鎮圪針灣為中心的萬畝核桃示範園,集休閒、娛樂、採摘等於一體的裴家峁創新林果園及崔家灣綠源生態示範園區,發揮了良好的示範帶動作用。

山峁溝壑不僅要綠起來,還要發展綠色產業,帶動群眾富起來。核桃就是綏德縣綠色產業發展的典型代表。從2012年開始,綏德縣就透過多方考察調研,最終決定發展核桃產業,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該縣透過“樣板示範、典型引路”,先後打造了滿堂川萬畝核桃示範基地、崔家灣綠源核桃精品建設基地和綏德縣綠源生態示範園,引領帶動全縣核桃栽植面積達到了10萬畝,涉及全縣16個鄉鎮160多個村。

除核桃之外,紅棗和苗圃也逐步成為綏德縣生態與經濟效益有機迴圈的代表產業。截至目前,全縣紅棗栽植面積達到14。64萬畝,總產量達2。8萬噸,並形成了產、加、銷一條龍紅棗產業鏈。苗木種植面積也發展逾1萬多畝,年出圃苗木近1億株,產值在2億元以上。

“三變”改革驅動現代園區建設

——架起“綠水青山”通向“金山銀山”的橋樑

“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是綏德縣趙家坬村的真實寫照。過去,趙家坬村農民大量外出,以務工為主,大部分土地被閒置撂荒。

2017年,趙家坬村迎來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春風,踏上產業發展的康莊大道。該村先後召開30多次會議,成功將趙家坬村7000餘畝荒山荒坡流轉到綏德縣二十四坬農民專業合作社,土地流轉費平均每年每畝55元,流轉期限為20年。二十四坬農民專業合作社將建好的果園集中連片無償給趙家坬村976人人均1。3畝,按照“確權確股不確地”的方式,村民又將自己的果園入股到村集體成立的專業合作社經營。

黃土高原生態保護和治理的綏德實踐!!!

山青水碧的無定河流域

黃土高原生態保護和治理的綏德實踐!!!

層層梯田成為農民的“糧屯子”

“我以前常年在外打工,家中8畝地撂荒,地裡沒有一點收入。園區建設以來,我不僅可以在家門口打工,還沒花一分錢就擁有5畝多果園,果園入股村合作社後,分紅1500元,我還在園區打零工掙了5000多元。”趙家坬村村民趙如龍說。

趙家坬山地蘋果示範園是綏德縣深化“三變”改革的一個典範。該園區佔地面積達3萬餘畝,目前已建成1。75萬畝高標準現代化山地蘋果園,建立成為榆林市市級現代農業園區,為陝北貧困山區發展提供了可借鑑、可複製的寶貴經驗。

如今,園區帶來的效益初見端倪。“自從村裡建起了園區,我家的日子總算穩定了。”趙家坬村村民楊玉清說,去年,她家土地流轉、配股分紅、光伏分紅、園區務工收入共達2萬元。

園區現在能為當地和周邊村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入,一是土地流轉收入,每年平均每畝55元;二是入股分紅,截至目前,已兌現分紅234。85萬元;三是務工收入,園區每年可為村民提供勞動崗位600餘個,去年支付工資380萬元;四是光伏收入,截至目前為貧困戶分紅共計9。59萬元。

黃土高原生態保護和治理的綏德實踐!!!

滿堂川靈寶山生態美景

趙家坬山地蘋果示範園不僅綠了山峁溝壑,還帶動了周邊發展。

“綏德按照‘新時代高西溝’和‘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範園’的定位要求,抓緊抓好趙家坬等一批生態示範點建設,以點上示範帶動面上突破,推進黃土高原和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孫虎生說。

近年來,綏德縣以“三變”改革為抓手,以“產業覆蓋、聯結機制、精準幫扶”為突破口,建設種、養、加一體化,集休閒觀光旅遊、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的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園區,鞏固發展以省級園區為支撐,市、縣園區為依託的三級園區叢集發展格局。目前,綏德有省市縣級農業產業園區87個。

馬蕊 張東紅 王彥輪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為資料照片)

作者/來源:榆林傳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