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2022-01-24由 NYTtravel新視線 發表于 林業

薰衣草是什麼植物科屬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舊時這句話是在感慨蘇杭兩城的怡人風景。如今,園林景觀建築和植物美學賦予了蘇州城輕靈而由幽靜的庭院氣質;而杭州的美,則更側重於由自然、工業、人文、經濟的多重元素的微妙平衡裡,所架構出來的一種綠洲質感。

在現代經濟與城市化追逐下的杭州,仍免不了穿梭奔波的旅人,但它也在努力用自己的水光瀲灩和溼地綠洲,不斷彌合著人們精神層面上被車輪和KPI軋開的生活疲感,創造精神世界裡的綠洲。在這個綠洲構建的過程中,西湖和西社雖然扮演著自然屬性的重要角色,但人們總是免不了還會去尋求更具現代性的文化地標

。2005年,杭州生態發展規劃里加入了一位新成員——西溪溼地,它的出現似乎糅合了自然屬性和精神屬性,成為了杭州城發展的新正規化。

自倫佐·皮亞諾

(Renzo Piano)

來到西溪谷,在杭州最美的兩道風景線的中心——西湖到西溪的必經之路上,劃出了約23萬平方米的土地。一座以人、藝術、自然、建築、工作、交流為核心的城市綜合體——天目裡誕生。天目裡的存在彷佛是杭州城的微縮版一般,這個集自然、商業和藝術渾然一體的領域,也代表著杭州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正如皮亞諾所說,天目裡的存在更象是人與建築自然的互動,“人創造了建築,建築也塑造了人”。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一個蘋果的故事

倫佐·皮亞諾,國際享有盛譽的義大利當代著名建築師、普利茲克獎得主在中國的首個設計專案就建築在天目裡。

初到杭州城,倫佐關切著杭州和西溪谷所傳遞的生活方式,他希望在天目裡透過建築、景觀和庭院來營造出街道的尺度和感受,形成一個相對隔離,但又處處生機的混合城市空間。他希望在這裡創造一個藝術事件的發生器,這個核心應是立體的,多層次的,綠色的,所有的建築都圍繞並注視著這個核心。

因此設計團隊將建築置於空間四周,把開闊的空間留給了來往行人,天目裡

就像一個蘋果:硬質介面的包裹下,是一個柔軟而豐富的核心。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杭州天目裡一個包含美術館、藝術中心、秀場、設計酒店及藝術商業等功能的藝術園區。

天目裡公眾號

在自然屬性層面,倫佐·皮亞諾和GOA大象設計為了讓建築中的廣場每個角落都曬足八九點鐘的陽光,讓冰冷的建築讓位於陽光和溫暖,呈交給來往天目裡的人群自然綠洲的感受,打破建築的嚴肅秩序,他們從外圍建築下手,將原先大部分可以建成11層的樓層降至9層,並選擇其中一部分在8層進行退臺處理,獲得了更闊的視野和更美妙的風景。

為了彰顯“綠洲”核心,讓天目裡成為一個有人文參與感的“城市客廳”, 17個單體建築在設計師的排程中發揮著作用,它們透過圍合的方式創造出一箇中心廣場——一顆綠色的核心,一切豐富的活動和事件都將在這裡發生。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上圖:

倫佐·皮亞諾的手稿。

倫佐·皮亞諾

建築工作室

下圖:17個單體建築在設計師的排程中發揮著作用,它們透過圍合的方式創造出一箇中心廣場——一顆綠色的核心。天目裡公眾號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上圖:水鏡廣場夜景。攝影:Anya

下圖:蔦屋書店是天目裡一個熱門的打卡地。天目裡公眾號

中心廣場包容著中央花園、經典的水鏡廣場和喬木樹陣,在切割之間創造出城市與廣場之間的連線和滲透,繼而締造廣場與人之間的聯絡和影響,為生活故事的發生營造了空間,也為空間預留了故事出現的可能。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城市客廳

與其說天目裡是一處空間新綠洲綜合體,不如說它是各種可能性的集合。人們在這裡交談、體驗,與彼此和建築本身產生關聯。

進入天目裡,在地下室停好車後,唯一通往地面的路徑是分散在基地四個角落的轉換電梯,當玻璃轎廂緩緩升出地面,人們開始感受到這個綜合體的生態環境,廣場,也成為了整個建築體的樞紐站。行人如想進入到不同的塔樓,必須經過或者繞行廣場。除了塔樓中的辦公人群,去美術館看展覽的人,在秀場觀看時裝走秀的人、在廣場上聽音樂的人,在咖啡廳和餐廳吃飯的人,都將成為廣場的使用者和參與者。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各式各樣的有趣店鋪構成了天目裡的一道藝術風景線。攝影:Anya

設計師們在打造這個地方時,融合藝術與科學,以求創造出人與自然共存的環境,期待來到這裡的人們每天多花五分鐘,穿過一個花園綠洲,藉助生態的力量去感受現代生活。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上圖:在天目裡,能找到多達100種遷徙自世界各地的植物。天目裡公眾號

下圖:天目里美術館屋面的船帆狀採光筒。攝影:朱海

在“城市客廳”裡的多維景觀面中,地面的中央公園齊整佈列了喬木樹陣,全冠移植的高大巨木、屋頂的山地茶園以及11個下沉庭院,配合露臺的灌木藤蔓、四層景觀就像迴環反覆的敘事手法,在層層疊疊中遞進,給人以無窮無盡的綠洲生活感受。

其中3個下沉庭院的營造,由日本枯山水的大師——枡野俊明及其團隊親手打造。

風、水、空,三個禪的庭院主題,自北向南,空間的意味在無聲中與心靈的感受流動呼應。

庭院與建築底層綠地的坡差產生交錯,隱於內的庭院含而不露,又跟一覽無餘的平層庭院綠地設計相比,更增添了城市客廳的層次感。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由日本枯山水大師枡野俊明親手打造的枯山水庭院。天目裡公眾號

在“城市”樓棟中順延而上,進入屋頂茶園,就如同行走在杭州龍井美麗的山地茶園中。整個屋頂被齊整的茶田覆蓋,這裡不僅是一處綠意宜人的景觀,也是構建出整座生態環境中的重要一環。除了滿足人們的生活層次需求,這些品種生長繁茂,適應性強,在不同的季節還會顯現出不同的綠色,人們在工作煩忙之中的休憩時還會有不同季節的不同生活體驗。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整個屋頂被齊整的茶田覆蓋,這裡不僅是一處綠意宜人的景觀,也是構建出整座生態環境中的重要一環。

天目裡公眾號

農事的閒情和綠意盎然的休憩成為了這處空間最重要的關鍵詞,同時這處空間還能有效降低建築吸收的日曬熱能,起到環保節能的效果,這也是茶園設計師Rana Creek向杭州這個龍井之鄉致敬的方式,這樣的心思也是天目裡整個設計團隊具象化新綠洲中文化精神層面的獨到匠心。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中庭以水為鏡,薄薄的2cm水層彷彿給中庭披上了一層柔軟的紗衣。小紅書:404nan

如果說屋頂茶園是向杭州的山致敬,水鏡廣場則是向杭州水的親近。

波爾多交易所廣場由西班牙專門的水景設計JML事務所設計出了這個水鏡,鏡面水景廣場覆蓋著2cm的薄薄水層,賦予中央公園多變的表情和意境,從此這裡凝聚著輕盈的安適。

天目裡在建築、設計、創意和自然場域打造綠洲,把來往於這座“城市”的人們放置在“城市客廳”中,實現了新綠洲中堅硬外殼的建築自然形態。

接下來,它透過藝術、文化、實驗劇場的不斷堆積聚變以及不斷嘗試,為旅程開啟更多的可能性。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藝術的綠洲

“蘋果”裡的柔軟核心,繼續著天目裡的新綠洲想象,作為創造藝術事件發生器的能量核心——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術館

被放置於天目裡能量的中心1號樓,這個由曾經擔任第五十屆威尼斯雙年展策展人的義大利策展人、作家弗朗切斯科·博奈米

(Francesco Bonami)

擔任館長的美術館承擔著完成新綠洲使命的重要精神文化實踐任務。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上圖:美術館北側。 攝影:Wen Studio

下圖:美術館南側。天目里美術館公眾號

天目裡的公共藝術區域是柔軟核心的中心,它們引領了天目裡以及美術館重要的藝術文化發生。裡查德·朗的石之線、裡克力·提拉瓦尼的茶屋以及西斯特·蓋茨的B1OCK買手百貨錯落於天目裡的廣場和建築之間,是天目裡這座文化綠洲的點睛之筆。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理查德·朗《石之線》。天目裡公眾號

“自然的圓石,巨大且沉重,一旦放置就難以再移動,就這樣將它們放置在地面上。”“

行走”是理查德·朗個人創作的核心。在為期兩年的準備過程中,理查德·朗前後兩次來到杭州,親自挑選了浙江省本地的30塊水衝石,並在現場根據他對園區空間與氛圍的實時感受將30塊石頭擺成貫穿草地的對角線。這種極簡的創作方式的慣用,使人的行動與自然直接對話,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園區中的植被、乃至建築融合在一起,一種平靜久遠的力量也因此產生,讓來往於此地的人群感受與大地融合。

泰國藝術家裡克力·提拉瓦尼則是希望來到這裡的人們,“看重的不是作品的視覺表象,而是人與人之間正在發生的互動”,於是,在天目裡空間頂層露臺上打造了一間可供冥想的茶屋。茶屋呼應了天目裡每一幢建築頂層的茶園,來訪者可以在這裡聊天、品茶、冥想。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上圖: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術館一隅。攝影:Anya

下圖: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術館外觀。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術館 / 攝影:Wen Studio

新綠洲為了更好的呈現人們的第三場所和創造力第一課堂的表達力,

BY ART MATTERS RESIDENCY之

駐、

BY ART MATTERS MARKET

之市,是BY ART MATTERS常年的固有意識形態。

透過用沉浸的概念體驗,讓來到這裡的人們創造出屬於他們來到美術館那一瞬的安寧和靜穆,建立起與藝術的交織。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術館之駐。 Wen Studio

BY ART MATTERS RESIDENCY之駐是一個非營利藝術駐留中心,開放予世界各地新興的當代藝術愛好者入駐,內設有八間獨立駐留工作室、展廳、小黑盒、廚房、工坊、洗衣房、茶水間等,提供給居民生活、創作、展示、分享、交流的環境和機會。BY ART MATTERS MARKET之市精選來自於全球的藝術商品,尋找正在發生的新鮮事物;而承辦展覽的功能則由BY ART MATTERS 之館承擔。天目里美術館的首個展覽,“從無到有”於2021年12月25日至2022年5月向公眾呈現。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從無到有”

開館展概念由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術館館長弗朗切斯科·博奈米

(Francesco Bonami)

提出,義大利知名策展人斯特凡諾·科利切利·卡戈爾

(Stefano Collicelli Cagol)

與吳天及

孫熳

共同策劃,彙集了卡迪·諾蘭德

(Cady Noland)

、弗朗西斯·埃利斯

(Francis Als)

、耿建翌、杉本博司

(Hiroshi Sugimoto)

、莫瑞吉奧·卡特蘭

(Maurizio Cattelan)

、提諾·賽格爾

(Tino Sehgal)

、小野洋子

(Yoko Ono)

等三十餘位國內外藝術家的經典作品與根據空間特性創作的委任作品。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從無到有”(A Show About Nothing)展覽現場,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術館。

左圖為劉國強《無題》,右圖為漢斯·哈克《白帆》。

攝影:吳清山

透過他們從“無”這一關鍵詞汲取到的靈感,展現出“無”的力量和它經久不衰的魅力,也試圖揭示出當代藝術潛藏的虛無,其含義和幕後的規則。

展覽同期還將推出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公共專案和導覽,以及相關歷史文獻的呈現。讓觀眾在漫遊展覽的同時,也透過不同的方式介入到展覽主題中。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從無到有”(A Show About Nothing)展覽現場,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術館,作品《懸樑》邀請觀眾上牆並沿梁行走,觀眾穿過一條狹長通道拾級而上接近天光,會產生崇高、孤獨之感。

攝影:吳清山

在“從無到有”展覽的場域中,觀眾將在藝術作品“有”的幫助下,透過自身身體的參與啟發五感(視、聽、觸、嗅、味),進而開啟感知之門,感受空間中難以察覺的細微之處,並獲得不可再現的獨特體驗。除了對展覽主題的挖掘,在展覽中出現的作品亦透過虛無思考藝術,尤其是藝術的在地性。美術館空間屆時亦將轉變為激發思考的公共藝術空間,

為公眾構建一個開放、可持續的藝術現場。

杭州,作為國內外當代藝術的聚集地,為感知、探索及創作提供動力與助力,希望透過豐富的展覽與公共教育活動,培養公眾對當代藝術的獨立審美,並帶來感官、思想與精神的啟發。而整個天目裡將帶著新綠洲的概念,創造新的杭州生態生活模式,向生活的藝術家們開放合作,打破空間的限制,讓我們深處在其中,卻不知道自然在哪裡終了,藝術在哪裡開始。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從無到有”(A Show About Nothing)展覽現場,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術館,

漢斯·哈克(Hans Haacke)的作品《白帆》由一塊白色織物在風扇的作用在空氣中浮動組成。振盪的氣流輕柔地推動著織物,四個重物和細線則將織物與牆壁連線。

攝影:吳清山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以下內容是《故鄉與世界》對天目里美術館副館長吳天的採訪。

Q:美術館作為天目裡園區的一部分,有哪些比較有意思的理念與Renzo Piano碰撞?

A:外面看起來不大,但裡頭體量感特別好的建築,好像是Renzo擅長做的事情之一。美術館就像一個鞋盒,在拿出新鞋之後,鞋盒本身還能為你所用,放進很多心愛的東西加以儲存。

美術館的展覽本身只是一個引子,觀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才是最後的“心愛之物”。小體積大容量,是理念上的互通。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園區有四處從地下通到室外地面的電梯,鼓勵在這裡上班或遊覽的人們,進到樓內之前能有點時間親近自然和陽光,這能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也不覺得藝術只能發生在美術館裡,所以只要你來到天目裡,不經意間就能接觸到藝術。這跟Renzo的理念不謀而合。

Renzo關注建築本身,也關注在裡頭生活和工作的人。兩者合一才是「活著的建築」。

所以哪怕美術館已竣工也投入使用了,美術館的團隊和RPBW之間仍然沒有間斷交流:地送風在實際使用中是否好,沒有柱子的展廳是否給展覽的佈置帶了了更多可能性,白帆過濾的自然光是否讓藝術作品更本真地呈現了。

建築就算在建成那一刻,也沒有停止生長;美術館的開放,也只是個開始。

悅納改變,相伴生長,是另外一個我特別想提的事。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從無到有”(A Show About Nothing)的展覽現場,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術館,魯道夫·斯汀格爾(Rudolf Stingel)延續了標誌性的地毯系列,根據現場空間的特定位置用薰衣草色的地毯覆蓋整面17。25×6米的清水混凝土牆面(《無題》,2021年)。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術館

Q:BY ART MATTERS這個名字的來源是什麼?背後寄予著怎樣的期待?

A:天目里美術館的這個名字,在還沒有取名前大家就自然而然地這麼稱呼了。BY ART MATTERS 這個英文名,art matters 直譯是“跟藝術有關的事兒”,再理解得深一層,那可能是“藝術是要緊的”這個意思。BY有點以此為名義、以此為方法論的意思。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從無到有”(A Show About Nothing)的展覽現場,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術館,

羅曼·歐達科(Roman Ondák)的《時間表》,按照從上至下的書寫規則、統一的起始線和順時針的累積順序記錄展覽開始後每一個觀眾到來的時間和姓名,在互動中創作一個特殊的時鐘。

朱煒佳

Q: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術館是如何和周邊社群、生態相互影響和成就的?能給我們一些例子嗎?

A:

從美術館還未開放的2020年11月以來,我們組織了25場公共藝術導覽、46場公共教育活動。

天目裡有一座紅色的橋,我們經常能在下午的時候聽到薩克斯曲。我們因此做了一個叫《橋下見》的公教專案: 邀請了古墩社群的手風琴樂團與兩位年輕音樂人一起合作了音樂快閃,即興改編及合奏了《南屏晚鐘》。它延伸了天目裡園區其中一件公共作品的創作者——藝術家西斯特·蓋茨個人實踐的音樂屬性和十分注重深入社群的概念。這是來自社群也回饋社群的例子。

志願者群體也是觀眾的一部分,所以我們也十分重視志願者的培養。這個群體由不同年紀和職業的人們組成,包括學生、老師教授、藝術從業者、IT技術、金融投資、醫護人員、退休人士等等,覆蓋廣泛。最小年紀的是高中生,最大年紀的有75歲的奶奶。

無論志願者們是作為觀眾還是作為內容的傳遞者,都希望他們因此能對藝術產生一點興趣。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從無到有”(A Show About Nothing)展覽現場,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術館。

上圖:《剩餘價值2018-2019》《剩餘價值2020-2021》。

攝影:吳清山

下圖:《剩餘價值2020-2021》區域性。攝影:張海深

Q:美術館在天目裡的文化、建築空間佈局中扮演的角色是什麼,預期起到什麼樣的效果?如果拓展到杭州這座城市,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術館將來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A:如果天目裡是一個樂隊,美術館在裡頭可能是架子鼓,元件多元,穩定地打著節奏,成為內容發生器的一部分。對於這座城市來說,希望天目里美術館是一個 - 有朋來自遠方你一定要帶他來看看的地方。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故鄉與世界》與天目里美術館合作,舉辦讀者看展活動。評論和我們分享你對於杭州的情感,或者關於天目里美術館和開幕展“從無到有”的期待,我們將選擇10位幸運讀者,贈予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術館“從無到有”展覽門票一張。評論截止時間為1月17日上午10:00。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

讀者看展福利|“綠洲城市”杭州的文化地標,往往說的是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