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趙武靈王被圍沙丘行宮長達三個月時間,為什麼沒有親信前來救駕?

2022-01-20由 鮮花暢談歷史 發表于 林業

沙丘宮變為什麼沒人救趙雍

因為趙武靈王低估了人性的力量,同時也小瞧了政治。

趙武靈王被圍沙丘行宮長達三個月時間,為什麼沒有親信前來救駕?

趙武靈王乃戰國時期的一代雄主,他一繼位就面對魏、楚、秦、燕、齊五國大軍壓境。

趙武靈王不懼威脅,強硬處理此事,結果倒是五國先慫了,只得退兵。

趙武靈王一戰成名,接下來不斷對外擴充套件趙國的版圖和影響力,合縱連橫、胡服騎射,在他的領導下,趙國不斷壯大。

當其他國家打成一團的時候,趙國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成了北方草原的霸主。

然而就是這麼一位雄主,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導致自己最後被活活餓死,卻無人前來救駕。

都說英雄難過美人關,這趙武靈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一日,趙武靈王晚上做了一個美夢。夢中,他與一個絕代佳人相會,二人共同泛舟嬉戲,譜曲歌唱。

夢醒之後,趙武靈王對於這位佳人念念不忘,以至於在大宴群臣的時候,不忘向手下的大臣們提起此事,甚至他連這位佳人的音容笑貌依然記憶猶新。

在場有位大臣叫吳廣,他聽了趙武靈王的描述,覺得其夢中的佳人很像自己的女兒孟姚,於是便將孟姚獻給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見到孟姚後,發現果然和夢中的佳人長得一模一樣,於是便封其為王后。

這段佳話便是“夢中情人”一詞的出處。

自從得到孟姚後,趙武靈王夫妻二人便如膠似漆,趙武靈王只要有空,便陪伴在孟姚的身邊。一旦離開她,趙武靈王便會茶不思飯不想。

趙武靈王被圍沙丘行宮長達三個月時間,為什麼沒有親信前來救駕?

而更讓趙武靈王滿意的是,孟姚很懂分寸,從來不向他提要求要這要那,這使得二人相處得很舒服。

可惜紅顏薄命,孟姚在陪伴了趙武靈王10年後,便早早地去世了。臨終之際,她向趙武靈王提出了此生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請求:立其子公子何為太子。

雖然此時趙國已有太子,但是身為性情中人的趙武靈王無法拒絕這個請求。於是他廢掉了公子章的太子之位,改立公子何為太子。

廢長立幼這種事情,在春秋戰國時期屢見不鮮,只要處理得當,倒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事實上,面對強勢的趙武靈王,公子章明白自己沒有反抗的機會,於是他認命了。

然而趙武靈王后面的操作就有些讓人看不懂了。

公元前299年,此時趙武靈王剛剛過完40歲生日,正是年富力強之時,而趙國國勢也正處於蒸蒸日上中。

而就在這個時候,趙武靈王卻做出一個令所有人都不解的決定:傳位給公子何,讓他提前繼位,自己則退位,做了個類似太上皇的“主父”。

他之所以這麼做,主要出於兩點考量:

其一,為了趙國能更好的發展。

當時,趙國的疆域已經空前的壯大了,然而隨著土地的持續擴張,內政需要處理的問題也越來越多。

趙武靈王被圍沙丘行宮長達三個月時間,為什麼沒有親信前來救駕?

此時,趙國既想維持內部穩定,又想繼續開疆拓土,說實話難度很大。

朝臣還好說,畢竟人多,事情分著做,還是應付得來的。但是國君就一個人,需要做決定的事情多如牛毛,已經應接不暇了。

於是趙武靈王便想搞出個兩君並立,公子何以國君的身份處理內政,而趙武靈王則以“主父”的身份領兵打仗、開疆拓土。

父子二人一文一武,便能讓趙國繼續壯大下去,遲早有一天可以吞併六國,開創萬世基業。

其二,為了確保王位正常交接。

以趙武靈王的經驗,往往廢長立幼後,在王位交替的時候容易出現諸公子爭奪王位之事。而這往往是國家衰退的開始。

為了避免此類事情發生,趙武靈王將王位交替提前,這樣有他在,便能震懾宵小,沒人敢作亂。

而等他去世的時候,公子何已經坐穩了王位,就算其他公子對王位有想法,也沒任何機會了。

雖然趙武靈王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正所謂“天無二日民無二主”,一個國家出現兩個中心,遲早會發生內亂的,即使這二人是父子。

熟悉羅馬歷史的人都知道,當年羅馬因為國家治理能力有限,搞出個四帝共治制,一個國家出現了四個皇帝。

結果,這個體制運作沒多久就開始出現問題,各個皇帝爭權奪利,使得羅馬帝國出現內亂。經過了十幾年的混亂後,羅馬帝國重回帝制。

由此可見,趙武靈王搞的這套是行不通的,如果照此發展下去,趙國前途堪憂。

好在,趙武靈王在退位後沒幾年便開始搞事情,讓問題提前暴露出來。

原本,趙武靈王對自己的定位是像乾隆那樣大權在握的太上皇,而不是李淵那種不問世事的太上皇。

趙武靈王被圍沙丘行宮長達三個月時間,為什麼沒有親信前來救駕?

可是時間一長他發現事情的發展完全脫離了他的控制,與他的預期大相徑庭。

雖然他依然掌有軍權,然而文臣武將都以趙惠文王(也就是繼位後的公子何)馬首是瞻。

至於他這個“主父”在趙國的地位,則急轉直下,已經遠遠比不上趙惠文王了。甚至如果趙惠文王願意,隨時可以多奪走武靈王手中的軍權。

趙武靈王是何許人也?他戎馬一生,胡服騎射,那在君王中是一等一的狠人,這種結局他無法接受。

他要想辦法奪回自己放棄的權力,他要重新做回趙國的君主。

為了實現這一目的,趙武靈王決定好好利用那個被他廢掉太子之位的公子章。

其實,相較於公子何,趙武靈王更鐘意公子章來做自己的繼承人。畢竟公子章無論是相貌還是性格,更像趙武靈王。

公子章自幼便跟隨趙武靈王征戰沙場,屢立戰功。後來征討中山國的時候,公子章更是擔任中軍主帥這樣的要職,可見他是很有軍事才能的。

趙武靈王的計劃是,扶植公子章做大勢力,然後二人一起動手,幹掉趙惠文王,趙武靈王重新做回國君,立公子章為太子。

那麼,公子章有這實力嗎?還真有。

由於趙武靈王覺得自己愧對公子章,所以長期以來,公子章雖然被廢,但是並未失寵,就連吃住都與趙武靈王在一起。

趙武靈王被圍沙丘行宮長達三個月時間,為什麼沒有親信前來救駕?

趙武靈王的這些舉動,使得一些心思活絡的大臣以為他後悔廢太子了,於是紛紛向公子章示好。

加上公子章的心腹臣子田不禮為了能飛黃騰達,不斷慫恿公子章積蓄力量,等趙武靈王去世後奪取王位。

因此,公子章也在暗中拉攏大臣,慢慢地也形成了一股勢力。

對於這些事情,趙武靈王心中還是有數的,不過這在當時屬於正常現象,試問哪個公子沒有幾個交好的大臣呢?

所以他並沒有制止,畢竟按照他之前的計劃,公子章是沒機會翻身的。

此時,趙武靈王想奪回王位,公子章的這股勢力剛好能發揮作用。

公元295年,趙武靈王開始行動了。

他找來昔日的心腹大臣肥義,向他表達了自己想要封公子章為代王的想法,希望肥義能夠幫助他說服趙惠文王。

之所以找肥義,是因為他歷經三朝,都得到重用,是貨真價實的三朝元老。趙惠文王處理政務的本事就是他教的。

只要他肯幫忙,此事成功的機會是很大的。

趙武靈王這麼做,是希望進一步幫公子章增加實力,方便後面的計劃實行。

然而讓他意想不到的是,肥義竟然拒絕了他的請求。因為肥義自始至終都是忠於趙國,而非君王,肥義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趙國的利益考慮。

趙武靈王被圍沙丘行宮長達三個月時間,為什麼沒有親信前來救駕?

在肥義看來,趙武靈王的這個想法會造成趙國內亂,這是他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既然肥義拒絕了自己的想法,趙武靈王只得重新制定計劃了。

打了一輩子仗的趙武靈王,竟然沒有意識到自己犯了嚴重的戰術錯誤,他已經打草驚蛇了。

肥義回去後,便將此事向趙惠文王彙報了,並建議對於趙武靈王的一舉一動都嚴加防範,避免其鋌而走險,造成趙國內亂。

趙惠文王連夜召集心腹大臣商討此事,制定對策。

由於趙武靈王的身份特殊,最終,趙惠文王決定採取以靜制動、嚴防死守的方針,不給趙武靈王搞事情的機會。

他命令將軍信期日夜陪伴趙武靈王左右,監視其一舉一動,一旦趙武靈王有什麼異動便前來彙報,

與此同時,趙惠文王命令重臣趙豹與自己一同坐鎮都城邯鄲,趙惠文王看緊兵符,不給趙武靈王調兵的機會,而趙豹則密切注意邯鄲城內的異動,提防公子章的人發難。

除此之外,為了保險起見,趙惠文王還派遣公子成和大臣李兌拿著趙惠文王的兵符離開邯鄲,一旦事情有變,則率兵前來勤王。

趙武靈王被圍沙丘行宮長達三個月時間,為什麼沒有親信前來救駕?

至於肥義,出於對他的絕對信任,趙惠文王讓他負責收集各方情報,居中協調、排程、查漏補缺,使整個計劃沒有任何遺漏。

在趙惠文王君臣的嚴防死守下,趙武靈王能調兵的機會都沒有,因此他只能寄希望於公子章和他的勢力了。

在和公子章還有田不禮密談許久後,雙方制定了一個大膽的計劃,意圖直接除掉趙惠文王,這樣既能避免趙國內亂,又能奪回他們的權力。

而實行計劃的地點,便是戰國時期最魔幻的地方:沙丘。也就是秦始皇病逝,秦二世密謀奪取皇位的地方。

一日,趙武靈王提出要在沙丘選址修建陵墓,要公子章和趙惠文王隨行。此時,趙武靈王還不知道,此處真的成了他的葬身之地。

在當時,為父親的陵墓選址,這是做兒子應盡的孝道,因此趙惠文王明知有詐,也不得不前往。

由於隨行人員不能太多,因此他帶去的都是自己的心腹,可以絕對信任的那種。

當所有人都在沙丘宮安頓下來後,便有人拿著趙武靈王的令牌來找趙惠文王,稱趙武靈王找他一起吃晚飯。

肥義不愧是三朝元老,見多識廣。直覺告訴他,此事必定有詐。

趙武靈王被圍沙丘行宮長達三個月時間,為什麼沒有親信前來救駕?

於是他提議由自己先去探查一番,同時讓趙惠文王提升安保級別,如果他沒回來,立刻派人召公子成和李兌前來勤王。

安排完這些後,肥義便跟隨使者走了。

當肥義來到別宮,並沒有見到趙武靈王的身影,他只看到了公子章和田不禮。

原來,這是公子章的個人行為。他對於趙武靈王的安排並不滿意,他想當的不是太子,而是趙王,因此他不和趙武靈王商量便能修改了計劃。

他想先除掉趙惠文王,再軟禁趙武靈王,這樣趙國的大權便在他手中了。

當公子章看到前來的是肥義時,知道對方已經有了警覺,奈何拉弓沒有回頭箭,公子章已經沒有退路了。

他只得殺了肥義,再次派使者前去請趙惠文王赴宴。如果趙惠文王還是不來,他就率兵殺過去。

沒錯,公子章手裡也有兵,這些人都是他暗中培養的死士。就這點來說,他比成了光桿司令的趙武靈王強多了。

當使者再次來到趙惠文王住處時,所有人都知道發生了什麼。

信期率領趙惠文王的護衛包圍了公子章等人,公子章見事情敗露,於是雙方大打出手。

由於趙惠文王帶的護衛並不多,雙方一度相持不下。然而,不久後公子成和李兌也率軍趕到,公子章這邊就扛不住了。

趙武靈王被圍沙丘行宮長達三個月時間,為什麼沒有親信前來救駕?

最後,公子章只得跑到主父宮,尋求趙武靈王的庇護。

然而,此時的趙武靈王已經自身難保,哪裡還能庇護他。

信期、公子成、李兌三人一商量,乾脆這事就不向趙惠文王彙報了,畢竟一彙報,趙惠文王必然猶豫不決,遲則生變的道理,他們都懂。

於是,他們派人進宮殺了公子章,然後撤出來,對主父宮圍而不攻。

趙武靈王躲在主父宮裡,惶惶不可終日,他想出去,但是門外計程車兵不讓。而主父宮裡沒有存量,僅有的一點水果被他吃完後,只能等死了。

最終,一代雄主趙武靈王被活活餓死。

事後,趙惠文王並未追究信期等人的責任,只是痛哭一場,將趙武靈王厚葬了事。

趙武靈王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場,沒有親信前來相救,其背後的原因還真的值得好好說說。

首先,因為趙武靈王不懂政治。

我們先來看看趙國朝堂的格局。

趙武靈王被圍沙丘行宮長達三個月時間,為什麼沒有親信前來救駕?

趙武靈王在位期間,大膽變革,這才使得趙國強大起來。

但是懂歷史的人都知道,他這麼做,會產生一批革新派,與之相對的則會形成一批保守派。

革新派都是透過支援趙武靈王的變革得以上位的一批人,他們是趙武靈王的堅定支持者。比如樂毅,龐煖,劇辛,趙奢等人都在其列。

而保守派則是因為趙武靈王的變革,利益受損的一批人,信期、公子成、李兌、趙豹都在其列。

至於肥義,他比較特殊,屬於中間派。對於他來說,無論是變革還是守舊都無所謂,只要對趙國的利益有好處他就支援。

你們肯定發現了,在整個事件中,趙惠文王啟用的大臣除了肥義,全是保守派。

趙惠文王之所以信任肥義,主要還是因為他是趙惠文王的老師,趙惠文王的治國理念全是肥義教導的,兩人的關係夠密切。

至於重用保守派,則是因為他們是絕對不會支援趙武靈王的。那對他們沒有好處,相反,只有趙惠文王才能保證他們的利益。

所以這些保守派可以說全都是趙惠文王的堅定支持者。

至於那些靠趙武靈王上位的革新派,早已被排擠出朝廷了。

這樣,我們便可以理解趙國沙丘之變中是什麼情況了。

趙武靈王被圍沙丘行宮長達三個月時間,為什麼沒有親信前來救駕?

保守派是絕對不會讓趙武靈王活下去的,這才是他們不向趙惠文王彙報的真正原因。只要趙武靈王在世一天,他們的心裡就不踏實。

至於趙武靈王的親信們,或者說革新派們,根本沒機會來救駕。

不說他們已經被嚴重邊緣化,要權沒權,根本無力救駕。

在當時,趙惠文王已經將沙丘宮封鎖,這些人壓根就得不到訊息,當他們知道發生了什麼的時候,趙武靈王已經被餓死了。

而且就當時趙國的朝局來說,他們已經是自身難保了,還拿什麼來救駕?

就在沙丘之變發生後,上面提到的樂毅,龐煖,劇辛,趙奢等人,不是逃去別國,就是隱居山林。很明顯,他們是在避禍。

而當時唯一能救趙武靈王的大臣,當屬肥義了,可惜他被公子章給殺了。

由此可見,趙武靈王被圍困主父宮的時候,沒有人前來救駕,完全是因為他不懂政治。否則在變格派被打壓、排擠的時候,他就該趁著自己威望還在,對此事加以干涉、阻止。

其次,趙武靈王不懂人性。

什麼是人性?追逐慾望,趨利避害。

趙武靈王被圍沙丘行宮長達三個月時間,為什麼沒有親信前來救駕?

其實,從趙武靈王退位開始,他的結局就已經註定了。

為什麼趙惠文王的權勢會超越趙武靈王?因為他掌有行政權,其中最重要的一條便是人事任免權。

所以,那些想要升官發財、加官進爵的人,紛紛投效趙惠文王麾下。就算是那些和公子章眉來眼去的大臣,也很有可能是騎牆黨,甚至是趙惠文王的內應。

這便是人性。

然而,趙武靈王卻天真的以為,臣子們忠於自己是因為他英明神武、有王者氣質。於是他錯判了一切。

不說保守派和革新派,單說那些那些得到趙武靈王重用,又在趙惠文王朝廷混得不錯的官員,也不見一個來救駕的。

原因很簡單,這些人現在跟著趙惠文王吃香的喝辣的,幹嘛要來救趙武靈王?風險太大了,不划算。

而這一切,都是人性使然。

趙武靈王被圍沙丘行宮長達三個月時間,為什麼沒有親信前來救駕?

最後總結一恰部節下,英明一世的趙武靈王,之所以最後被活活餓死也沒有親信來救,一方面是因為他不懂政治,只得堅定支援他的革新派被排擠、打壓。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識了他不械鍵嘔懂人性,使得其他官員出於利益考量,都站在了趙惠文王那邊。

原本好端端的一個家,父慈子孝多好,趙武靈王偏要搞出個二王並立,直接自掘墳墓。所以,他落得如此下場,怪不得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