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高家美食——山羊的養殖歷史

2022-01-14由 仁壽圈 發表于 林業

大青羊怎麼養

高家鎮山羊的養殖歷史

文:衛康世家

高家美食——山羊的養殖歷史

高家美食——山羊的養殖歷史

山羊作為六畜(馬牛羊豬犬雞)之一,在仁壽縣境農家普遍養殖由來已久,這是民國三十七年版《仁壽縣誌》的記載:

“羊,種類甚多,《爾雅》:牡羒牝牂。土產皆山羊,即《爾雅》羱羊也。縣雖環境皆山,然無牧場專以畜牧,為業者僅農家畜一、二頭而已,近以皮革值昂而利厚,畜者漸多焉。”

雖然飼養的時間不可考,但是家鄉眾多的高山丘陵地帶,有著眾多良好植被的自然環境,具備放養山羊的條件,但養殖的數量並不多,只是常見農家養一、二頭而已。民國時期,因為對羊皮的需求,才有了較多的養殖,但應該在具有放養條件的大山之上。我們高家鎮周邊環繞的大山也具備這種條件,從古至今可以說沒有間斷過。

高家美食——山羊的養殖歷史

當時我們餵養得最多的是“四川銅羊”,也叫“成都麻羊”,在我的印象中,8、90年代差不多家家戶戶都養過這個品種,即使現在,仍然還有少量養殖,根據有關資料的記載和我們的印象,可以描述一番這種土生的山羊品種:

四川銅羊體型較大,被毛棕黃色,猶如赤銅,故名,從兩角基開始,沿著頸、背延伸至尾根有一黑色毛帶,耆甲兩側又有一條黑色帶,兩條黑色帶組成一個明顯十字架;在面部兩側各有一條淺黃色毛帶,形如畫眉鳥狀。成年公羊體重約43公斤,成年母羊約32公斤左右,產肉效能較好。

從《爾雅》等古籍的記載看一看山羊的源流。

《爾雅》是我國最早的辭書,成書年代在戰國或兩漢之際。山羊的種類很多,牡羒(音mu fen)為白色的公羊;牝牂(音chi zang)為母羊;羱(音 yuan)羊則是一種大角山羊。

更早的《詩經。小雅。無羊》對羊的記載,表明至少從西周到春秋時期已經大量養殖。

高家美食——山羊的養殖歷史

高家美食——山羊的養殖歷史

“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群。誰謂爾無牛,九十其犉。爾羊來思,其角濈濈。爾牛來思,其耳溼溼。”誰說沒有羊?三百一大群!羊群來時,羊角簇動!

《山海經》關於羊的記載讓人覺得是神話,考證頗難,但羊的名字出現的次數也多。到了唐代,《酉陽雜俎》記載的資料不多,但可信度比較大。

“大尾羊。康居出大尾羊,尾上旁廣,重十斤。”康居為西域的眾多的小國之一,大尾羊應該就是綿羊。

“又僧玄奘至西域,大雪山高嶺下有一村,養羊大如驢。罽賓國出野青羊,尾如翠色,土人食之。”

宋朝以降,有關畜養山羊的記載就很多了……

通觀古籍,後魏的《齊民要術》對羊的記錄最為詳盡,包括選種、飼養、衛生等多個方面,也是我們應該繼承的寶貴財富。至今,此書仍是我們飼養羊的重要依據和參考。

再看看《仁壽縣誌》(1990年版)的總結性歸納:

山羊,民國時期,龍泉山和榮威山一帶,農民利用荒山草坡養羊,每年出欄2000-3000只。31年,有山羊6。8萬隻,戶平半隻。38年,銳減到1。21萬隻。解放後,保護髮展山羊,1962年,全縣存欄8。46萬隻,創歷史最高水平。後因單一抓糧食生產,1967年,存欄率下降到7860只。1974-1975年,縣兩次撥放無息貸款1。4萬元,扶持困難隊養羊。1981年,實行斤糧斤肥政策,發展較快,年末存欄3。91萬隻。但又發生了林牧矛盾,農區限養禁養,1985年末,僅存欄2。89萬隻。”

解放前的民國31年(即1942年)飼養是最多的。民國版《仁壽縣誌》在《食貨二。物產》曾發出“仁壽素稱‘地大物博,動、植、礦無不產’。顧品彙繁生,半出天然。農工幼稚,改進末由(無由,無方的意思。),誠為缺憾……”的感慨,此種狀況,今天在我們高家鎮早已不復存在,近年來引進的波爾多山羊為優良品種,經過辛勤的高家人精心飼養,已經完全適應了本地的生活,其肉質鮮嫩,早已成為高家鎮特色羊肉湯的主要來源,另外,土生的山羊品種也仍然有一定數量存在,使愛好原生態的遊客能夠品嚐到地道的羊肉湯。

正是由於人們飼養山羊的歷史悠久,才在羊肉的烹製中有了遠近聞名、獨樹一幟的“高家羊肉湯”。

完稿於2019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