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原生家庭的瘡疤自古有之,看古人是如何化解與父母的矛盾

2022-01-10由 小魚歷史館 發表于 林業

瘡疤怎麼解決

古人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雖然講的是國家大事,但是小編想,放在家庭中也是一樣。

近兩年來,隨著國家二胎政策的開放,父母偏心的問題又再次引起關注,做父母的也實在很難做到一碗水端平,也有小孩為了爭寵天天吵架,彷彿沒有硝煙的戰場。

現代如此,那放在古代,恐怕這戰場就不是沒有硝煙的了。

確實在歷史上,偏心的父母也不少。

原生家庭的瘡疤自古有之,看古人是如何化解與父母的矛盾

鄭莊公 掘地見母

鄭莊公,是春秋時期鄭國的第三位國君,父親鄭武公,母親武姜。

母親武姜在生鄭莊公的時候難產,千辛萬苦才生下鄭莊公。按理說經歷九死一生才生下的孩子,又是第一個男嬰,應該是捧在手心裡長大的。

但武姜可不是一般的母親,因為難產生下鄭莊公,便十分厭惡他,還將他取名為寤生(也就是逆生的意思)。

原生家庭的瘡疤自古有之,看古人是如何化解與父母的矛盾

幾年之後,武姜又生了一個小兒子,名為叔段,武姜對這個順利出生的孩子非常寵愛。

不過父親還是理智的,立長子寤生為太子。

後來鄭武公病重,武姜這時候開始緊張了,天天在鄭武公耳邊唸叨,非讓他改立叔段為太子,讓小兒子繼承王位。好在鄭武公沒有病糊塗,堅持讓把王位傳給長子。

鄭莊公繼位後,武姜又出來鬧事,非讓鄭莊公將制地作為叔段的封邑。

要知道,制地地勢險要,可是重要的軍事重地,事關國家安危,鄭莊公說什麼都不肯。

武姜退而求其次,改威逼鄭莊公將京邑封給弟弟。

原生家庭的瘡疤自古有之,看古人是如何化解與父母的矛盾

京邑可是比都城還大的肥沃之地,連大臣們都出面阻止,鄭莊公雖然心裡不情願,但是也不好再拒絕母親,只好答應。

於是叔段便開開心心地去了封地京邑吃香喝辣。

你以為事情就這樣結束了嗎,並沒有!

自從叔段去了封地之後,便悄悄的擴充封邑範圍,整頓軍備。

鄭莊公心知肚明,但卻不動聲色,大臣們很是著急,大夫祭仲勸鄭莊公要早做打算。鄭莊公只回了一句:“多行不義必自斃,先等等看吧”。

原生家庭的瘡疤自古有之,看古人是如何化解與父母的矛盾

後來叔段果然襲擊都城,母親武姜做了內應。但這非但沒有傷害到鄭莊公,反而讓鄭莊公派兵征討叔段,京邑的人們也都背叛叔段,沒多久便將叔段擊垮,逃亡到共國去了。

經歷此事,鄭莊公對母親徹底失望,將她驅逐到城潁居住,併發誓說:“不至黃泉, 毋相見也。”

但沒過多久,鄭莊公便後悔了,鄭莊公十分想念母親,但又不想違背誓言。有人獻計說,挖條地道到泉水的地方,你們母子就可以見面了。

於是鄭莊公便用這個方法,如願見到了母親。武姜經過此次也有所反省,母子倆的關係終於有點改善了。

原生家庭的瘡疤自古有之,看古人是如何化解與父母的矛盾

重華 孝感動天

父母偏心,自古有之,這還要追溯到上古時期。

舜名為重華,小時候家裡窮,經常都要幹體力活。重華與父親,還有後母以及後母所生的弟弟生活在一起,父親偏心,後母就更不用說了,因此沒少受他們的虐待。

重華雖然常受家人迫害,但仍然堅守孝道,加上凡是他工作過的地方都會很快發展成為一個富庶之地,因此遠近聞名,還被推薦成堯帝的繼任人選。

原生家庭的瘡疤自古有之,看古人是如何化解與父母的矛盾

重華憑著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各方面突出的才幹,得到了堯的大力嘉賞。

這讓父親瞽叟和弟弟象十分眼紅,於是他們密謀殺掉重華,霸佔堯給的賞賜財物。

一次瞽叟假意讓重華修補倉庫的屋頂,但卻在底下放火燒倉,重華抓住兩隻斗篷從房上跳下來,這才逃過一劫。

但瞽叟和象並沒有就此放過重華。

原生家庭的瘡疤自古有之,看古人是如何化解與父母的矛盾

一天瞽叟又藉機讓重華挖井,重華埋頭苦幹,瞽叟和象看已經挖得很深了,便砸下土塊打算將重華活埋。

幸虧重華早有防備事先在井壁旁挖了一條通道,才得以逃生。

瞽叟和象以為自己陰謀得逞,便開開心心的回去分財產。象說要重華的房子和琴,還要兩個嫂子都歸他,將牛羊和倉庫分給了父母。

重華回來時,象大吃一驚,雖然心裡十分不開心,但是卻假惺惺地說:“你回來了,我正想你呢。”,重華這時說了一句:“是啊,你確實在想我啊”

原生家庭的瘡疤自古有之,看古人是如何化解與父母的矛盾

經歷了這件事之後,重華非但沒有對父親和弟弟心生怨念,反而更加孝順父母,與弟弟也是和睦相處,態度友好誠懇更勝以往。

重華經過重重考驗,終於得到堯禪讓王位,後世稱之為舜。

舜也是《二十四孝》中第一孝“孝感動天”故事的主角。

原生家庭的瘡疤自古有之,看古人是如何化解與父母的矛盾

常常有人說:做父母的哪有不疼愛自己孩子的,但也總有一些父母,踩著兒女的尊嚴往上爬。

父母偏心的家庭,常常是不和睦的,一旦偏心,勢必會有人蠻橫,有人嫉恨,所以做到公平很重要。

然而受到父母偏私傷害的孩子,與其抓住不放,不如寬容原諒,如果實在做不到像舜一般寬容原諒,那如鄭莊公一樣放下也未嘗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