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閩南民俗——禮儀風俗之生育習俗

2021-12-30由 阿杰傳承閩南文化 發表于 林業

紅絲線孕婦可以吃嗎

懷孕稱“有喜”、“有身”或簡稱“有了”,家中充滿喜慶。在封建社會,廈門人認為女人自有孕,就有胎神存在,不但要經常敬奉胎神,而且還有不少禁忌,目的就是不要驚動、觸犯、傷害胎神,才能保護胎兒。家人對孕婦十分關心和照顧,重視孕婦的作息和飲食,該做與不該做,該吃與不該吃,都有一套習俗。首先是要增加營養,俗話說:“一張口兩人吃”,“一人吃兩人補”,“補胎好過補月內(產後一個月)”。廈俗用中藥“十三味”煎湯燉雞食用,可安胎補胎。懷了孕,望能生男,或抽籤算卦,或觀孕婦起步先動哪一腳,或看孕婦的肚形是尖是圓,來猜測生男生女。如懷孕期中遇到“冬至”,還透過搓湯圓後,算總數的單、雙來猜測。婦女懷孕後,要求其思想、視聽、言行必須謹守禮儀,循規蹈矩,給胎兒以良好的影響。

臨產月,廈門人俗稱“順月”。有專司助產的“拾子婆”,也稱“接生婆”,要預先請好。還要請親家母來幫忙。廈諺:“腳桶(浴盆)陳(響),親姆來。”孕婦分娩多在家中,接生的裝置、衛生條件差,碰到難產凶多吉少。臨產的過程也是燒香求神拜佛、望祖先保佑母子平安的時刻。廈俗產婦要服中藥配方“生化湯”,所謂生生化化去汙滌穢。

閩南民俗——禮儀風俗之生育習俗

剛出生的嬰兒穿衣不穿褲,按風俗衣裳應是用母親出嫁時穿來的“肚裙”改制,外用布包裹。小衣裳不能用紐扣,俗稱“和尚裳”。嬰兒的手腕和腳腕要繫上紅絲線,俗稱“縛腳縛手”,不然長大不文雅,“腳手不得定”。嬰兒初餵哺以甘草黃連湯以至珍珠粉,後喂以母乳。在“三朝”時為嬰兒哺乳,稱“開奶”。先以風蔥在粥湯中泡過,拭擦乳頭,再讓丈夫或鄰居長得好的孩子先吮一口後,才給嬰兒哺乳。出生時退下的胎衣(廈門話“威”),要盛在特製的陶缸裡,用大紅紙封口紮緊,放在海灘水邊,由海潮漂去。

“做月內”,要給產婦大補元氣,早日恢復健康。通常以公雞、豬內臟、黃花魚為主補食物;黑麻油、龍眼乾肉、老薑母、烏糖(紅糖)、馬蹄酥、橘餅是必不可少的;雞蛋、瘦肉、牛奶、面線是平常食品。產婦每日正餐之外,還定時排滿各種點心。一般要喝烏糖、薑母、橘餅茶,不能吃白菜、蘿蔔等生冷的蔬菜。要吃暖熱一類的食品。宜靜養生息,經常躺臥,忌動七情六慾,一般不出房門,不迎冷風,不下冷水,恐患上“月內風”,俗話說:“月內做得好,毛病會減少。”月內房除服侍的專人外,外人都不能進,尤其是男人,認為房內有汙氣,會帶來不吉利。進月內房的人,一個月內不得觸控供品、敬奉神靈。

“順月”得子的人家,都要做“三朝”(生後第三天)、“滿月”(生後一個月)、“四個月”及“度際”(一週歲)。一般人家做“滿月”和“度際”。

閩南民俗——禮儀風俗之生育習俗

做“三朝”時,富有人家要備油飯、全雞、酒菜祭神、拜佛、敬祖先;以豆腐、肉、鴨蛋、韭菜、油飯祭“床母”,要備油飯、全雞、甕酒、油炸餅等禮品,送往外家。也要送油飯給媒人,有的還送給親友鄰里。油飯用糯米和香菇、豬肉、大蝦烹成。先把大蝦、香菇、豬肉在大盤子裡擺成美麗的圖案,再放上拌過油的糯米飯,倒扣在專盛油飯的大紅漆木盤內。收到油飯的人家,要留下一小部分“油飯頭”,同時放一些生米或面幹、面線,上面放一小張紅紙,有的還要壓上紅包給嬰兒,俗稱“壓盤”(廈門話“結衫仔帶)。也常有給送飯的人紅包。

做“滿月”時,祭神祖、床母與做“三朝”相同。曾向“註生娘娘”、“送子觀音”或其他神明求子的人家,還要赴寺廟還願祭謝。送外家的油飯不只一份,還要備足外家轉贈其親戚的份額,而外家回贈“滿月圓”和香蕉(“蕉”方言諧音“招”,意在祝外孫再招小弟弟)、染紅的熟雞蛋,願外孫長得像雞蛋圓圓紅紅,身體健康。還須送“頭尾”,即嬰兒從頭到腳的穿戴飾物。並加送“剃頭圓”(紅色面桃)。婆家接到這些回禮後,便分搭在油飯盤裡,轉送給親朋好友和鄰居。做滿月時,要給嬰兒剃掉頭上的胎毛,一般提前數天,但男嬰要選在出生後的雙數日,女嬰則選單數日,有的選在嬰兒出生後的第二十四日,意應古代“二十四孝”故事,長大會有孝順。剃滿月頭時,先將雞蛋、鴨蛋、荊介(中藥去風)和水煮成“剃頭水”,俗稱“洗頭水”;蛋黃和青蔥汁拌和待用。理完髮後,從水中撈起雞、鴨蛋在嬰兒臉上、身上滾動比劃,口中吟“雞蛋麵、鴨蛋身”,讚揚嬰兒健美。也有說:“鴨蛋頭,雞蛋臉,好親情(指好婚姻),來叫陣(指未來婚嫁)”,再將蛋黃蔥汁塗沫頭頂,俗稱可以幫助去掉頭上的汙垢。加蔥是暗喻嬰兒將來會聰明,剃下的頭髮和石子放在一起,用紅紙包好增加重量,然後放置厝頂,意在嬰兒頭頂上很快有毛髮長出,頭殼定(硬)。滿月當日,辦桌宴請親友,古稱“湯餅會”。湯餅即湯煮的麵食,席上必有寓意長壽的麵條。親友送的禮品多為衣服飾物,富有的贈刻有“壽”、“福”、“佛”、“吉祥如意”字樣圖案的金墜子、金戒子等金器飾物。宴席中途,父親抱出嬰兒,來客起身,依次抱抱嬰兒,說一句吉利的話。有的張燈結綵,除大辦宴席外,還搭臺演戲。貧窮之家雖無此排場,但也充滿喜慶氣氛。滿月後,產婦便可出房走動。貧窮人家產婦不待滿月早已下地勞動。

“做四個月”,俗“四月日”,沒有滿月隆重,多在兩親家間進行。但外家送的禮品比滿月多,往往有成對的腳環手環,還有一件披風,因“四月日”的嬰兒要第一次抱出門逛街,披風可用來擋風寒。做“四月日”時,要把12個或24個酥餅用紅絲繩串起來,掛在嬰兒脖子上,垂於胸前,然後拿開一個在嬰兒嘴唇上抹抹口水說:“收涎收離離,明年抱小弟”。“碰餅”應著俗語“碰碰大”,意在趕快長大。

閩南民俗——禮儀風俗之生育習俗

做“度際”,即做週歲,與做“滿月”一樣,要祭神、拜祖、請客、送禮。還要特別印製成龜狀的糯米龜或面龜,俗稱“度際龜”或“四腳龜”饋送親友。龜者善爬,象徵嬰兒很快能開步走路,也象徵嬰兒健康長壽。外家送的常有外套衣衫,男嬰送小長衫、馬褂、碗帽,女嬰送“香波衫裙”,還有虎耳帽、虎仔鞋,富有的外家送銀製的腳鏈、手鍊或腳環、手環。要送雙頭“燕仔龜”(即紅色面龜)及煮熟的公雞一隻。週歲的嬰兒穿戴上外家送來的衣裳鞋帽和飾物,由大人扶抱著,一腳在門內,一腳在門外,各踏著一隻“燕仔龜”或雞腳(接腳的公雞腳越長越好,寓意長腳先至),大人朗聲叫道:“出——有得吃,入——有得吃”,意在進出都有得吃,是富裕、興旺發達的象徵。這種風俗稱為“接腳”。“接腳”時用過的雞腳等要用紅絲線拴住,掛在大門的門環上。有的家庭還對嬰兒進行“試周”,又稱“爬龜”。所謂“試周”就是讓嬰兒居中坐著,周圍放著算盤、筆、墨、錢幣、書、印章、秤稱、芹菜、肉、蔥、尺、剪刀、針線、雞腿、土塊等,讓嬰兒任意爬行抓取,來預測以後的職業前途。如抓到算盤、秤稱,意味長大經商;如抓錢幣,以後富貴;抓到印章將來做官;抓蔥和書以後聰明會讀書;抓筆墨將來能寫會畫;抓到芹菜以後手腳勤快;抓土塊將來當地主或種田等等。

嬰兒斷乳在一歲左右,民間選擇“伏斷日”,指十二地支與二十八宿中的利宿配合日為斷乳吉日。

昔日,廈門人遇嬰兒生病,“富貴家延醫診視,餘皆不重醫而重神。不曰星命衰低,輒曰觸犯鬼物。牲醴楮幣祈禱維虔,至抬神求藥,尤為可笑”。如嬰兒夜哭不止,便將寫有:“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夜哭郎,仁人君子念一遍,一覺睡到大天亮”的紅紙條貼在路邊的牆上、樹上,迷信這樣可以治好“夜哭症”。廈門還有吃“百家飯”,穿“百家衣”,戴“百家鎖”的習俗。“百家飯”也稱“乞丐飯”,認為吃了粗賤的東西,反而易健康成長。所以廈門有人家在春節期間,去討慈善團體施捨給乞丐和貧窮人家的鹹粥來給孩子吃。“百家衣”也稱“乞丐衣”,俗稱“百補衣”,其實是向親朋鄰里討來的碎布帛、雜色布拼合縫製而成。嬰兒外裹的“花被”,也是用許多不同的花布或色布拼成,繡有龍、鳳、麒麟、牡丹、菊花等吉祥圖案。民間認為吃了百家飯、穿了百家衣就能使孩子長命富貴,身體健康。“百家鎖”是一種祈求孩兒吉祥如意、健康成長的掛件。正面鐫“百家寶鎖”,反面鐫“長命富貴”,也稱“長命鎖”,質有銅、銀、金、玉等,是吉祥物。認為小孩佩戴之,可防病避災,保延壽命。

養育習俗還有寄名、過房、拜乾親等。孩子出生後,體弱多病或有衝忌,恐其夭折,就將孩子寄名於神或僧、尼前為弟子,直到成年完婚後才結束“寄名”關係。“過房”是因無子或以兄弟之子、或以他人之子為己子,或由於孩子體弱多病,過房異姓,以保康寧。“拜乾親”是擔心孩子難養、短命,便找多子的人做乾爹、乾媽,也有父母輩相處甚好而結成乾親的;還有因權勢利害關係而拜乾親。廈門認乾親的人不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拜幹父母、收契子之俗仍存。

孩子成年要舉行“成年禮”。男子20歲左右叫“弱冠之年”,就要舉行“冠禮”,女子在15~20歲時行“及笄禮”,“成年禮”和“笄禮”在清末已經少見,後更無此俗。

70年代後,在生育問題上,大多數的年青人都能自覺實行晚婚、晚育、少生、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