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天然林保育學》序言

2021-12-19由 中林聯林業智庫 發表于 林業

林層是什麼意思

序 言

本書是一本關於天然林、主要是天然次生林的保護與經營的著作。它重點論述了我國天然次生林向優質喬林轉變的基礎理論和技術。讀者在這裡可以看到一套新的林學體系,接觸到一系列的新概念。

《天然林保育學》序言

首先,本書把天然次生林確定為矮林、中林、喬林三大型別,每一種型別又都區分為幼齡、中齡和老齡三類。這是符合中國林情的。我國的開發歷史悠久,森林幾乎都已次生化,特別是闊葉林,幾乎全部萌生化了。而我國過去三四十年裡幾乎沒有真正討論過天然次生林的型別劃分問題。本書依據事實,給予天然次生林一個科學分類。

本書隨著對矮林、中林和喬林的分類,給出了與各型別相關的概念,及各類林分的轉變模式。例如,對矮林,給出了單純矮林、擇伐矮林等概念,指出矮林的年齡等於伐樁年齡加上樹木年齡,還給出了主要的轉變模式;針對中林,給出了兩個林層以及無規則鬱閉、水平鬱閉的概念,也給出了中林的主要轉變模式;針對喬林,給出了整齊喬林、不整齊喬林、擇伐喬林、串根喬林等概念,以及相應的轉變模式。

本書提出,林分型別的轉變是次生林經營的核心理念,優質喬林均是由各種低質型別轉變而來。我國多年以來使用的諸如低效林改造等“林分改造”一詞,實際上是缺乏科學性的,它應當被區分為“轉變”和“改造”兩個含義、兩種情況,而轉變才是最核心的理念,只有轉變,才能保障森林的永續存在和近自然經營,而改造也可能是把次生林清除重造。林分的“轉變”,是圍繞著目標樹而轉變的,這又牽扯出了目標樹(位置樹、未來樹)、防護樹、保留樹、保留樹選擇等一系列相關概念。

很多情況下林分轉變是透過林分更新實現的。但天然更新又提出了“天然更新的最佳林分密度”問題,而這又決定了對各種型別天然次生林的疏伐力度和疏伐方式。本書指出,這些問題在我國雖然有一些經驗,但尚無科學研究。本書還提出了“人工林的近自然經營”問題,也就是人工林的天然化轉變。在我國,的確有相當一部分人工林需要轉變成近自然林。因此,也希望研究它的轉變規律和它的轉變前途。

本書還提出了其他一些技術概念,如林道建設中的八字形排水溝,為森林更新而採取的折灌技術,以及北方冬春季節對於林苗的擴土增溫技術等。本書說清楚了森林割灌僅僅是圍繞選擇出的更新層實生樹而開展,並最好採取折灌、踩灌等方法,普遍割灌絕對不是森林經營的必然措施。本書還涉及到了其他一些概念和技術。

本書有兩個案例。一個是河北省木蘭林管局的各種低質次生林和低質人工林,向優質喬林的轉變。木蘭的次生林轉變經驗已經大面積推廣,人工林的近自然轉變,也已顯示出了天然化的初步成果。另一個是山西省交口縣結合矮林、中林經營生產食用菌菌棒的案例,已證明矮林、中林的轉變式經營,完全可以長久保障全縣的菌棒原料需求。交口案例實際上提出了一個短週期物料生產和長週期大徑材培育有機融合進次生林轉變過程的新林業模式,這種新模式是短期物料生產與中大徑材培育在同一個轉變程式中完成,這就從理論上拋開了天然林經營僅培育中大徑木材的傳統模式。

關於我國天然次生林的分類定義和經營技術,是繼承和發揚了四十年前一些老一輩林學家們的林學體系,是在他們的林學基礎上的創新。早在20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我國在譚振林副總理的領導下,就已經把小隴山天然次生林經營經驗,推廣到了北方16個省區。

本書的攥寫,還藉助了20世紀八十年代本人在法國學習的基礎。本書所反映的次生林林學體系,其實與西歐的林學體系異曲同工。

需要說明的是,本書雖然強調天然林問題,但是並不否定人工林和人工林科學。我國非常重視人工林的發展,這是由於我國原本缺乏森林,造林是現實的選擇。這也導致我國的人工林科學比較發達(雖然也存在某些觀點問題),總體來講我國關於人工林的教學與科研,是很先進的。

《天然林保育學》書稿已經完成,即將正式出版與大家見面。歡迎大家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