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南召縣:張銀河與他的家鄉文化博物館

2021-12-19由 南陽報業傳媒集團 發表于 林業

柞蠶在哪裡收集

南召縣:張銀河與他的家鄉文化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骨器、石器

南召縣:張銀河與他的家鄉文化博物館

胡俑

龍騰南陽訊

南召縣是有名的“中國柞蠶之鄉”,柞蠶產量素有“召半省”之稱。2018年9月,張銀河投資創辦南召縣蠶文化博物館;2019年9月,博物館被評為“南陽市社會科學普及基地”;2020年5月,博物館驗收達標,正式成為南陽市第五家民營博物館。博物館平時免費對社會開放,有力帶動了南召縣文化旅遊業的繁榮發展。

個人籌資興辦蠶文化博物館

蠶文化博物館位於南召縣雲陽鎮人民路中段,目前是全國唯一一家由個人籌資興辦的蠶文化專業博物館。館藏新舊時代石器、甲骨文、骨針、銅蠶、玉蠶、陶蠶、陶蠶罐、採桑圖、桑絲圖、蠶業碑刻、有關桑蠶拓片等近千件,存國內外相關蠶業歷史文化圖書、圖片數十套。這些蠶文化歷史實物、資料檔案彌足珍貴,較為全面系統地展示著南召、南陽乃至中國蠶業歷史文化現象。

博物館佈局規整,分為三個主廳,走進博物館,如同走進了蠶文化歷史的海洋。“金玉蠶宗廳”裡的數百條蠶製品,形態各異,時間跨度長達7000年。這些蠶文物及工藝品形象生動,神態各異,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和地域特色。“耕織文明廳”收藏了石器、骨器、甲骨文字及蠶桑文化有關的歷史器物,如戰國時代的陶品“採桑圖”,從上古傳說到漢代畫像石,從《詩經》《山海經》等歷史文獻到當代蠶絲業的綜合發展,展示了耕織時代的生活影像。“錦繡蠶鄉廳”,收藏有明、清、民國時期織錦用的木梭、骨梭和玉梭,銅製、鐵製熨斗,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外蠶業著述數十部,上世紀90年代國家及省委主要領導人為南召著名絲繡企業的題詞等。這些史料,生動地見證了南陽蠶業絲繡的悠久歷史。

“博物館利用地方及全國多種蠶業歷史文物、地方蠶業生產工具、絲綢地毯及其他相關產品,反映出南召在中國蠶業種植、養殖絲織的歷史地位及對中國‘絲綢之路’的歷史貢獻。”張銀河介紹說。

自開館以來,博物館已累計接待群眾約3萬人。先後接受過國家《大眾攝影雜誌》、中央電視臺、河南電視臺等媒體的採訪報道,河南省農業廳、河南農業大學、重慶西南大學、北京及南京的科研單位也曾多次前來參觀考察。目前,南召縣蠶文化博物館與南召縣留山鎮丹霞寺、小店鄉石舍人家、雲陽玉蘭園、唐莊桃花園、石頭村、九里山寨等形成了一個系統的旅遊線路,併成為一個重要接點。

孜孜以求奠定大格局大智慧

張銀河原本是高中肄業,三十多年來一直堅持自學,先後考取了中專、大專、本科、研究生、博士學歷,拿到了中國作家、中國文藝評論家、中國民間文藝家、中國詩人、中國鹽文化專家等證書。先後岀版《河流》《中國鹽文化史》《中國鹽業神話傳說歌謠研究》等著作10餘部,發表論文120餘篇。並與人合作完成了國家教育部立項著作《中國近當代鹽政改革研究》。目前,組織南召民間文化團隊編纂了《南召文脈叢書》4卷本,約150萬字。

早在2006年,張銀河就籌備興辦了南召作家博物館。2017年1月開館,收藏有民國至今南召縣省級以上作家協會會員60人的著作約800部;收集明代、清代、民國文學名著及古籍善本300多部。館內的藏書,幾乎都是他多年透過各種渠道購買的。

2017年1月份,他個人自費舉辦了兩次捐書儀式,收到20多位作家捐贈的作品、證書、物品幾百件。當代文學理論大家任訪秋先生的家屬,把任訪秋生前用過的書櫃、寫字檯、辦公椅等物件都捐給他。作家餘昴的女兒,把自己父親在抗美援朝中當戰地記者時的軍衣、功勳章都捐贈了出來。

責任擔當弘揚傳統服務當代

接受記者採訪時,張銀河說他很感激家人朋友多年來對自己的支援。

在聽說張銀河要籌辦河南鹽文化博物館的第一時間,江蘇一位鹽行業藏友給他打電話說:“我把我的藏品拉個清單給你,全力支援!”這位藏友是張銀河10多年前參加全國鹽文化學術研討會時結識的。

張銀河說:“每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妻子。而我的背後有一個美麗、善良、大度的妻子。”

辦作家博物館,用的是張銀河妻子開辦服裝廠時候的車間廠房。當時妻子不知道他還有蠶文物藏品和鹽文化藏品。直到有一天,張銀河把妻子領進裝修布展完畢的蠶文化博物館時,妻子驚歎不已:“原來你把咱們半輩子的積蓄都投到了這上面!”

“南陽是中國植桑、養蠶、繅絲的重要源頭地區之一,我要把蠶文化博物館建造成豫西南集蠶歷史文化展覽、傳統生產流程展覽、文化旅遊參觀、絲綢系列產品購物於一體的現代化鄉村文旅場所”,張銀河說:“南陽蠶業的文明史,是光輝燦爛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弘揚傳統,服務當代,激勵後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