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晨讀|草堂“鴨稻米”

2021-12-05由 新民晚報 發表于 林業

矮慈姑用什麼藥

夢微草堂的“鴨稻米”終於成熟了,糯而不黏,香滑可口,回味甘甜,隔夜綿軟,更重要的是環保。

晨讀|草堂“鴨稻米”

嘉定區高石路上有“夢微草堂”,圍牆內有良田百畝,堂主談總每年送我自產大米,自詡“特供級”的。說實話吃口是不錯,但產量低。他說用有機肥,當然開銷大,產量低;更鬧心的是各種害蟲,不打藥,一半毀於蟲口,所以每畝能夠年入300斤,就“頗不惡”啦。

不料去年底他喜孜孜地對我說,因為草堂的“農藝創新”,初冬“鴨稻米”上市,畝產翻了一番!“農藝創新‘鴨稻米’”,我還是第一次聽說。那,這“農藝”是誰主導的呢?談總介紹了一個老頭,卻讓我大跌眼鏡:那不就是常常看到的“老門衛”嘛。

老門衛替草堂看門已十年,平時邋遢而寡言,見談總為“特供米”忙進忙出而一直冷眼旁觀,然而那年眼見畝產量連300斤都保不住了,不禁開口:“如果聽我的,可以讓產量翻一番!”看到談總瞠目結舌,老門衛自我介紹,年輕時做過“趕鴨”的,那是江南農村最奇特浪漫的行業之一,每年秋收後,他就和夥伴背上帳篷鋪蓋,帶上“牧鴨犬”,趕著500只一群的剛滿月的雛鴨從浙江水鄉出發,沿著秋收以後的田野向南京行進,一路上,雛鴨在江南的水網地帶盡情地撒歡,白天以農田無數散落的穀物和溝壑間的昆蟲魚蝦為食,晚上則收攏鴨群就地歇宿,這般風餐雨宿的2個月後,“吃活食”的大麻鴨就是南京餐桌上最頂尖的“鹽水鴨”了。

“所以,沒有比我更懂鴨了”,老門衛自信地說,我教你種“鴨稻米”:每年插秧後15天往水稻田放鴨,出殼20天的雛鴨,平均一畝地10只,你這裡50畝水田,那就是500只左右,從此不用管它們,田頭搭個鴨棚,早晨出欄,喂一頓玉米屑,半飽就趕下田,晚上收攏,稻田裡一不施肥二不打藥,三個月後你得好好謝我!

夢微草堂的水田從此翻開了生態互補的新篇章。稻田害蟲雖多,但哪經得起群鴨一刻不停地剝啄呢?常可見鴨子跳騰甚至飛躍剝啄害蟲的場景,滅蟲效率更勝農藥。

水稻田還是水生動植物的樂園,鴨子樂見的各類浮萍、金魚藻、牛毛氈、矮慈姑、鴨舌草、水葫蘆、水花生,到處都是;浮游生物如輪蟲、枝角類及橈足類,更是數不勝數;底棲生物水蚯蚓、河蚌、螺螄及各類水生昆蟲的幼體,乃至淺水魚蝦類更是熱鬧非凡,小龍蝦、鰟鮍魚、泥鰍、黃鱔、田雞……鴨子是出了名的大胃王,粗粗一瞥就可看到鴨群整日地在稻田裡吞噬,其排洩物又不停地給水稻施肥,天色向晚便一個個挺著大食包蹣跚而歸,如此生態農藝,還施什麼肥,投什麼藥呢?

更難得的是“斡稻”——水稻種植一季必須有兩次“斡稻”,所謂“斡稻”,就是人工為水稻修整根系,水稻根系發達,但也容易枝蔓橫生,壅塞虯結,以至於“氣血不暢”,腐根爛根,嚴重的成片倒伏,是以高溫天最苦的農活就是彎著腰,一株株地“斡稻”,疏通稻根,剝離冗繁,不少種稻人畏於“斡稻”,只好任其減產。

如今“大胃王”來了。如同淺海的珊瑚礁,水稻密匝的根系正是小水族的藏身淵藪,而那扁扁的鴨嘴偏偏也是最喜在淵藪裡“戛、戛、戛”地掏美味,稻根無形中時時地被梳理。

夢微草堂的“鴨稻米”終於成熟了。所有稻穗都像低調寡言的老門衛一樣垂著謙遜的頭,不施肥,不打藥,居然畝產600斤,果然“翻了一番”!而且糯而不黏,香滑可口,回味甘甜,隔夜綿軟,更重要的是環保。

差點忘了鴨稻米的大宗副產品——鴨子。很少見過如此肥碩的大麻鴨,肉質鮮滑香醇,每隻都重六七斤。(胡展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