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煙臺威海假期首日遭遇的這場冰雹,在歷史上不乏相似的例子

2021-11-30由 膠東故事會 發表于 林業

颱風影響飛機航班嗎

今天,在煙臺和威海兩地的社交平臺上,“冰雹”都是一個關鍵詞。

午後不久,一場冰雹突如其來,自蓬萊開始,冰雹雲一路向東移動,煙臺開發區、芝罘、萊山、牟平直到威海、文登,皆有不同程度的雹情。現在紅富士蘋果剛剛摘袋,而不少其他作物也處在收穫期,冰雹對農業所造成的影響,可想而知。

或許不少朋友都有這樣一種感覺:“膠東半島這幾年好像常有冰雹災害發生。”大體來說,這種感覺是正確的。只不過,時空的陳述需要進行修改。因為,膠東半島並不是近幾年才常有冰雹災害發生,在歷史上,冰雹長期是半島農業的一大自然災害,很多史料中都有相應記載。

煙臺威海假期首日遭遇的這場冰雹,在歷史上不乏相似的例子

比如,在《新唐書》中就有這樣一段文字:

“會昌元年秋,登州雨雹,文登尤甚,破瓦害稼。”

會昌元年是公元841年,距離現在已經過去了將近一千二百年的時間,可文中描述的情況,跟今天發生在煙威的這場冰雹,不管是季節、範圍,還是影響,都高度相似。從今天網友拍到的影片來看,昆嵛山附近就有村莊遭受了“破瓦害稼”的嚴重損失。

古代的資料相對有限,只有重大雹災才會記載。而到了近現代之後,隨著資訊的發達,收錄在史志中的雹災也越來越多。

煙臺威海假期首日遭遇的這場冰雹,在歷史上不乏相似的例子

以膠東半島北部的蓬萊為例(近些年膠東每有冰雹,蓬萊往往首當其衝),根據上世紀九十年代修撰的《蓬萊縣誌》的統計,從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至1983年共137年的時間裡,當地先後發生了18起大的雹災,平均七八年就有一次。

其中,“1929年8月,(蓬萊)降雹,大者直徑4釐米,房瓦多被打碎,莊稼受損嚴重。”“1975年6月6日14時和6月7日3時、11時,大辛店、草泊、潮水、 大季家等公社先後降雹。10萬畝小麥受損,減產約150-200萬公斤;果樹受災4500畝, 落果50 %以上。”

從上面的描述不難看出,縣誌統計的其實都是“大規模的冰雹”。如果以見雹就算的話,次數恐怕還要翻上好多倍。很顯然,將膠東半島視為“冰雹多發區域”,是有據可循的(注:膠東半島為何多發冰雹,暫時沒有看到權威的解釋,但從強對流天氣的原理來看,這或許與膠東半島三面環海的地理位置有關,海陸受熱不均,形成較大反差時,可能就會導致特殊氣候的形成)。

煙臺威海假期首日遭遇的這場冰雹,在歷史上不乏相似的例子

然而,冰雹屬於突發自然災害,事前難以準確預測(從氣象史料來看,發生的季節也並不固定)。從古代到今天,大家雖然知道膠東容易下冰雹,但就是沒有太好的對策。尤其是生產一線的農民,基本上處在看天吃飯的狀態。遇到風調雨順的年份,就能多收個三五斗。而倘若趕上冰雹這樣的天災,只有掩面流淚了。在過去,禿尾巴老李(相傳為司雨司雹之龍)的傳說之所以在膠東民間廣為流行,恐怕也與當地冰雹多發不無關係吧。

如今科技固然在不斷進步,但在冰雹等自然災害面前,仍能感受到人類的渺小。在這種背景下,多數普通人所能做的,就是祈盼風調雨順了吧。另外,也有朋友認為,推廣“農業保險”或許算個法子。如此雖然不能預防天災,但至少可以在事後補救一些了。

(本文作者:耳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