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參加臨書大會到底應該怎麼臨摹?聽聽入展者說

2021-10-17由 翰諾書法 發表于 林業

蠟字行書怎麼寫

參加臨書大會到底應該怎麼臨摹?聽聽入展者說

第一屆臨書大會場景

第二屆“書聖故里中國臨沂”中國書法臨書大會8月10日截稿,各位書友可能都在忙著準備稿件。

今天分享幾位2019年的入展作者的臨創手記和作品,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01

入展作者 魏海哲

參加臨書大會到底應該怎麼臨摹?聽聽入展者說

臨帖作品

我平時對二王、《書譜》和米芾臨習較多,尤其衷情於米芾,沉醉其手札的風陣馬、沉著痛快。於是,我臨作選擇了《韓馬帖》《新恩帖》《歲豐帖》《復官帖》《筐中帖》《陳攬帖》《值雨帖》七帖,打破原作固有模式、章法特點,透過增加字形大小、粗細虛實的對比,及字的斷連流暢,以增加強烈的畫面感。

首先《韓馬帖》整體較為安靜,一筆多寫,墨色自然變化,富有層次感與畫面感,似劇幕緩緩開啟。其次《新恩帖》《歲豐帖》《復官帖》漸漸騷動起來,增加字形大小、粗細對比,字勢擺動,筆意暢達,輕鬆自然,畫面感愈加強烈。

“一言芾頓首再拜”一氣呵成,頗有一洩千里之勢。

“景文公閣下”遵照原帖,厚重大氣,可謂字眼,極具視覺衝擊力。《陳攬帖》處理較為安靜,在磅礴氣勢後作以短暫呼吸,蓄勢待發。

到了《值雨帖》,完全放縱起來,盡情舞動,放浪形骸,似乎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最後一塊麵留下大大的空白,讓飛揚的思緒漸漸著陸,讓灼熱的空氣瞬間凝聚。落款寥寥數字,歸於平靜。

參加臨書大會到底應該怎麼臨摹?聽聽入展者說

創作作品

02

入展作者 黃子麟

參加臨書大會到底應該怎麼臨摹?聽聽入展者說

臨摹作品

我的臨摹作品是蘇軾的《黃州寒食帖》。此次臨摹的初衷有二:一是力求還原字帖中每一個字背後真正的結字規律,而不是其表面的一些直觀感受。二是透過反覆臨摹和思考,更深層次地領悟原帖的精神。

首先在結構章法方面,傳統認識上人們對“蘇字”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扁”“左低右高”“橫細豎粗”等。而要真正深入其骨髓,則需要透過表面看到內在的原理。此帖不同於蘇軾其他手札,在字形字組方面做了很大的改動。於是我以此為出發點,將其扁勢和長勢的字進行比較,將線條整體粗壯和傳統意義上橫細豎粗的字進行比較。

章法上,將手卷改為豎幅大字,這就需要對整體章法重新塑造。比如“年”“中”“葦”“紙”等字,在原帖中都是以長筆劃為主筆出現,在臨寫時如何體現主次關係。

再如“蕭”“暗”“春江欲”“破灶”“途窮”等大字的處理,如何既能做到凸顯,又能與周圍小字和諧。這些方面都做了很大的調整。

其次是在氣韻表達方面,黃庭堅雲:“餘謂東坡書,學問文章之氣鬱鬱竿竿,發於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耳。”可見學好書法,除去其字勢結構以外,如能做到韻味悠長,還需多做字外功夫,“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這些都是我們在書法學習過程中需要深思明辨篤行的。

參加臨書大會到底應該怎麼臨摹?聽聽入展者說

創作作品

03

入展作者 丁彥平

參加臨書大會到底應該怎麼臨摹?聽聽入展者說

臨摹作品

我臨經典碑帖,先細讀,再精臨。《裴將軍詩帖》是顏真卿的行草書作品中最為怪誕的一件。此帖有兩大特點:一是銳意改革,推陳出新。自從大書家王羲之問世以來,“二王”書風一統天下,後代書家在學書時都把“書聖”奉為至高無上的豐碑。這種現象在東晉“二王”到中唐各個時期的其他書家作品中屢見不鮮。

而《裴將軍詩帖》沒有太多的“二王”痕跡。二是多體雜融,節奏強烈。從《裴將軍詩帖》中我讀到了顏真卿的人生經歷、處境及性格,也彷彿看到裴是在戰場上舞動寶劍的英姿。作品中表達出了壯懷激烈的節奏。

《裴將軍詩帖》中楷書顯得雄強,行書顯得樸厚,草書顯得奔放,也不乏冷靜沉著的篆隸意韻。諸體結合節奏驟變,擲地有聲。另外“多字連帶”是此帖的小章法變化之一,如“馬若龍”“正崔鬼”等小字一氣貫通;“合字”現象是其小章法變化之二,如“裴將軍”“清九墳戰”“何壯哉”等,字與字間筆畫“穿插”突出,彷彿變成了一字。創作時,我力求“高瞻遠矚”,將多體雜融的方法、粗壯的拙筆與飛遊的細絲產生的無窮樂趣表達在自己的作品中,使作品有更高的境界。

參加臨書大會到底應該怎麼臨摹?聽聽入展者說

創作作品

04

入展作者 沈漢波

參加臨書大會到底應該怎麼臨摹?聽聽入展者說

臨摹作品

此次臨書大會的臨書作品,我選用了米芾的信札為範本。米芾用筆迅疾而勁健,力隨勢下,勢隨興至,筆鋒下去處處逢源,氣、韻、力皆自然渾成,似無意而有意經營,似無力卻全力以赴。字與字左顧右盼,錯落有致,情態各殊,意象萬千。

為了讓作品彰顯出更加宏大更加強烈的氣象,我把其手札改成兩條屏的形式,選用古銅色泥金紙,使線條更加沉著,讓作品顯得更古雅。在忠於原帖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理解。

臨寫之前精心挑選了各種節奏感和不同墨色變化的內容,並在落款和留的位置上作了充分的構思。作品由平緩安靜到漸漸放開。再運用枯筆使墨色和節奏產生變化增強對比度,把情感推向高潮,而後緩和氣息再度醞釀情緒,把筆墨情感推到巔峰,一瀉千里,其自然!

參加臨書大會到底應該怎麼臨摹?聽聽入展者說

創作作品

05

入展作者 盧俊山

參加臨書大會到底應該怎麼臨摹?聽聽入展者說

趙之謙是碑學行書的代表人物,其書風非常多變。僅是行書即可分出多種風格,用筆上有圓轉為主,也有方折為主。《吳鎮詩》當屬前者,用筆多圓轉,偶爾參以方折。

臨寫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幾點收穫:

一、用筆多藏鋒。

起筆回鋒,行筆以篆隸法為之,以求渾厚,線條蒼勁有力。

二、

空間變幻莫測。

趙之謙在每個字的結構造型上是極具“設計感”的。每個空間的處理,每根線條的擺放方向、疏密程度等都是被認真經營過的。

三、字組的處理。

清代人的行書作品,多給人“散”的感覺。而趙之謙則很好地把帖學行書中很常見的“字組”處理方式引用到了自己的作品當中,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但是,個人覺得還不夠成熟,臨寫時可以再強化一下這一特點。

06

入展作者 常智安

參加臨書大會到底應該怎麼臨摹?聽聽入展者說

這次投稿,我作了充分準備,自去年進入華師大書法專業,我對清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因此選擇趙之謙隸書《張衡靈憲四屏》作為臨摹物件, 其隸書繼承了鄧石如厚重綿密的風格,用筆上又融入自己獨特的魏楷筆意,側鋒用筆甚多,起筆果斷,出鋒爽利,而圓轉處又略帶篆書意味,因此相較於鄧石如,他的隸書更加雄肆,又不失婉暢。在用紙上,臨摹和創作作品皆選用烏紅色灑金蠟染箋,追求富麗大氣的視覺效果,形式上都不作過多裝飾,迴歸質樸,創作作品為六尺整張大字,能夠更好地體現出其豐腴雄厚的正大氣象。

(本文素材來自網路彙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