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內蒙草原上有一個詐馬宴,其實在以前,還有三種“古老”的習俗

2021-09-08由 旎旎生活 發表于 林業

草原上有樹嗎

內蒙古大草原位於我國北部,是以呼倫貝爾為中心的大興安嶺西麓林緣草甸草場,也是我國最好的天然牧場之一,更是一處絕佳的旅遊勝地。在內蒙古旅遊的過程中,不少遊人都曾參加過一場盛大的宴會,它便是詐馬宴。可能您還不知道,詐馬宴上還有三個精彩的節目,一直為人津津樂道。至於它們究竟是什麼?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內蒙草原上有一個詐馬宴,其實在以前,還有三種“古老”的習俗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隨著現代經濟的不斷髮展,國民生活水平開始變得越來越高,很多人也都萌生了“出去走走”的想法,這也大大刺激了全國各地旅遊業的興起。

內蒙古地區氣候溼潤,屬於中溫帶季風氣候,春夏秋三季幾乎相連,從五月到九月期間,內蒙古地區氣候開始變得溫和喜人,是旅遊的最佳季節。在大草原上,遊客們能感受到天藍與草翠的交接,也能看到一隻只牛羊在悠閒地吃草,更能呼吸到芬芳的泥土香氣。去過內蒙古旅遊回來的人,都知道該地有一項叫做“詐馬宴”的盛大宴會。

內蒙草原上有一個詐馬宴,其實在以前,還有三種“古老”的習俗

“詐馬宴”究竟是什麼?估計很多人都會認為是“欺詐馬匹”,其實這是錯誤的,所謂的“詐馬宴”與馬沒有太多的關係,“詐馬”屬於音譯詞,蒙語意思是“褪掉毛的完整牲畜”,也有“牛羊褪毛烤著吃”的含義。不過這種解釋也不盡然,因為在蒙古人的心中,宴會是一項盛大且重要的社會活動,舉辦一次詐馬宴並不只是單純的為了吃,而是要盡情展現自己民族的精神與特色。

內蒙草原上有一個詐馬宴,其實在以前,還有三種“古老”的習俗

眾所周知,公元13世紀時,忽必烈正式下詔,改國號為“大元”,取“大哉乾元”之意。自此之後,蒙元文化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並且其民族內部的各項傳統也開始被廣泛推行。

清朝人陳康祺在他的《郎潛紀聞?塞宴四事》中記載說,清朝皇帝每年都要到木蘭圍場進行圍獵活動,與此同時,蒙古諸臺吉及四十八部盟長,為了表達對清帝的敬意,便紛紛要向其“恭進筵宴”。對於清朝皇帝的款待自然層次很高,筵宴活動可謂是別開生面。在筵宴之上,共有四個特殊的節目,它們分別是詐馬、什榜、布庫、教駣。

內蒙草原上有一個詐馬宴,其實在以前,還有三種“古老”的習俗

以上四種活動的名稱,都是蒙文翻譯成漢文的音譯詞,並不能從字面層次來理解與闡釋。什榜,主要指的是宴會上各種樂器的合奏,在演奏樂曲時,蒙古族眾多樂器都會出現,包括馬頭琴、四胡、蒙古琵琶、以及蒙古四絃琴等等。

關於布庫,相信有不少讀者都曾聽說過,布庫就是蒙古的摔跤,蒙古人歷來尚武,他們在馬上可以來去如風,也同樣能在馬下進行無畏的戰鬥。在宴會上,蒙古勇士們都要身著盛裝,相互進行角力,以能夠將對手摔倒為榮。

內蒙草原上有一個詐馬宴,其實在以前,還有三種“古老”的習俗

教駣是一種馴馬的儀式,也是彰顯眾多蒙古勇士武力的方式。參加教駣的勇士,都要騎乘“生馬蛋子”,也就是未經馴化的馬匹,他們一邊要馴服座下的駿馬,另一方面也要用手中的繩套捕捉其他“生馬蛋子”,往往這樣的比賽活動,會讓宴會的氣氛達到高潮。

詐馬宴其實還有一種叫法,叫做“詐馬只孫宴”,也叫“簇馬只孫筵”。“只孫”的意思也很有趣,它有“一色衣”之意,在元代的典籍之內,參加詐馬宴的成員們,無論是皇帝還是大臣,亦或是皇帝身邊的侍衛,都要統一穿顏色相同的服飾。在蒙古語中,“衣服”的叫法是“濟蘇”,而“濟蘇”與“只孫”發音極為接近,故此得名“詐馬只孫宴”。

內蒙草原上有一個詐馬宴,其實在以前,還有三種“古老”的習俗

蒙古族人民的傳統觀念很強,作為民族文化精髓,詐馬宴也是在如此情況之下傳承而來。不過可惜的是,為了應付頻頻而至的遊客,如今的詐馬宴開始變得流水化且簡便化,再也達不到原來的規模,不過小編還是希望,蒙古詐馬宴能夠重新找回當年盛大的榮光,為民族發展積累更多的文化沉澱。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