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原】防己黃芪湯之辨析

2021-08-29由 育兒有態度 發表于 林業

防已又叫什麼

《金匱要略》中的防己黃芪湯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在“痙溼暍”篇第22條:風溼,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第二次是在“水氣病篇

第22條: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腹痛者加芍藥。

防己黃芪湯方

防己一兩 甘草半兩(

)白朮七錢半 黃芪一兩

一分

(

去蘆

)右四味,銼麻豆大,每抄

五錢匕

生薑四片

,大棗一枚,水

盞半

煎八分

,去滓溫服,

良久再服

。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衝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差。

根據方藥的組成和方後注,大家有沒有覺得和其他方子不一樣嗎?尤其是紅色字型部分,我認為現行金匱中的防己黃芪湯已經不是仲景原方的本來面目了,已經被後世醫家改動了。

首先,方藥的計量單位與《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的寫法不同。

1。在黃芪的劑量上,黃芪用藥一兩一分與仲景所處的時代不符。縱觀《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書中所用的重量單位為兩、斤、銖,沒有分的計量單位。根據郝萬山教授的考證,分最早出現是在晉代,在兩和銖之間加了分,一分等於六銖,這在《唐六典》和《唐會要》中有說明。

2。白朮用七錢半。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方中沒有用錢來表示藥量的,漢代沒有錢這個計量單位。

2。生薑的用量。仲景方生薑的用量最大用到半斤,如: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橘枳薑湯、小半夏湯、小半夏加茯苓湯、橘皮竹茹湯。用量小的用一兩,如柴胡加芒硝湯,排膿湯。但沒有按“片”來計量生薑的用藥量的,這種數片的用法在宋以後非常普遍。

其次,所用方藥的炮製與仲景方有異。

1。甘草在仲景方中只有兩種,一種是“甘草,炙”,就是所謂的炙甘草;另一種即是甘草,所謂的生甘草。而防己黃芪湯中“甘草,炒”這種描述在仲景方中從未出現。筆者曾有幸多次聽過裴永清教授講授傷寒論,裴老表示仲景所說的炙甘草並非現在藥房中所售賣的蜜炙甘草,而是炒甘草。竊以為,極有可能是後世醫家推測或者知道仲景的炙甘草就是炒甘草,所以乾脆就改成了炒甘草。

2。黃芪(去蘆)這種炮製方法在仲景的書中沒有體現。《金匱要略》中含有黃芪的方劑有8首湯,分別是:防己黃芪湯、烏頭湯、三黃湯(千金)、黃芪桂枝五物湯、黃芪建中湯、防己茯苓湯、芪芍桂酒湯、桂枝加黃芪湯。只有防己黃芪湯中的黃芪寫“去蘆”,其他諸方均沒有提及。這種“去蘆”的寫法在宋以後非常普遍。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十全大補湯,《嚴氏濟生方》中歸脾湯,《醫方類聚》收錄的玉屏風散,上述方中的黃芪都言及“黃芪,去蘆”。

再次,煎服方法及所用的器皿與仲景時代不符。

1。煎藥方法採用煮散的方法,這種煎藥的方法基本上是宋朝的以後的煎藥方式,《局方》中很多方劑都是這樣。

而仲景書中的湯劑都是“以水…升,煮取…升”,不說“煎”,都用“煮”這個字;

仲景方中的大陷胸丸是煮丸,但仍然是“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

另外,“每抄五錢匕”這種以錢匕來計量的在仲景方中只有峻

劑猛藥或有毒的方劑。

如:

大陷胸湯用幹遂一錢匕,三物白散強人服半錢匕,十棗湯強人服一錢匕,瓜蒂散用一錢匕。

而仲景書中通常的散劑都用方寸匕,傷寒方涉及方寸匕的有7個方,金匱方涉及方寸匕的有24個方。

2。防己黃芪湯的服用方法很模糊,不夠準確。只有“去滓溫服,良久再服”這八個字。反觀仲景方的服藥方法非常明確,一次服用多少升,一日服用幾次,都非常明確,最為詳細的就是桂枝湯服藥方法。

3。煎藥的器皿用“盞”,這不符合仲景所處的時代背景。盞這種瓷器在東晉的時候才出現,到宋朝發展到高峰,因宋朝“鬥茶”盛行,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建盞”。

綜上所述,現在《金匱要略》中的防己黃芪湯不太可能是仲景方的原貌了。或許唐代《備急千金要方》中所載的更接近於防己黃芪湯的本來面目,現抄錄於此:

治風溼脈浮身重汗出惡風方。

漢防己(四兩) 甘草(二兩) 黃芪(五兩) 生薑 白朮(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上六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了坐被中,欲解如蟲行皮中,臥取汗。(備急千金要方卷八-治諸風方-風痺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