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若沒有沉船,“水密隔艙”這樣的偉大發明或許會永世埋沒(下)

2021-08-28由 海洋呼籲者 發表于 林業

後下部後而緻密什麼意思

然而,對於這項最為重要的技術,歷史資料也是語焉不詳,連統一的專業詞彙都沒有。細細追尋下來,大約諸如晉代《義熙起居注》中提到的孫恩“新作八槽艦”,福建《西山雜誌》中記述的唐代王堯造“銀鑲艙舷十五格”船中的“八槽”、“十五格”,便是其民間稱呼。

若沒有沉船,“水密隔艙”這樣的偉大發明或許會永世埋沒(下)

這種撲朔迷離的局面,終於隨著眾多沉船的發現而畫上了句號1973年泉州灣後渚港發現了一艘有13個水密隔艙的宋代海船,1976年韓國新安海域發現了8個艙的元代沉船,隨後,艙數不等的唐、宋元、明代沉船也紛紛在海中現身,使這項重要技術的真實面貌大白於天下。

若沒有沉船,“水密隔艙”這樣的偉大發明或許會永世埋沒(下)

今天,泉州後渚宋代三簷沉船靜靜地躺在博物館中,似乎已經忘卻了它曾揚帆怒海的往昔。800年過去了,它身上的每一個細節都成為了珍貴的謎底,被英國科學家李約瑟讚歎為“中國自然科學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12個隔艙板是用十來釐米厚的杉木榫接而成的,以鐵釘和樟木製成的“肋骨”與船身緊密連線。巧妙的是,為了使船體更加緻密堅固,船前部的“肋骨”裝在隔艙板之後,後部“肋骨”裝在隔艙板之前與現代船舶角鋼排布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根據不同的位置和功用,連釘子都有三角形、圓形、梭形、帶釘帽釘等多種形狀。

若沒有沉船,“水密隔艙”這樣的偉大發明或許會永世埋沒(下)

一切縫隙均用麻絲竹茹、桐灰等做成的捻料封塗密封,卻又在隔艙板下部留有小巧的過水眼,這是因為船頭乘風破浪,最容易被潑進水,空倉的時候,連貫的過水眼可以讓海水彙集於最低艙,保持船的平衡及便於戽水排幹,而若船遭到破壞時,只要迅速堵住過水眼就可防擴散。

若沒有沉船,“水密隔艙”這樣的偉大發明或許會永世埋沒(下)

發現的海底沉船中,以尖底福船為多,其高超的遠洋能力也得到了解答—船形扁闊短肥,有著較小的長寬比,這樣的結構除了便於提高穩定性和強度、增大船艙容積外,還有利於增大風帆面積以提高船速,而平緩的斜剖線與吃水較深的尖底相配合,能更好地抵抗強烈的橫向風浪。除了主要船體,一些散落的“零件”也內有乾坤—一在泉州沉船遺址中發現了一小片用竹篾編織成的“篷帆”以及控制它的主索及滑車,堪稱中國帆船“船行八面風”傳奇的生動註腳。

若沒有沉船,“水密隔艙”這樣的偉大發明或許會永世埋沒(下)

帶帆骨的矩形縱帆極利操控,可靈活變換受風方向,即便遇到徹底的逆風,也可在帆、舵、披水板的共同協作下,以“之字形”前進。這樣,在風雲變幻的茫茫大海中,帆船連續航行的關鍵動力問題便得到了解決。而散落在南海某處沉址中一根長3米多、重500公斤的碇石,正是古代“石錨”的一部分,間接證明了中國海船“巍如山嶽,屈服蛟螭”的規模。

若沒有沉船,“水密隔艙”這樣的偉大發明或許會永世埋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