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調查|百年大集新貌
2023-01-29由 大眾網 發表于 林業
草莓開黃花是野草莓嗎
百年大集新貌
2023-01-27大眾日報 03版
費縣大集航拍圖□紀偉供圖
幫助媽媽擺攤的小“推銷員”□紀偉供圖
田超的網紅小攤□紀偉供圖
“非遺”趕大集□紀偉供圖
掃碼檢視 蹲點調查 專題報道
□ 本報記者 紀 偉
本報通訊員 高雲野
費縣大集並不在馬路邊。距離大集最近的馬路是費縣南外環路,足有400米距離。1月19日,驅車行駛在南外環路上,老遠就能看到馬路邊,一些小地攤,因大集熱鬧起來。
“小年之後的大集就可以叫作年集了,今天是農曆臘月二十八,這是過年之前的最後一個大集,不少人來這裡買年貨,所以非常熱鬧。”費縣費城街道煙墩社群東南峪村黨支部書記陳士勇說。
費縣大集位於費縣縣城西南,佔地160畝,全部在東南峪村轄區,因此費縣大集的日常管理也由該村負責。
費縣大集最初從何時何地設立,早已過了不惑之年的陳士勇也說不清,只說“從記事起大集就在了”。陳士勇說不清的淵源,可以在費縣當地史料中找到頭緒。清末民初時,費縣地區就有縣城、平邑、仲村、梁邱、上冶等5處規模較大的“官集”,由官府直接控制並收取交易稅金,此外另有各鄉鎮分散管理的60多處“義集”,規模較小,貨物交易免收稅金。以此而計,這個大集至少已百年有餘。
陳士勇介紹,費縣大集原在縣城東南,8年前因原址集中開發,大集不得不擇新址搬遷,考慮到承載能力和交通便利等因素,遷來東南峪村。
辭舊迎新之際,山東的大集突然站在了聚光燈之下。1月14日,“黃河大集”春節季啟動。“黃河大集”是一項由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線上線下相結合,“文化+旅遊+好品+傳播”相融合的系統工程。山東從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高度,對省內的大集資源進行整合,由省委宣傳部等多個部門共同打造“黃河大集”品牌。全省16市特別是沿黃9市25區縣深度參與,結合本地資源特色,把傳統鄉村大集與直播帶貨、惠民演出、文化體驗等相結合。在此基礎上,培育一批黃河風情村、鄉村旅遊重點村,推進文化體驗廊道建設。類似費縣大集這樣的農村大集,正是此次活動關注的重點。
年關將至之時行走“黃河大集”,品味濃濃的年味自然是重頭戲。但驚喜之處卻在於,從鄉土社會走來的“黃河大集”,正在悄然間跟隨時代步伐完成蛻變,如今的大集,有了諸多新變化。
逛大集的人,在買什麼
車斗裝滿橘子的卡車直接開進大集,攤主就站在車上高聲叫賣;賣小玩具的攤主手持花燈搖擺幾下,就能吸引孩子蹦跳著跑過來,轉頭便央求家長掃碼付款;賣炸貨的小攤上,醃製好的肉扔進油鍋後,進行著激烈的美拉德反應,誘人的香氣順著人流飄出老遠……向大集深處走去的路上,所有感官都被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
不過,對於附近居民魏豔婕來說,買點新鮮便宜的果蔬,是她逛大集的首要目的。一年前,魏豔婕搬到了費縣大集北側的居民小區,與大集上的商販隔街相望。費縣大集逢三逢八出攤,即農曆每月初三、初八、十三、十八、二十三、二十八是逢集的日子。一年來,72次大集魏豔婕趕了十幾次。
“首先是蔬菜便宜,就拿西紅柿來說,縣城附近的胡陽鎮盛產優質西紅柿,超市裡賣5塊錢一斤的時候,農貿市場可能是4塊錢左右,在大集上就會降到3塊。”魏豔婕告訴記者,超市和農貿市場的菜大多是從批發市場進的貨,加上房租攤位費等成本,再算上層層經銷商的利潤,價格很難下來。但是在大集上,不僅商販的攤位費極低,有些蔬菜甚至直接是菜農從自家地裡摘來的,成本更低。
跟隨大集上的人流邊走邊看,不少攤位都在用量大價低的方式促銷,“青椒5斤10元”等標牌並不鮮見。用現在時興的詞來形容,大集上的蔬菜很多是產地直銷模式,沒有中間商賺差價,自然質優價廉。至於水果,雖然大多不是本地出產,但考慮到沒有房租等成本,在售價上仍有優勢。“就拿現在比較常見的香蕉來說,家門口的小超市賣3塊錢一斤,利潤不是很高,但大集上只賣2塊5,攤主的利潤仍舊可觀。”魏豔婕說。
除去果蔬肉蛋等生鮮食品,魏豔婕很少在大集上買衣服,像她這樣的年輕人,日常的衣帽大多在網上或商場買。但這一天,走到大集的成衣區,魏豔婕卻在一排紅色碎花小棉襖面前停住了腳步,忍不住地賞玩。魏豔婕三十歲出頭,日常穿搭是滑板鞋和牛仔褲,花棉襖是屬於孩提時代的記憶。“但這兩年颳起的懷舊風,讓這樣充滿田園風格的小棉襖非常搶眼球,過年時給孩子買一件穿上非常喜慶,有時自己也有嘗試一下的衝動。”魏豔婕說。
大集上也有消費升級
在大集上,傳統與時尚的界限,往往非常模糊,人民群眾喜好什麼,大集上就流行什麼。即使傳統如非遺技藝,也不能例外。
孫麗莉的小攤前,從來不缺少孩子的身影。作為費縣彩塑傳承人,1990年出生的孫麗莉將傳統彩塑技藝與現代流行元素相結合,創作出的彩塑作品在大集上受到追捧。“以前做彩塑的手藝人可能做的都是虎娃、孫悟空等形象,但現在我們趕集,賣得最好的作品,是一部國產動漫中的卡通形象。”孫麗莉說,大約從六年前開始,她在費縣幾處大集上擺攤,按照作品大小分為兩個價位,分別賣28元和38元。孩子每次走到孫麗莉的攤位前,看到熟悉的卡通人物時往往挪不動步,靠著深度繫結孩子的審美,孫麗莉每次趕集都能賣出50多個彩塑。
與孫麗莉同在一張長案上出攤的,是剪紙藝人孫曉東。當天,兩人都是接到了費城街道辦事處的邀請,特地前來趕年集,桌上還擺放著“非遺趕大集”的標牌。一米見方的木質畫框裡,拼貼著紅色剪紙作品,有騰挪的鯉魚,有怒放的蓮花,還有筆法遒勁的福字,每幅裝裱妥當的剪紙作品售價在120元至200元之間。藍天映襯下,紅紙發出豔光,不時有人前來詢價。
在大集上,200元一幅的剪紙作品仍然屬於高消費,頗有一種曲高和寡之感。但農村大集上的消費升級一直在悄然發生,攤主們的賬本就是最好的佐證。
胡加成的小攤專營水產,木架撐起的兩張櫃檯上擺著大蝦、鮁魚、帶魚、黃花魚等常見水產。據他介紹,最近幾年他的小攤上,黃花魚的銷量增速壓過了鮁魚,他認為這是老百姓生活越來越好的象徵。
“黃花魚肉嫩產量低,一般13塊錢一斤,鮁魚肉柴產量高,一般賣8塊錢一斤,別看就差5塊錢,以前很多人就是捨不得買黃花魚,所以我們前幾年趕集黃花魚進得少,鮁魚進得多。”胡加成告訴記者,如今不光是黃花魚賣得多了,就連16塊錢一斤的帶魚和20多塊錢一斤的大蝦,銷量也上來了,今天我就帶了200多斤大蝦來,一點都不愁賣,“當然大蝦平時還是不進這麼多的,今天主要還是考慮到過年前大家備年貨。”
聽完胡加成的講述,東南峪村黨支部書記陳士勇也作了一次補充論證。“我去水果區比較多,這兩年水果攤上的品種明顯多了,前幾年是多了十幾、二十多塊錢一斤的草莓,這兩年有幾個小攤都開始賣三十多塊錢一斤的榴蓮了。”陳士勇說。
為了助推更多山東好品走進“黃河大集”,將大集打造成鄉村消費升級的視窗,費縣各級各部門在謀劃新舉措。費城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孫宗慶聯絡費縣本地企業豆黃金,邀請該企業進駐費縣大集開設銷售點,將優質腐竹擺上村民的年夜飯餐桌。
同時,泥塑與剪紙在大集上受到追捧的現象,也打開了費縣商務局、市場監管局等部門的思路。目前,費縣正在謀劃梳理費縣手繡、蛋殼臉譜等山東手造產品趕集出攤,為本地“黃河大集”打上地域性的印記。
趕集是一種生活方式
大集是菜市場,是服裝店,也是玩具店,但對於74歲的東南峪村村民陳玉早來說,趕集是一種生活方式。每到費縣大集逢集的日子,陳玉早都會和幾個老夥計操練起來。
幾根木根插進泥地裡,搭起簡易框架,頂上蓋著黑色帶網眼的塑膠篷布,既能遮蔽大半陽光,又能從網眼中漏出些許亮色,足夠幾位老人撫琴撥絃。這處簡易棚屋堪稱簡陋,但其中有二胡、有琵琶,伴著竹笙和梆子的演奏,不知名的國樂交響曲飄揚出來。腳下踩著泥地,身後靠著賣橘子的地攤,但樂手聚集的地方,就是音樂廳。提著活雞和豬肉的顧客路過這裡,混合著忽遠忽近的叫賣聲和討價還價聲,駐足聽一會老年樂團的演奏,點點頭繼續向前走。“最開始有一個老夥計是賣二胡的,趕集的時候一邊給我們拉二胡聽,一邊教我們,時間一長就形成了小組織。”陳玉早告訴記者,幾年下來,每次逢集,大家都會聚到這裡。
費縣大集搬到家門口已經7年了,如今的大集上,有陳玉早的文化休閒,也有老友社交。“大集上餛飩5塊錢一碗,理髮5塊錢一次,出了大集,找不到這樣的價格。”陳玉早說。
離開陳玉早與老友們那接地氣的音樂廳,兩側盡是各式百貨,鐵鍋、臉盆、炭爐清晰可辨,但在王所玲老人的小攤前,一塊梯形木片的用途令人撓頭。木片分大小兩款,長度分別是20釐米和10釐米,售價各是10元與5元。談起用途,王所玲兩手虎口張開,雙臂圈成一個直徑一米的圓,操著一口費縣方言說:“村裡烙煎餅用這個,麵糊攤在鏊子上,得用這個刮板刮開才行。”
費縣地處沂蒙老區腹地,這一地區的傳統主食是用小麥粉和地瓜粉做成的煎餅,也正是在費縣的大集上,才會出現刮板這樣的商品。王所玲的老伴嚴兆義年輕時學過木匠活,這幾年閒來無事,便做些笤帚、擀麵杖、菜板拿到大集上售賣,一來貼補家用,二來豐富生活。
大集既是商品集散地,也是鄉土記憶的載體。但在費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張煒看來,大集人流密集,本身就是一個惠民演出大舞臺和文明實踐主陣地。
“過去幾年我們已經積極開展安全知識進大集、法律援助進大集等活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張煒介紹,今年全省對提升大集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費縣也將按照系統工程的思維,統籌推進“黃河大集”文化元素提升工作。目前,費縣正在圍繞提升大集文化品質,梳理兩張清單。一張是黃河大集需求清單,選擇各鄉鎮有較大影響力的大集,開闢惠民演出區域;另一張是志願服務供給清單,依託費縣近年來打造的滿天星志願服務品牌,聯合文旅等部門,組織文藝演出志願服務隊、柳琴戲劇團等專業力量,定期趕大集辦演出。
鄉土舞臺上網紅頻出
費縣大集搬來東南峪村之前,佔地80畝左右,如今面積擴充一倍,便有充足的空間規劃餐飲區,十幾家飯食攤支起桌椅,開門營業。
人氣最旺的是兩家賣羊湯的小攤。直徑一米有餘的大鍋噴湧出白色蒸汽,即使湊近去看也瞅不見霧氣下的湯色。煮透的羊肉和肺肚等早已切成薄片,在案板上堆成小山。售價統一定在20元1碗,每有食客光顧,攤主稱好肉片,用漏勺在小鍋內加熱,再從大鍋內打起一勺滾燙的熱湯澆上即可。有食客在等待時,會掏出手機記錄下這充滿煙火氣的瞬間。
但在餐飲區,知名度最高的攤主,非田超莫屬。還未走到田超的炒菜攤,遠遠就看到高高掛起的橫幅,上面寫著“臨沂搗魚刺小胖恭祝全國粉絲朋友”的字樣,搗魚刺小胖正是田超在短影片平臺走紅時的藝名。
鐵鍋架在鐵桶改裝的炭爐上,底下連通著風機,火勢極旺,顛勺時油星飛濺,撩動爐火,火舌升騰而起時高過頭頂。與田超隔著灶檯面對面的,是五位舉著手機的女主播,手機螢幕上載入著的,是抖音平臺的直播間。主播一邊與直播間內的粉絲互動,一邊邀請田超介紹他的拿手菜。田超身形魁梧臉寬面黑,但裹緊上身的碎花棉襖又消解了外貌上的冷峻,右臂發力時鐵勺重重磕在鍋面,鍋內食材伴著顛勺的左手上下翻飛。對田超來說,腳下的方寸土地,既是灶臺,也是舞臺。
1999年出生的田超是個“集二代”,他的家在費縣的鄰縣平邑縣地方鎮。田超的父親多年前就在當地的幾個大集上擺攤賣丸子湯,這樣的攤主被稱為“趕四集”,即連續四天在費縣大集、梁邱大集、地方大集等地擺攤,接下來的一天或幾天休息、備貨,繼而開啟下一輪集中出攤。趕集擺攤的手藝傳到田超手中後,他又發明了一道名為搗魚刺的特色炒菜,獲得了一些抖音拍客的關注,逐漸走紅。
搗魚刺的原料是白鱗魚,清理好內臟後數條一起下鍋,重油重鹽多香料,炒勺將魚肉搗碎後,魚骨直接接觸鐵鍋後可以炒至酥脆,大火爆炒後的魚渣飽含鑊氣,入口咀嚼幹香四溢。炒至搗魚刺的過程,並不是拍客們鏡頭裡的全部重點,關於田超工作生活的內容也令網友感嘆,一位抖音拍客的影片中記錄下這樣的細節:趕集人田超的一天往往從凌晨兩點開始,起床備料後趕到大集,迎接清晨第一撥食客,生意好時要一直忙到晚上七八點。影片評論區,充滿了對田超的鼓勵。在田超的小攤上,有不少食客是看到影片後慕名前來品嚐。
充滿煙火氣的鄉村炒菜,不辭辛勞艱苦奮鬥的沂蒙小夥,熱情樸實的當街叫賣,各種元素匯聚成的搗魚刺小胖這一形象,滿足了網友對鄉村青年奮鬥者的不同想象,田超的觀眾緣也正是來自於此。目前,田超以搗魚刺小胖的使用者名稱在抖音平臺註冊了賬號,並邀請專業的後期團隊記錄他的炒菜小攤,製作出的影片作品,明顯比以往拍客們的精緻不少。1月18日釋出首條影片後,四天時間就收穫了1。8萬粉絲。
進入直播帶貨和短影片時代後,最傳統的鄉土大集,也迸發出強大活力,越來越多的大集攤主,站到了聚光燈下。距離田超的炒菜攤不遠,沂蒙糙米煎餅店的老闆馬金花,已經開始嘗試著將這種流量聚焦轉化為真金白銀。
乍一看去,沂蒙糙米煎餅店有鋪面有招牌,但繞著鋪面左右轉轉就能發現,這僅僅是一座依託東南峪村農家院外牆,用鋼架和加厚的塑膠薄膜組裝起來的工棚。但工棚內,有加工煎餅的機器,有處理網店訂單的電腦,甚至還有一組擺放禮盒與樣品的展櫃。
在沂蒙老區,傳統的煎餅使用小麥粉與地瓜粉製作,但常年在大集上擺攤的馬金花敏銳地觀察到,當地人對新口味的需求,琢磨出了糙米煎餅、高粱煎餅、胚芽米煎餅等新產品,並註冊了稻老憨品牌,在抖音、微信影片號等平臺拍攝短影片進行推廣。僅在抖音平臺,名為費縣馬金花煎餅店的賬號,就已完成500多筆訂單,其中售價高達30元的胚芽米煎餅賣出了100單。“所謂胚芽米煎餅就是用保留胚芽的大米、花生、胡蘿蔔等磨成麵糊製作的煎餅,最大的賣點就是營養豐富,不少顧客都是看了我的影片專門從線上訂購的,有些甚至專門來到我的店裡購買。”馬金花說。
■記者手記
持續激發“黃河大集”生命力
□ 本報記者 紀偉
8年前,東南峪村拿出160畝農業設施用地,將費縣大集迎到了家門口。7年後,每到逢集的日子,這裡都會有千餘個攤位集中營業,其中需要向村集體繳納衛生費的固定攤位達到600多個,按照攤位面積大小年收費200元至1500元不等。為了服務好費縣大集,東南峪村招募了16名工作人員負責管理和保潔,市場監管、行政審批與稅務等部門也及時為400多個經營食品的攤位辦理了營業執照、衛生許可證和員工健康證。低廉的進駐成本和完善的管理服務體系,讓費縣大集越辦越紅火,但持續激發“黃河大集”的生命力,還需要站在新起點上做好統籌謀劃。
“激發大集的生命力,關鍵還是要保護好它的生態。黃河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正在不斷豐富內涵,‘黃河大集’這個概念正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的。”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會員李炳鋒認為,以文化為背景、以人文交流和物品交流為平臺的“黃河大集”,實際上是一種文化現象,其中有歌舞、地方戲演出、地方特產、地域品牌,以往大集侷限在現場實物交流,現在有了線上交流渠道,網路提高了群眾對山東好品的辨識度,時代的色彩不斷注入“黃河大集”,這對山東的發展會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對於提升當地群眾的生活質量也有非常重要意義。
為此,臨沂市近期也嘗試將非遺技藝等文化元素與傳統大集的組織形式相嫁接,如郯城縣組織80餘個傳統技藝、傳統美術類非遺專案,在郯國古城開辦非遺大集,開展集中展演和產品展銷活動;平邑縣組織非遺專案舉辦“平邑縣年貨大集”,用非遺文化增添年味;羅莊區的“沂蒙雪鄉”文化大集則依託“沂蒙雪鄉文旅專案”開展傳統技藝、戲劇、曲藝、雜技等展演展示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