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中國南方80萬年前古人如何打製手斧?實驗考古揭示具較強設計性

2023-01-13由 中國新聞網 發表于 林業

怎樣的設計才是生態的設計

中國南方80萬年前古人如何打製手斧?實驗考古揭示具較強設計性

手斧模擬打製實驗的流程示意。李浩 供圖

中新網北京12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舊石器時代的遠古人類,在打製手斧等石器工具時,更多偏向客觀上依原料特性“隨意”製作,還是主觀上遵循一定標準和規範“刻意”而為?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古生態與人類適應團隊李浩研究員聯合南非約翰內斯堡大學古物研究中心瑪特·勞特(Matt Lotter)博士等,最新合作完成對中國南方百色盆地約80萬年前手斧人群的一項實驗考古研究給出答案稱,古人類打製手斧已有相對固定的打製流程以及特殊的修型方式,石器製作者對工具最終形態具有較強的預知能力和設計性。

中國南方80萬年前古人如何打製手斧?實驗考古揭示具較強設計性

手斧頂端曲率的計算方法與統計結果。李浩 供圖

這項石器時代古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及認知能力相關研究的重要成果論文,近日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石器技術》(Lithic Technology)上發表。

學界對手斧形態變異有兩種觀點爭論

論文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李浩研究員12月7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科普介紹說,手斧是早期人類發展演化過程中出現的一種重要工具型別,其相對標準化、穩定的工具形制反映了早期人類認知能力的飛躍。任何手斧都具有由底部向頂端匯聚的形態以及兩側較鋒利的刃緣。

不過,儘管手斧具有這一同質化的基本特徵,不同地區的手斧形態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變異性,考古學界對形態變異現象所指示的早期人類的計劃性和概念版型等問題一直爭論不休:一些學者認為,某些地區特殊的手斧形態源於當地人群特有的概念版型與文化傳統;而另一些學者則認為,手斧形態上的差異僅僅由於一些外部因素造成,如原料質地、毛坯型別、加工強度以及打製者個體差異等等。

基於考古標本成功復原手斧製作流程

李浩表示,中國南方廣西百色盆地發現的約80萬年前的手斧,就屬於這類有區域性特殊形態的手斧。其最引人注目的特徵就是寬的、弧形的頂端,研究人員將其稱為“舌形頂端”(Tongue-like tip),相關的三維幾何形態學分析已經證實百色盆地舌形手斧的頂端形態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中國南方80萬年前古人如何打製手斧?實驗考古揭示具較強設計性

那塘遺址發現的舌形手斧標本(a-d)兩面修型的舌形手斧;(e-f)單面修型的舌形手斧。李浩 供圖

為探討這些舌形手斧的製作流程及其反映的早期人類的認知與預設概念,研究團隊專門開展了舌形手斧的模擬打製實驗,以及實驗標本與考古標本的對比分析工作。

此次研究中使用的考古標本有29件,均發現於百色盆地的那塘遺址。根據界定標準,舌形手斧有一個相對較寬、較圓的頂端,且手斧4/5處的寬度應大於其最大寬度的一半。

基於對考古標本的觀察和分析,研究團隊成功復原了舌形手斧的製作流程:首先,進行初級修型,對手斧的整體形態輪廓進行修整;之後,開展次級修型,主要對手斧兩側和頂端的使用刃緣部位進行修整。在次級修型中,非常關鍵的環節就是修理出舌形頂端。

實驗考古揭示手斧打製具較強設計性

該實驗結果顯示,從與手斧長軸平行/類似平行的方向進行剝片,能夠快速有效地生產出具有舌形形態的頂端,研究團隊將利用這種特殊方式生產的石片稱為“頂端修圓石片”。

隨後,研究團隊又設計出一系列指標,包括手斧整體尺寸、頂端刃緣角、頂端曲率等,對實驗標本和考古標本的形態進行定量比較分析。

中國南方80萬年前古人如何打製手斧?實驗考古揭示具較強設計性

打製實驗生產的舌形手斧(a-f)實驗過程中產生的頂端修圓片疤;(g-k)打製實驗生產的舌形手斧成品。李浩 供圖

李浩指出,進一步的對比分析結果顯示,考古標本與實驗複製標本在形態上存在顯著一致性,“這表明考古標本中舌形手斧頂端的標準化形態是在相對固定的打製流程以及特殊的修型方式的引導下產生的,從中我們也可以窺見石器製作者對工具最終形態較強的預知能力和設計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