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耕地中的“大熊貓”!黑土地基質調查的背後

2023-01-12由 極目新聞 發表于 林業

黑土地如何形成

記者今天從自然資源部瞭解到,為了全面系統地掌握我國黑土地分佈、結構、質量、利用狀況等資訊。今年以來,國家首次啟動了東北黑土地地表基質調查,目前調查取得階段性成果,已完成調查面積23。76萬平方公里,基本查清調查區黑土資源分佈特徵、表層黑土厚度、土層結構等情況。

今年國家首次啟動東北黑土地地表基質調查

地表基質是地球表層孕育和支撐森林、草原,水、溼地等各類自然資源的基礎物質。受地質作用、自然作用和人類活動影響,不同深度層次的地表基質具備不同的生產、生態服務功能。

記者瞭解到,今年以來,國家開展了東北典型黑土區83個重點保護縣(市、區、旗)41。1萬平方千米地表基質調查,截至目前已累計完成46個縣(市、區、旗)23。76萬平方公里的調查任務。

耕地中的“大熊貓”!黑土地基質調查的背後

東北黑土地地表基質調查工程負責人李明:透過面上踏勘這46個縣,主要是黑土資源比較集中的區,也是變硬變薄變瘦、問題相對集中的地方。所以我們先從資源最集中、問題最集中的地方開展調查。

此次調查各類鑽探長度達到3。4萬米,完成各類調查點3。2萬個,採集分析測試樣品將近9萬件。資料顯示,46個縣(市、區、旗)表層黑土分佈面積達到13。2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佔65%左右;黑土厚度達到20到400釐米,平均50。63釐米,總體呈現北厚南薄、中間厚四周薄的特徵。厚度較大且連片分佈的典型黑土主要處在小興安嶺-長白山一線以西、完達山以北等地區,海拔在250到330米之間。

耕地中的“大熊貓”!黑土地基質調查的背後

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副主任郝愛兵:首先我們系統地查明瞭黑土分佈區地表基質層的結構特徵,它的理化性質、成因特點,對黑土層怎麼形成的,我們有系統的掌握。第二個是我們取得了大量的資料,比如說我們在地下一些地區發現了有幾米厚的有機碳含量非常高的土層,可以作為以後黑土地修復的有用礦物材料。

多種科技手段全面分析地表基質屬性特徵

黑土地地表基質調查也可以說是給黑土地做一次“身體檢查”,到底是如何檢查的,來了解一下檢查的詳細過程↓↓

自然資源部表示,此次黑土地地表基質調查是以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為底圖,以高分遙感、一體化調查等現代科技手段為支撐,綜合利用“空天地網鑽”等技術手段,開展黑土地地表基質“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調查。

耕地中的“大熊貓”!黑土地基質調查的背後

東北黑土地地表基質調查工程負責人李明:空中採取的是我們國產衛星的面上的遙感監測,再加上無人機透過區域性區域面上的調查,地面上派出了調查分隊,採取統一的時點全面展開。

李明表示,此次調查還從平面分佈和垂向空間結構兩個維度,顏色、有機碳含量、黑土層厚度、結構和鹽基飽和度5個方向統一了“黑土地資源”調查標準,系統調查地表基質型別和分佈,查清黑土地地表基質空間結構。

耕地中的“大熊貓”!黑土地基質調查的背後

遼河平原梨樹地區黑土地地表基質層調查專案負責人秦天:我們此次黑土地地表基質調查,調查的深度不同於其他的土壤調查,我們調查深度最深達到了50米,其中最重要的深度是5到20米深度範圍內黑土地地表基質的顏色、結構、物理性質等等系列的屬性指標,掌握黑土地地表基質的本體屬性。

記者瞭解到,此次調查共採集各類分析測試樣品8。9萬件,工作人員還將對這些不同測試樣品採取相應的年齡、環境、水質、生物等分析測試,全面分析地表基質屬性特徵,除了可以為保護表層黑土地資源提供資料支撐,還能獲取到該地區沉積環境、地質運動等方面的資料,為多個學科的研究提供樣本。

耕地中的“大熊貓”!黑土地基質調查的背後

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副主任郝愛兵:下一步這些資料我們還要進行系統分析,建立資料庫,這個資料庫是一個非常基礎性的,它可以分析整個黑土耕地上黑土層的變瘦變薄變硬的原因,我們也可以提出黑土層從地學角度怎麼樣去保護,怎麼樣去修復,提出具體的措施和建議。

黑土地基質調查的背後

黑土地地表基質調查是一項基礎性調查工作,可以最佳化黑土地保護利用格局、實現精細化治理、服務黑土地地區的生態保護修復。

據瞭解,近年來東北黑土地長期高強度開發利用,一些地方處於利用過度、透支嚴重的不健康狀態,面臨著有機質含量減少,土壤結構變差,微生物數量減少等突出問題。開展黑土地地表基質調查,可以全面、系統、準確掌握黑土地數量、質量、結構、分佈和利用狀況,研究分析黑土地地表基質“變薄、變瘦、變硬”問題產生的原因和變化趨勢,科學劃定黑土地保護範圍,最佳化國土空間保護利用格局。

耕地中的“大熊貓”!黑土地基質調查的背後

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副主任郝愛兵:能夠為我們黑土地的保護、優質的寶貴耕地保護修復提供科學支撐。而且對整個東北地區整個生態環境,它的森林草原、凍土分佈區等等這些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也能提供有力的支撐。

此外,實施黑土地地表基質調查,從數量、質量、結構、生態等多維度調查評價地表基質狀況,特別是利用鑽探等手段對土質基質的空間結構以及地下水質、水量、生物特徵等進行調查,不僅能夠掌握東北黑土地這一糧食主產區的耕地資源質量現狀,還能系統地分析其利用潛力和恢復能力,實現耕地精細化保護。

耕地中的“大熊貓”!黑土地基質調查的背後

自然資源部表示,根據《黑土地地表基質調查總體方案》,計劃利用兩年左右時間,完成東北典型黑土區83個重點保護縣(市、區、旗)地表基質調查,查清地表基質型別、分佈範圍、空間結構等。

耕地中的“大熊貓”!黑土地基質調查的背後

遼河平原梨樹地區黑土地地表基質層調查專案負責人秦天:明年計劃是要完成剩餘的37個重點保護縣的黑土地地表基質調查工作,就我自己專案而言,明年重點是需要在吉林的磐石市、輝南縣、柳河縣、梅河口市4個縣市開展黑土地地表基質調查,重點是要探索低山丘陵區黑土地地表基質調查的一個技術方法體系,去支撐整個調查全面鋪開推廣。

珍貴的黑土資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黑土地也別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那麼,珍貴的黑土地主要分佈在哪?如何形成?黑色的土就是黑土地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明確黑土地是指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的相關區域範圍內具有黑色或者暗黑色腐殖質表土層,性狀好、肥力高的耕地。我國東北地區也是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主要分佈在北緯45度線附近,涉及呼倫貝爾草原、大小興安嶺地區、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松遼平原部分地區和長白山地區。

耕地中的“大熊貓”!黑土地基質調查的背後

我國的黑土區是國家重要糧食生產基地,糧食產量約佔全國的1/4,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黑土地需在特定的氣候條件下,地表植被死亡後經過長時間腐蝕形成腐殖質後,逐漸演化而成。

耕地中的“大熊貓”!黑土地基質調查的背後

從氣候條件上看,東北雨熱同期,植物在春夏生長茂盛,又在秋冬枯萎凋零,大量的枯枝落葉得以積累。而冬冷夏熱的分明四季讓東北地區的微生物活動具有間歇性的特徵,使分解留下的腐殖質和有機質大大增加。此外,乾溼交替的氣候特點使地面在乾燥期形成裂縫,枯枝敗葉落入土壤深層,又在溼潤期隨著雨量增加迅速膨脹,形成了土地自然翻轉的過程。

耕地中的“大熊貓”!黑土地基質調查的背後

東北黑土地地表基質調查工程負責人李明:經過我們研究分析,發現黑土地需要上百年甚至幾百年才形成一釐米。如果我們不從根本上去保護它,人類過度的開發利用會造成黑土流失,如果流失掉了之後,資源就不可再生了。所以說黑土是非常稀缺的,需要我們認真加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