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茶仙盧仝也“代言”

2023-01-09由 北京日報客戶端 發表于 林業

小茶仙怎麼樣

北京晚報·五色土 | 作者 楊多傑

霜降之後,北京的天氣逐漸轉涼。早出晚歸的人們,體內難免積攢了一些寒氣。這時候,一杯溫和甜美的紅茶,就成為了秋日裡的標配。

在六大茶類中,紅茶屬於全發酵茶,口感醇和甜潤,體感上也絕不刺激腸胃,驅散體內寒氣確有妙用。而且紅茶種類眾多,幾乎能產綠茶的產區都能出產紅茶,像雲南的滇紅、廣東的英紅、福建的閩紅、湖北的宜紅、浙江的越紅,都是中國紅茶的上品。當然,要論起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還得數安徽生產的祁紅最為出名。

茶仙盧仝也“代言”

安徽鄉村

自晚清至今,祁門紅茶暢銷世界將近一百五十年。祁紅更是與印度大吉嶺紅茶、斯里蘭卡錫蘭紅茶一起,並稱為世界三大高香紅茶。以我個人的經驗,幾次到西方朋友家做客,拿一份祁門紅茶當伴手禮,主人都高興得不得了。後來我也送過他們一些綠茶或烏龍,人家當然也是表示感謝,但那高興的勁頭兒遠不能和收到祁紅時相比。由此我就體會到,祁門紅茶在西方人心中有別樣的地位。既然是外銷名品,那舊時經營祁紅的商家,一定得給自己來個洋範兒十足的商標吧?還真沒有。趕著這金秋時節,就聊聊我遇到的一件祁門紅茶古怪商標。

大致是2010年前後,筆者在上海老文廟市場裡,收到一張民國時期上海汪裕泰茶號出品的祁門紅茶包裝紙,長400mm,寬240mm,綠底白字十分醒目,上面明確標出了註冊商標——盧仝牌。眾所周知,盧仝是中國唐代的著名詩人,他寫作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更是膾炙人口的茶詩,千百年來為愛茶人廣為傳誦: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這些詩中的金句,時至今日還常常出現在各類茶葉包裝之上。盧仝也因這一首茶詩,被後世尊稱為“茶仙”,與“茶聖”陸羽並肩於中國茶史。汪裕泰的祁門紅茶,為何要以盧仝為“代言人”呢?有什麼別的緣故嗎?

茶仙盧仝也“代言”

民國時期盧仝牌祁門紅茶包裝紙。(作者自藏)

上海汪裕泰茶莊,由安徽績溪上莊餘村的汪立政所創設,到了民國年間,已發展成為上海灘第一大茶莊。1928年,買賣傳到了汪振寰手中。這位少東家曾到日本留學,眼界心胸更為開闊。接手後不久,汪振寰發現店裡紅茶的銷售額一直做不上去,這事兒讓他心裡挺彆扭。原來在中國的各大茶類中,紅茶出現較晚,且在內銷市場一直表現平平。舊時北京城的茶莊雖也都在招幌上寫出“紅綠花茶 一應俱全”的字樣,但是充其量只是句客氣話而已,您可千萬別當真。綠茶與香片才是內銷市場的主力,至於紅茶銷量其實很低。

汪振寰想起了自己在海外求學時,遇到的西方人都很喜歡紅茶。於是他盤算,既然紅茶在國內市場推不動,那可以去海外市場走一波。上海作為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在茶葉外貿上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上海紅茶出口,在1864年至1887年的這23年裡,一直居於各類茶的首位。據上海茶葉進出口公司編寫的《上海茶葉對外貿易》中記載,1864年上海出口茶葉29。415噸,其中紅茶為19。224噸,佔茶葉出口總量65。4%。主銷英國,佔97。2%,其他依次為香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菲律賓、日本等國家和地區。1872年,上海茶葉出口已增到41。034噸,其中紅茶25。696噸,佔62。6%。主銷英國,佔紅茶出口量的94。6%,其餘依次為美國、俄國、香港、印度、日本、埃及、法國和南美等國家和地區。那時候甭說中國人不喜歡喝紅茶,就是愛喝也沒得喝。

可當汪振寰準備下場賣紅茶時,他突然發現紅茶生意沒那麼好做了。因為中國紅茶出現了兩個強勁的對手——印度和錫蘭。早在1839年,也就是鴉片戰爭的前一年,印度和錫蘭就開始了紅茶的海外征途。最初這些國家與中國的實力相差懸殊,但是不久之後,局面發生了變化。印、錫紅茶在英屬東印度公司的大力扶植下,講究科學栽培、機械製茶,提高品質,並可免稅自由出口,發展極其迅速。當時的上海茶葉出口,清政府不僅不加扶植,反而徵收各種名目賦稅,其總和相加佔生產成本的36%至50%,生產之外的成本陡然上升,極大阻礙了中國茶葉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中國紅茶,終被反超。到了汪裕泰想做紅茶生意的民國年間,中國紅茶已基本被排擠出歐美市場了。

但經過觀察之後,汪振寰發現中國紅茶也不是一點機會都沒有,印度與錫蘭主要產的是紅碎,他們的紅碎茶工業化程度很高,成本低而穩定性高,中國茶拼不過。但中國的工夫紅茶,卻具有相當的競爭力。所謂工夫紅茶,就是因加工精細頗費工夫而得名,屬中高檔紅茶。外國的紅碎茶,靠價格低取勝,我們的工夫紅茶就靠質量高贏人。大宗市場丟了,但高階市場上,中國紅茶卻可以扳回一局。

1934年,汪裕泰開始正式經營外銷紅茶。當時的拳頭產品就是大名鼎鼎的祁門紅茶。既然是走高階產品線,那就不能是原材料出口,而需打造自主品牌。盧仝牌祁門紅茶,由此應運而生。以茶仙盧仝為商標,意在彰顯中國茶深厚的文化底蘊。喝一杯中國茶,不僅享受了香甜的口感,更品嚐了文化的滋味。這種獨一無二的文化感,是印度與錫蘭紅茶永遠無法填補的短板。當年汪裕泰的盧仝牌祁門紅茶,分為一磅裝與五磅裝兩個規格。其中一磅裝是馬口鐵印花,五磅裝則是木箱外貼花紙。前文提及的那張盧仝牌祁紅的包裝紙,就是五磅上所用。

茶仙盧仝也“代言”

民國時期盧仝牌祁門紅茶宣傳廣告。(作者自藏)

新中國成立後,盧仝牌祁門紅茶不復存在,但上海外銷茶葉的商標仍頗具文化感。例如計劃經濟時期上海茶葉進出口公司設計註冊的商標中,紅茶有龍牌、茶壺牌、宮殿牌等;綠茶有天壇牌、萬年青牌、茶亭牌、山水牌、聯歡牌、黃山牌等。這些外銷茶的商標,依然抓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元素進行創作。一杯茶湯,給人帶來身心愉悅的雙重享受。品飲中國茶的外國人,何嘗不是在品味中國文化呢?可以說,這樣有濃郁國風的中國茶每賣出一盒,中國文化在海外的推廣亦前進一步。

今天我們的文化復興之路上,來自祖國好山好水間的佳茗,征服了越來越多國內外茶客的味蕾。我想,中國茶的魅力,一半來自鮮美香甜的茶湯,另一半則是來自背後獨特的文化底蘊。照此說來,雖然時間過去了近百年,但像盧仝牌祁門紅茶那樣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產品的做法,也還值得如今的茶行業學習與借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