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漢代果蔬是怎樣栽培的?有些技術不是當代才有,漢代其實已出現

2023-01-05由 浩然文史 發表于 林業

和荔枝龍眼一樣的水果是什麼

漢代果蔬是怎樣栽培的?有些技術不是當代才有,漢代其實已出現

至遲到西漢中期,果蔬栽培已出現繁盛的景象。司馬遷如此描繪道:

“安邑千樹棗,燕秦千樹慄,蜀漢江陵千樹橘,淮北常山以南,河濟之間千樹萩,陳夏千畝漆,齊魯千畝桑麻,渭川千畝竹,……若千畝梔茜,千畦姜韭。”

果蔬生產的繁盛,導致果業收入極為可觀,甚至促使朝廷專門設定了“桔官”“羞官”等,負責果蔬的管理和徵稅。當時撰作成書的諸多農書、史書,如《西京雜記》《汜勝之書》《四民月令》等,記載了很多當時栽培的果蔬種類、名稱。水果主要有梨、棗、桃、李、杏、枇杷、楊梅、葡萄、荔枝、龍眼等十餘種;蔬菜主要有瓜、瓠(葫蘆)、芋、葵(冬葵)、芥、大蔥、小蔥、姜、蓼、韭等數十種。而且民眾在長期栽培果蔬的實踐中,逐漸積累總結出豐富、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經驗。

一、果蔬栽培時間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逐漸認識到,果蔬種植必須遵循自身的生長習性。人們努力對這些作物的習性進行總結,探尋規律。《汜勝之書》提出:

“凡耕之本,在於趣時

即要在合宜的時間,抓緊時間進行耕作。崔寔在《四民月令》中更詳細地記載,正月要掃除韭畦中的枯葉,二月可種春麥、豍豆、大豆、胡麻等等。

果蔬栽植時間若過早或過晚,都會造成不好的影響。崔寔記載道:

“正月,自朔(初一)暨晦(三十),可移諸樹。唯有果樹者,及望而止。望為十五日,過十五日,則是少實”

。意思是說,正月,除果樹外的其他樹木皆可隨時移植;唯獨果樹,最好在初一至十五移植。若過了正月十五移植,容易造成果樹結實少的後果。

漢代人不僅對各種果蔬的栽培時間有精準的把握和要求,而且對果蔬的播種、灌溉、結實、收穫等環節,也都有準確的認識。《汜勝之書》就將杏花的興衰用作農作的指導:

“杏始華榮,輒耕輕土、弱土。望杏花落,復耕。”

將杏花的開落,作為耕作土壤的時間指標。

漢代果蔬是怎樣栽培的?有些技術不是當代才有,漢代其實已出現

杏花

二、果蔬栽培技術

或許在我們很多人的觀念裡,漢代人的果蔬栽培技術是很原始落後的,不過就是將蔬果的種子埋進土裡,在其生長過程中,按時澆水、施肥、除草就可以了,然後靜待收穫。至於嫁接、溫室栽培、移植這些現代高科技,距今2000多年前的漢代怎麼會有呢?其實,我們小看古人了,這些技術並不是“現代高科技”,漢代人已經玩得很嫻熟了。

嫁接,是指將兩個或多個不同的植物部位結合,使之成為一個整體,並能繼續生長下去的種植技術。大概在秦漢之際,人們極可能受自然界中連理枝現象(植物在自然環境下,枝、莖彼此摩擦損傷後,有的會自然癒合,連結生長在一起)的啟發,發明並掌握了用梨與“棠”或“杜”嫁接的技術。《汜勝之書》中就詳細記載了一條我們今天稱作“靠接法”的嫁接法,來生產大型瓠瓜:

“下瓠子十顆,……既生長二尺餘,便總聚十莖一處,以布纏之,五寸許,複用泥泥之。不過數日,纏處便合為一莖,留強者,餘悉掐去,引蔓結子。”

漢代果蔬是怎樣栽培的?有些技術不是當代才有,漢代其實已出現

在很多50、60、70後的記憶中,每年冬季吃的蔬菜,不外乎就是白菜、蘿蔔、土豆。直到上世紀80年代,每到冬季,單位統購分配,家家戶戶窖藏白菜,還是常見的景象。後來,隨著大棚技術的推廣,冬季的飯桌上才不再是單調乏味的炒白菜、溜白菜、燉白菜,黃瓜、西紅柿、豆角等多種“反季節菜”越來越豐富著我們冬季的菜譜。其實,透過密閉空間升溫,為植物生長營造適宜環境的溫室栽培技術,早在漢代就已經基本成型了。

西漢桓寬在《鹽鐵論》中記載,當時富戶可享用

“冬葵溫韭”

。所謂“溫韭”,就是經過加溫技術培育生長的韭菜。東漢班固在《漢書》中,詳細記載了冬季時溫室栽培蔬菜的方法:

“太官園種冬生蔥韭菜茹,覆以屋廡,晝夜燃蘊火,待溫氣乃生。”

當時,竟還有人對這種“違背”作物自然生長規律的技術提出批評:

“凡供薦新味,多非其節,或鬱養強孰,或穿掘萌芽……豈所以順時育物乎!”

漢代果蔬是怎樣栽培的?有些技術不是當代才有,漢代其實已出現

近二三十年來,依賴日益便捷的交通運輸條件和溫室栽培技術,嶺南地區出產的荔枝、龍眼、芒果等水果,早已不再是令北方人豔羨的珍果,而是像蘋果、桃子等水果一樣,走進了千家萬戶的果籃裡。當你在大啖可口的荔枝時,都會油然想起當年唐玄宗命人千里驅馳,為楊貴妃遞送新鮮荔枝的故事,和杜牧的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蘇軾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詩來。

其實,早在漢代,嶺南一帶就奉命向朝廷進貢荔枝、龍眼,但耗費巨大:

“舊南海獻龍眼、荔枝、十里一置驛,五里一候,奔騰阻險,死者繼路。”

因此,當時人們就著手進行多種南方果木移植到北方的試驗,儘管屢屢失敗,但人們並不氣餒,

“連年猶移植不息”

。據文獻記載,西漢皇家園林上林苑中,就栽培有柑橘、荔枝、龍眼、香蕉等多種南方果木:

“於是乎盧橘夏孰,黃甘橙楱,枇杷橪柿……羅乎後宮,列乎北園。”

漢武帝滅南越後,在長安修建“扶荔宮”,嘗試大量移植南方果木,但最終未能成功。

漢代果蔬是怎樣栽培的?有些技術不是當代才有,漢代其實已出現

三、果蔬施肥灌溉技術

在中學歷史課本上就學過,春秋戰國時,人們發明了鐵製農具、牛耕及用人或動物的糞便施肥等技術。那漢代人是如何給土地施肥的?將糞肥撒到地裡,與土壤混拌,或許是很多農民施肥的主要方法。《汜勝之書》也記載了主要用於枲、芋、瓠等作物的大田撒施糞肥的方法。不過,這並不是漢代唯一的施肥方法。在《汜勝之書》中,還記載了主要用於蔬菜種植和推行“區種法”種植法的精準、集中穴施糞肥的方法,即將糞肥堆在種子周圍。這樣既可增強種子周圍土壤的肥力,源源不斷地向種子提供營養支援,又可避免大田撒施造成的無謂浪費。

漢代果蔬是怎樣栽培的?有些技術不是當代才有,漢代其實已出現

說到漢代灌溉土地的方法,或許很多讀者會想:不就是在水源和農田間挖鑿溝渠,將水引進農田漫灌嗎?雖然這是漢代,甚至是現代都比較常見的一種土地灌溉方式,但這並不是漢代灌溉田地的唯一方式。

在《汜勝之書》中,或許基於北方大部分地區水貴於油的考慮,汜勝之詳細記載了各種作物的灌溉次數和用水量。他特別提出一種種瓜時使用的地下灌溉法,即將一口容積為三斗的瓦甕埋在四棵瓜苗中間,甕口與地面持平,將甕中盛滿水,然後用瓦蓋住甕口。陶甕粗疏,水可以透過甕壁緩慢持續地向外滲透,給瓜苗提供水分。水少後再新增,保持甕中水滿。這種灌溉方法,既可使作物得到均勻、持續的水分供給,又可減少地面蒸發,還可節約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特別適用於水少乾旱的北方地區。這種灌溉方法,與我們今天大力推廣的滲灌等節水灌溉技術,可謂殊途而同歸。

漢代果蔬是怎樣栽培的?有些技術不是當代才有,漢代其實已出現

滴灌

文史君說

在繼承以往農作傳統的基礎上,漢代人民又在長期生產實踐中不斷總結、探索果蔬生產技術和方法。透過長期觀察、實踐,他們在果蔬種植,包括嫁接、溫室培育、異地移植、施肥、灌溉等領域,都創造出一些並不遜色於今天的技術和方法,充分反映出漢代人民勤于思考、勇於探索和創新的精神。

參考文獻

(西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

(西漢)汜勝之著,萬國鼎輯釋:《汜勝之書輯釋》,農業出版社1980年。

(東漢)崔寔著,石聲漢校注:《汜勝之書校注》,中華書局2013年。

徐傑舜:《漢族風俗史》,學林出版社,2004年。

(作者:浩然文史·郛生)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路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臺文史類優質作者。

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