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中國故事|鶴自“冰城”來:一場橫跨萬里的生命“對話”

2023-01-03由 新華社 發表于 林業

中國的鶴類一共多少

“我在雲端像鶴群一樣長鳴,呼喚你們,那往事不能忘……”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畔,22歲的俄羅斯籍留學生尤莉婭看到波光裡翩翩起舞的白鶴時,情不自禁哼起這首家鄉的歌謠。

中國故事|鶴自“冰城”來:一場橫跨萬里的生命“對話”

南昌五星白鶴保護小區內棲息的白鶴。 受訪者供圖

候鳥保護無國界。一條遷徙線路,將俄羅斯與地處中國中部的江西連線了起來,這是一個以白鶴為媒、兩國共護的暖心故事。尤莉婭最近來到鄱陽湖畔,見證中俄兩個保護區圍繞白鶴開展的跨國“對話”。

中國故事|鶴自“冰城”來:一場橫跨萬里的生命“對話”

行程萬里的跨國之旅

當尤莉婭第一次在鄱陽湖畔看到白鶴時,她不由得想起了有著“冰城”之稱的家鄉雅庫茨克。在俄羅斯,人們把為國犧牲的戰士比作白鶴,有傳唱經久不衰的《鶴群》歌曲,還有專門的“白鶴節”。

每年,約佔世界白鶴種群數量70%的白鶴,從位於尤莉婭家鄉的克塔雷克國家公園啟程,那裡也被稱為“白鶴的家鄉”,飛越上萬裡,在鄱陽湖越冬。

中國故事|鶴自“冰城”來:一場橫跨萬里的生命“對話”

南昌五星白鶴保護小區創始人周海燕向尤莉婭介紹情況。 新華社記者 程迪 攝

“我知道白鶴會每年飛到中國來過冬,想看看在俄羅斯備受尊崇的白鶴在中國生活得怎麼樣。”趁著寒假,尤莉婭前往鄱陽湖區開始了她的探尋之旅。

南昌市五星白鶴保護小區內,1000多隻白鶴正悠然覓食。這裡也被稱為“人類距離白鶴最近的地方”。

中國故事|鶴自“冰城”來:一場橫跨萬里的生命“對話”

保護區創始人周海燕向尤莉婭介紹,幾年前,湖畔近500畝農民的藕田被白鶴“看上了”,周海燕發起眾籌彌補農民損失,併為白鶴“租下”藕田建立五星白鶴保護小區,作為白鶴越冬的“專有食堂”。如今,藕田面積已擴大至兩倍,周海燕也被俄羅斯媒體稱為“西伯利亞鶴的中國媽媽”。

中國故事|鶴自“冰城”來:一場橫跨萬里的生命“對話”

南昌五星白鶴保護小區內,尤莉婭近距離觀看白鶴。 新華社記者 程迪 攝

兩地人民的共同熱愛,是白鶴不惜長途跋涉5000多公里、往返於西伯利亞和鄱陽湖之間的重要因素。

“白鶴生性機警,在一個地方被驚擾過,就再也不會去。”北京林業大學鶴類保護專家郭玉民介紹,從1980年科研人員在鄱陽湖最早發現白鶴越冬種群,數量不斷增加,目前湖區已監測到白鶴4200餘隻,佔全球總量的98%以上。

“白鶴的棲息地仍在大湖深處,但覓食半徑越來越大,從保護區向周邊農田、藕塘等區域延伸。”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徐志文說。

跨越國界的攜手共護

細雨霏霏中,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大湖池保護站站長張宗華正拿著望遠鏡,統計白鶴數量。

“數量比較少的地方,就用個體統計法一隻一隻數。”張宗華介紹,“數量較多又喜歡集聚在一起的候鳥,就要採取集團統計法,比方一個鏡頭裡有100只鳥,那麼10個鏡頭就是約1000只。”這些資料,不久後就會出現在萬里之外的俄羅斯克塔雷克國家公園研究人員案頭。

中國故事|鶴自“冰城”來:一場橫跨萬里的生命“對話”

一條遷徙路,把白鶴的主要繁殖地克塔雷克國家公園和越冬地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緊緊連在一起。2021年12月8日,兩個保護區簽訂戰略合作備忘錄,推進白鶴保護國際合作。

克塔雷克國家公園首席研究員、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冰岩帶生物問題研究所研究員瑪麗亞·弗拉基米爾採娃表示,遷徙是鶴屬鳥類生命中非常困難和關鍵的時期。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同事及時通報白鶴過冬情況和覓食地狀態,這對白鶴繁殖成功率以及生存至關重要。

瑪麗亞介紹,兩個保護區透過人員互訪、合作研究等方式,針對白鶴數量、遷徙時間、身體狀況、繁殖情況等開展定向交流,“我們共同討論白鶴種群面臨的各種威脅和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合作備忘錄的簽署,有助於雙方在保護白鶴的過程中協同發力。”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冰岩帶生物問題研究所研究員謝爾蓋·斯列普佐夫說,透過中國方面提供的資料,能預測雛鳥數量比例,做好繁殖期相關保護工作。

“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這體現了國際社會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在徐志文看來,中俄雙方的攜手共護不僅有助於白鶴遷徙線路的全鏈條保護,也為不同國家開展候鳥保護與合作提供了範例。

中國故事|鶴自“冰城”來:一場橫跨萬里的生命“對話”

江西永修縣吳城鎮如今成為候鳥觀光小鎮。 受訪者供圖

順應自然的發展新路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這是詩人王勃筆下鄱陽湖畔農民千百年來的生產生活圖景。而如今,當尤莉婭走進湖區深處的永修縣吳城鎮,看到的已是另一幅畫面:路燈是白鶴造型,生態文明展示中心也設計成一隻白鶴的樣子——漁舟不再,唱晚的漁民化身成了“觀鳥嚮導”。

中國故事|鶴自“冰城”來:一場橫跨萬里的生命“對話”

江西永修縣吳城鎮遊客觀鳥點。 受訪者供圖

無數遊客因鳥而來,作為鎮裡首批14名“觀鳥嚮導”之一,57歲的黃義界成了大忙人。世代在湖上捕魚為生,黃義界對湖區鳥兒習性極為熟悉,清楚哪裡才是最佳觀鳥點。

中國故事|鶴自“冰城”來:一場橫跨萬里的生命“對話”

南昌五星白鶴保護小區內棲息的白鶴。 受訪者供圖

距離黃義界家的超市不遠,在餐飲店裡忙活的甘華濱也參與、見證了這座湖畔小鎮的蛻變。2019年,甘華濱徹底告別與風浪搏擊的湖上生活,開了家餐飲店,生意紅火。

吳城鎮鎮長閔瑞介紹,作為中國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腹地,隨著長江十年禁漁政策的實施,當地吸引各方投資12億元建設候鳥觀光小鎮,開啟從“靠湖吃飯”到靠“生態顏值”發展的轉型之路。

中國故事|鶴自“冰城”來:一場橫跨萬里的生命“對話”

南昌五星白鶴保護小區內棲息的白鶴。 受訪者供圖

資料顯示,剛剛過去的一年,累計有80多萬名遊客湧進小鎮,相比四年前翻了四番。全鎮400多戶、1500多名和黃義界、甘華濱一樣的上岸漁民,透過餐飲、住宿等分享白鶴帶給小鎮的“人氣紅利”。

閔瑞說,小鎮更深層次的變化在於,從“人鳥爭食”到“人鳥相互成就”,這場改變帶來的“生態獲得”,讓世代生活在這裡的人們自發、主動參與其中,推動小鎮變得更美。

得益於中俄兩國政府和群眾的傾力守護,包括白鶴在內的候鳥種群數量創下新高。截至目前,抵達鄱陽湖越冬候鳥數量突破80萬隻,創下江西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

“我們與這些鳥兒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必須充分意識到這片土地對世界的重要意義。”瑪麗亞說,期待繼續最佳化中俄兩大保護區在保護白鶴等遷徙鳥類方面的合作。

總策劃:趙丹平 金學耕

統籌:衛鐵民、劉愷、趙宇

監製:閔捷

記者:高皓亮、程迪、陳毓珊、耿鵬宇

影片:彭菁

王凱豐

編輯:閔捷

新華社對外部 新華社國際部 新華社江西分社 亞歐總分社 聯合制作

中國故事工作坊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