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兵”和“勇”,僅一字之差,地位卻有天壤之別

2023-01-03由 原野說史 發表于 林業

什麼是烏煙瘴氣

在反映清朝的影視劇中,我們經常能看到清朝士兵的衣服上印有“兵”“勇”等字,這些字代表什麼意思呢?它們之間又有什麼區別?

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兵”和“勇”,僅一字之差,地位卻有天壤之別

其實,“兵”和“勇”代表著清代不同種類計程車兵,別看一字之差,他們的地位和待遇卻有著天壤之別。

“兵”代表的是清軍中的八旗軍和綠營軍,他們是國家的常備武裝力量,是政府的正規軍,是國家精銳部隊。

八旗軍起源於女真部落的“牛錄”,牛錄是清朝最基本的軍事和行政單位。努爾哈赤起兵之後,把十人為一牛錄改為三百人為一牛錄,又設定了“甲喇”(隊的意思)和“固山”(旗的意思),每五個牛錄為一個甲喇,每五個甲喇為一個固山。固山後來發展到八個,用不同顏色的旗幟區別,這就是八旗軍的雛形。後來皇太極將八旗擴充為二十四旗,但習慣上仍然稱作八旗。清初八旗軍的編制是二十萬人,由八旗旗主統領。

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兵”和“勇”,僅一字之差,地位卻有天壤之別

八旗兵以滿人為主,由滿洲八旗、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組成。滿洲八旗主要來自於各旗的滿族平民,他們平時為民,戰時為兵,不能隨意離開牛錄和遷徙。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是指入關前投降清軍的蒙古兵和漢族士兵。按照清朝制度,八旗中16歲以上的男丁,人人都可以當兵。八旗兵分為親軍、驍騎、前鋒、護軍、步軍五種,還有一些細分的兵種。新兵按照不同兵種建營訓練。不滿16歲的男子也可以成為預備兵。

大清入關以後,八旗軍中最精銳的部隊駐守京師,捍衛皇城。在山海關至河北省南部還有二十五個地方有八旗兵駐防,他們保衛京城外圍的安全。除此之外,還有一半八旗兵駐防在外省,他們的任務只有一個,就是鎮壓反清勢力。

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兵”和“勇”,僅一字之差,地位卻有天壤之別

綠營軍則是由漢人組成,目的是彌補八旗軍的不足。由於綠營軍的標誌是綠旗,因而稱為“綠營兵”,也叫“綠旗兵”,簡稱“營兵”。綠營兵遍佈全國,數量是八旗兵的幾倍,甚至是幾十倍。

綠營兵以營為單位,分成許多標營。各省有總督統帶的督標,下面還有巡撫統帶的撫標、提督統帶的提標和總兵統帶的鎮標。另外,還有漕運總督和河道總督統領的漕標和河標。各標之間沒有聯絡,直接由上級管轄。乾隆二十九年,全國綠營兵約有六十三萬餘人。

清軍入關之前,八旗兵是清軍的主力,入關以後,八旗兵只是偶爾作戰,對內對外的作戰任務主要由綠營兵來承擔。由於八旗兵長期不參與作戰,只做些防範和鎮壓叛亂的工作,所以戰鬥力很快降了下來。康熙平定三藩叛亂時,八旗兵已經不能作戰,綠營兵成為作戰主力,每次戰鬥都是綠營兵衝在前面,八旗兵跟在後面。

八旗兵是“滿洲正統”,雖然戰鬥力急劇下降,但是他們的地位和待遇卻比其他軍隊高很多。他們的生活全部由政府來供給,配備最先進的武器和鎧甲,服裝也是整齊統一的。而綠營兵的武器則比較老舊,服裝也是五花八門的。

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兵”和“勇”,僅一字之差,地位卻有天壤之別

除了“兵”之外,清代還有一種兵,叫“勇”。“勇”不是國家正規部隊,是戰時八旗兵和綠營兵數量不足,各地臨時招募的鄉勇組成的軍隊,戰爭結束“勇”軍就會立刻解散。

嘉慶朝,湖北隨州的百姓團結一心,採用堅壁清野的辦法,成功抵抗了白蓮教匪的進犯,這使清政府意識到,把當地百姓武裝成鄉勇來剿匪,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於是,嘉慶帝開始重用鄉勇。鄉勇的餉銀來自於當地政府,官軍只給鄉勇配發武器。

鄉勇有時也參與作戰。戰鬥時,鄉勇衝在最前面,後面是綠營軍,最後是八旗兵。如果鄉勇中有人逃跑,後面的綠營軍就可以斬殺逃兵,如果綠營兵敗逃,八旗兵也會斬殺綠營軍的逃兵。鄉勇的出現為清朝兵制改革奠定了基礎。

與八旗兵和綠營兵不同,鄉勇戰死不需要向朝廷上報,因此,清政府開始大量招募鄉勇。清末太平天國時,曾國藩把非正式的鄉勇改為練勇(即湘軍),稱為“勇營”,從此,“勇”基本代替了“兵”,成為清代的正規軍主力。到後來,清朝平定叛亂基本靠的是鄉勇,而不是八旗軍和綠營軍。這是為什麼呢?

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兵”和“勇”,僅一字之差,地位卻有天壤之別

八旗兵靠著政府的供給,整日吃喝玩樂,遊手好閒,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甚至有些八旗軍官強取豪奪,放高利貸,胡亂抓人。有一次乾隆到杭州閱兵,發現駐防的八旗兵射箭十發無一命中,甚至有人還從馬上掉下來。嘉慶年間,奉命剿滅白蓮教的八旗兵,別說與對方作戰,就是走山路都累得氣喘噓噓。這說明,八旗兵已經腐朽不堪。

清初,努爾哈赤打天下,八旗軍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到乾隆年間,曾經讓清政府引以為豪的八旗軍卻成了清軍中的寄生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