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85後”小夥鄒成龍 龍江版“張同學+李子柒”還原“東北往事”

2022-12-31由 人民融媒體 發表于 林業

什麼地方高粱米最好吃

本文轉自:生活報

補泥火盆、鋦麵缸、做布鞋、自制小米酥、釀山丁子酒…… 苦學N種生活技能生動展示老東北民俗

“85後”小夥鄒成龍 龍江版“張同學+李子柒”還原“東北往事”

“85後”小夥鄒成龍 龍江版“張同學+李子柒”還原“東北往事”

“85後”小夥鄒成龍 龍江版“張同學+李子柒”還原“東北往事”

“85後”小夥鄒成龍 龍江版“張同學+李子柒”還原“東北往事”

“85後”小夥鄒成龍 龍江版“張同學+李子柒”還原“東北往事”

“85後”小夥鄒成龍 龍江版“張同學+李子柒”還原“東北往事”

“85後”小夥鄒成龍 龍江版“張同學+李子柒”還原“東北往事”

“85後”小夥鄒成龍 龍江版“張同學+李子柒”還原“東北往事”

生活報記者 周際娜

誰說“時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

一個網名“八零彪子”的短影片創作者,就把往事拍成了現實。他被網友稱為龍江版“張同學+李子柒”,在炕爐子上烤地瓜、坐炕上糊笸籮的短影片,觀看量高達七千多萬。全能的“彪子”自制小米酥、挖菜窖、補泥火盆、鋦麵缸、做布鞋、釀山丁子酒,用145個短影片生動還原了一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老光棍”的樸素日常。

“彪子”本名鄒成龍,出生於1988年,家在綏化安達鐵西街黃土坑平房區。這個年輕人的愛好,和他的長相一樣頗有年代感,收藏了很多老物件。其實早在去年6月,“張同學”出道之前,他便開始拍攝農村懷舊題材的短影片。

“我想用更有趣也更生活化的場景,展示我收藏的老物件,也想讓外地人和年輕人多瞭解老東北的傳統習俗和生活方式。”鄒成龍對生活報記者說。

“85後”小夥愛撿破爛 精準還原鄉村老屋

戴著本山大叔同款的深藍解放帽、穿著多色拼接的毛衣毛褲,“彪子”的這身經典穿搭,讓人忍俊不禁,甚至還有網友“求連結”。“毛衣毛褲都是我媽織的,特別是這條毛褲,我從小穿到大,每次毛褲小了,我媽就給我拼一塊,漸漸就變成了現在這種花色。”鄒成龍笑道。

去年夏天,鄒成龍突然迷上了拍短影片,儘管最初發出來沒啥“水花”,這名車工還是堅決地辭掉了工作。他把樓房讓給父母住,和媳婦搬進了農家院。夫妻倆現在住的地方,是大舅家空置多年的老房子,眼下,小院裡還有倆貓一狗一龜一驢,以及20多隻雞。

一般人想要高度還原四五十年前的生活場景不容易,但對愛好收藏老物件的鄒成龍來說,似乎沒那麼難。炕琴、老式掛鐘、臉盆架、搪瓷盆、泊頭火柴、粉紅色衛生紙、大美人牆貼畫、大玻璃相框、藍色竹子圖案的窗簾,屋子裡的東西大多數是他自己帶去的。鄒成龍雖然是“85後”,身體裡卻住著個“老靈魂”,愛逛舊物市場,常去廢品收購站淘寶,就連一把平平無奇的老舊農具,都會讓他端詳很久。前幾年,鄒成龍還曾在網上買了不少二手玩具,找補自己沒有四驅車、魔板和畫片的童年。

還有不少老物件是他從老家倉房找來的,以及親戚鄰居送的。比如,印著楊白勞和喜兒圖案的大鏡子,是鄰居老奶奶結婚時的嫁妝,有五十多年了;熊貓牌黑白電視機是爺爺家的,當年挺金貴;電視機上“蘋果”“桃”的塑膠擺件,是父母結婚時買的,一直陪伴他長大……

“拍懷舊影片,最忌諱的是穿幫。”鄒成龍告訴記者,每次拍攝時,他會清走家裡的塑膠袋、插排等,擰上既昏暗又費電的老燈泡。有一回,為了拍摘榆錢兒的畫面,他找了好幾天,才終於找到一處周圍沒有彩鋼房的空地。

苦學N種生活技能 一條三分鐘影片忙了12天

短影片裡,“彪子”看上去無所不能,各項技能信手拈來。不僅會編暖壺、挖菜窖、補泥火盆、鋦麵缸、做布鞋、漿被,還會製作各種鄉間美食:打月餅、自制甘草杏、黃桃罐頭、松針汽水、小米鍋巴和冬瓜糖等。每次小眼珠一轉便來主意了,把苦日子過得活色生香、有滋有味。鄒成龍也因此常被廣大網友追問,“還有啥是你不會的?”

儘管由於父母工作忙,鄒成龍從小常跟爺爺奶奶在一起,但作為一個“85後”,大多數技能確實是“超綱”了。很多東西都是他邊拍邊學的,比如鋦缸、做木匠活。“影片裡看上去一切很輕鬆,其實每個技能學起來都不容易,需要耗費大量時間,還要反覆拍上七八遍。”鄒成龍回憶道,做油紙傘時他的手被小刀扎傷過,糊紙缸雖然看著就那幾個鏡頭,他要把紙殼先泡軟了,等待發酵,再糊在缸上,直到一點點變硬後脫掉模具,需要好幾天時間。讓他覺得最辛苦的,是拍製作龍頭蜈蚣風箏,剪輯後三分多鐘的短影片,他和媳婦足足忙了12天。他每天夜裡還要躺在炕上,自個兒琢磨第二天要拍哪些鏡頭,如何剪輯節奏更好。

為了精準地還原當年的生活細節,把每個短影片盡力拍好,平時在村裡,鄒成龍逮著個七八十歲的老大爺就要嘮不停,還要拿紙筆記錄。醃酸菜時,他在酸菜缸上糊了厚厚的一層泥蓋兒,還插了根白蘿蔔,這是他跟一位鄰居大爺學的,“據說以前外屋地太冷,酸菜不容易變酸,糊上泥能夠保溫,上面插個蘿蔔,是為了隨時能取下來注水,還能流通空氣。”

鄒成龍有臺爆米花機器頻頻出鏡,除了用它來做小米花、還做過核桃和栗子。他對這個祖傳的“大傢伙”感情很深。童年時,他爺爺曾在街口賣爆米花,當時家裡窮買不起零食,只有爆米花管夠,除了大米花,還有小米花、高粱米花,這些“私人訂製”背後,是爺爺對孫子滿滿的愛。鄒成龍記得,後來他父親下崗了,接過了爺爺的這臺機器,繼續在街口出攤。一家人靠它賺錢,熬過了那段艱難的歲月。拍短影片時,他的父親客串過換大米、賣冰棒的老頭。

評論區裡的“時空差異” 逝去的時代記憶需要被“科普”

這些短影片下面的一條條評論,同樣熱鬧且值得玩味,隨處可見南北差異和年代隔閡,讓人或忍俊不禁或無限感慨。

“勾起太多回憶,感謝”“東北探店的主播多,都是吃別人的,你最厲害了,都能自己做”“你這綁笤帚疙瘩的手法,好多年不見了”,有網友不認識菇娘,有人誤以為頂針是戒指,有管悠車叫鞦韆床的,還有不認識東北大醬的人,真誠發問:“你從缸裡挖了一勺黃色糊狀的是什麼東西?”一位南方網友打聽“我從沒睡過炕,會不會半夜燙屁股?怎麼調節溫度?”很多“95後”“00後”年輕人都不明白老輩人為啥要漿被、用酸菜水洗頭,對於蝨子只是“有所耳聞”……

許多逝去的時代記憶,因為太遙遠而被遺忘,需要被“科普”,而遺忘它的不僅是人還有驢。鄒成龍對記者感慨道:“其實我一直想拍個傳統手工漏粉條的影片。但我發現,不僅要自己學習,還要‘培訓’驢,因為現在的驢已經不會拉磨了。”

對鄒成龍而言,他現在每天更像是在“體驗生活”。生平第一次蓋著被漿過的被子睡覺時,他感覺“非常不舒服,硬邦邦的”,花5天時間親手做鞋的時候,第一次知道納千層底真的特別累手,也因此懂得了老輩人的不易。當然也有過一些驚喜,去年冬天拍捕魚的影片,冰河已經凍到將近兩米深了,但他驚訝地發現,腳下那雙他原本沒瞧上的靰鞡鞋,竟然又輕又暖,忍不住讚歎“這都是勞動人民的智慧”。

有人“入戲太深”,勸鄒成龍不能一直活在回憶裡,要往前看。他嘿嘿一笑,“我當然知道,我只是想幫大家回憶一下過去,如果非要讓我選一個,我肯定毫不猶豫地要活在當下啊!”

一位名叫“家有江山”的網友曾留言:“每次看你影片心裡都疼,因為和我小時候的姥姥家太像了,可是那個家永遠沒了,再也回不去了。”鄒成龍發了個“比心”的表情,走心地回覆道:“我們終會成為下一個記憶,珍惜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