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孫靜:荒漠化中的綠色希望

2022-12-31由 中新經緯 發表于 林業

怎樣減少沙漠化

中新經緯10月31日電 10月27日,主題為“創新價值·綠色繁榮”的2022首屆SEE基金會公益發展論壇在北京順利舉行。本次論壇由自然保護公益夥伴計劃秘書處作為指導單位,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SEE基金會)為主辦單位,中新經緯為戰略合作伙伴,雲集了百餘名各領域專家、企業家代表、公益同仁等,共同圍繞氣候變化與綠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良好生態支撐鄉村振興、多元參與共創和諧自然、企業家群體共建環保公益行業發展等議題展開了主旨演講、對話分享,為推動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論壇上,SEE基金會荒漠化防治專案總監孫靜發表了主題為“荒漠化中的綠色希望”的演講。

孫靜:荒漠化中的綠色希望

以下是演講實錄:

尊敬的各位嘉賓,大家下午好!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SEE基金會在荒漠化領域所做的工作,我分享的題目是“荒漠中的綠色希望”。

提起內蒙古,可能很多人都跟我一樣,腦海裡浮現的是一幅“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的美好畫卷。阿拉善是作為內蒙古西部邊陲的一個盟/市,佔地27萬平方公里。2012年春天,我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是一個什麼樣的景象呢?迎接我的不是美酒和哈達,而是一場撲面而來夾著沙子的大風。“風吹草低現牛羊”的美景沒有看到,卻先吃了一嘴沙子。阿拉善的沙塵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同樣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阿拉善的廣袤無垠。一個旗縣到另一個旗縣需要驅車七到八個小時。一戶牧民家裡到另外一戶牧民家裡驅車最少的也要一個小時,遠的可能要三四個小時。有的時候我們在牧區跑上一天的時間,可能也遇不到一到兩戶人家。

阿拉善2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三分之一的面積是沙漠,分佈著中國八大沙漠中的三個,分別是烏蘭布和沙漠、騰格裡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還有三分之一的面積是戈壁灘荒灘,另外還有三分之一的面積是山地、荒漠草地,還有少量的溼地和耕地。在這片土地上,巍峨聳立的賀蘭山、美麗的額濟納胡楊林,延綿八百公里的梭梭林帶曾經是阿拉善天然的三大生態屏障,不僅為當地人們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保障,也是我國北疆的重要生態屏障。上個世紀中後期,因為各種原因,賀蘭山上的森林面積在減少、流經額濟納的黑河斷流導致大片胡楊林枯萎死亡、曾經延綿八百公里的梭梭林也在一片一片的消失。從那個時候開始,阿拉善呈現的就是“天蒼蒼、野茫茫、不見草地見黃沙”的荒蕪景象,也一度成為了“沙塵暴”的代名詞。

2004年,一群企業家因為一粒沙而結緣,開啟了SEE的篇章,同時也開啟了我們對沙塵暴、荒漠化、防沙治沙的思考。我們時常在問,怎麼才能用客觀、科學、尊重的態度看待我們所處的環境,如何能夠用理性的思維解決我們面臨的環境問題?我們思考了很多年,做了很多年的實踐,但有一點我們深信,那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SEE的第一個十年,是點亮“星星之火”的十年,是思考和實踐的十年,也是一個修煉內功的十年。在那十年的時間裡,我們邀請了十多家科研機構對阿拉善生態環境、對阿拉善資源狀況,特別是水資源狀況進行深入的調查。在那十年時間裡,我們跟當地的牧民一起探索社群的公益地保護、我們跟農民一起探索節水型農業、我們建立了防沙治沙基地、我們做了荒漠草原的修復實驗……那段時間我們做了很多,也積累了很多荒漠化防治的經驗。

2014年,是SEE第二個十年的開啟,在這一年,SEE基金會變成了公募性基金會。藉助這個契機,我們對SEE基金會荒漠化防治業務進行系統的梳理,把目光聚焦在植被恢復與保護利用、綠洲地下水保護和荒漠化防治自然教育。

對於植被恢復和保護,我們在2014年給自己定了一個億的小目標,就是後來大家所熟知的一億棵梭梭專案。計劃用十年時間在阿拉善關鍵生態區種植一億棵以梭梭為代表的沙生植物,恢復200萬畝荒漠植被,藉助梭梭的衍生價值提高當地農牧民的生活水平。我們提出一個億小目標的時候有很多人問過我們,這一個億的資料是怎麼來的?你們拍腦袋想出來的嗎?我想說當然不是,當時在這個專案落地之前,我們花了差不多一年半的時間進行了系統的調查,邀請專業的科學家和專家採用3S技術對阿拉善的植被情況、水資源情況、降雨量情況和地質地貌等進行疊加分析,再加上對SEE基金會整合資源能力的分析和判斷,結合當地政府對整個阿拉善植被恢復的整體規劃做出的相對科學的一個數據判斷。

專案的過程中也有人說過,這不就是一個種樹的專案嗎?但實際上這不簡簡單單只是一個種樹的專案,一億棵梭梭只是專案的名稱,種樹也只是手段而已。這個專案背後的邏輯包含了生態修復、生態扶貧、鄉村振興,人人公益等等方面的內容,屬於一個綜合性的專案。

截至2022年,我們在阿拉善地區已經累計種植7843萬棵以梭梭為代表的沙生植物,同時也培育了十幾個合作社。藉助梭梭接種肉蓯蓉提升了當地牧民的水平,很多年輕人也慢慢迴歸到牧區,牧區不再是曾經老齡化和空心化的代名詞,它又恢復了自身的活力。有超過5億人次的公眾透過線上或者線下直接或者間接參與專案的建設,專案完成之後將產生173。6萬噸的碳匯量,為中國早日實現雙碳目標貢獻出一份社會組織的力量。

基於專案的發展和宣傳,越來越多的公眾、越來越多的社會資金和資源開始關注西北的荒漠化防治領域。以阿拉善盟為例,2014年當地的人工造林面積不足50萬畝,截至到2022年,因為各界的關注和社會資金的介入,整個阿拉善盟的人工造林面積已經超過600萬畝。

綠洲地下水保護專案,是以推廣包括節水小米為主的節水作物,通過當地農牧民對一些節水技術的應用,跟當地的農民一起探索節水政策的落地。企業家也成立了社會企業幫助進行小米產品的開發和銷售,幫助農牧民解決後顧之憂。截至2022年,推廣了節水小米共3。5萬畝,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也在阿拉善盟最大的地下水超采地區腰壩綠洲實現了地下水採補平衡。和傳統的玉米漫灌相比,節水小米的節水效果比較明顯,可以達到50%以上,2021年逐步將在腰壩綠洲節水的經驗推廣到其它綠洲。

荒漠化自然教育,讓你更懂荒漠。我們在做專案的同時也時常思考:引導公眾或者捐贈人參與公益專案,難道僅僅是為了種一棵梭梭或者種下一粒小米嗎?當然不是,也時常在想,如何能夠透過梭梭或者小米讓我們的公眾、捐贈人和其他關注者更深地認識荒漠、荒漠化、沙漠、沙漠化。隨著自然教育在中國的興起,我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所以把自然教育納入專案的重要策略中。

相比一億棵梭梭的一個億的小目標,我們把這個專案的目標定得比較宏大,希望能夠成為中國荒漠化地區乃至世界荒漠化地區荒漠化自然教育的一個成功的典範和示範。基於這個宏大的目標,在荒漠化自然教育基本沒有可以參考案例的情況下,我們先後開發了通史類課程、體驗類課程、探索類、遊學類和校本課程,已經逐步形成了SEE的荒漠化防治的課程體系。我們從2018年開始做自然教育,截至2022年,線上下開展了近100場活動,有近1萬人的參與。

為了讓公眾和捐贈人可以更深刻地認知到荒漠化現狀,能夠有些多元化的參與,我們先後在騰格裡沙漠和烏蘭布和沙漠建立了兩個防沙治沙宣傳教育的示範基地。

如今的阿拉善,放眼望去,不再是過去的滿目黃沙。現在從阿拉善左旗向4個方向出發會有一種穿越在草原上的感覺,雖然僅僅只能被稱為荒漠草原,但這一點綠色足以讓我們有堅持下去的動力。相信未來SEE基金會一定能夠成為網際網路時代社會化參與荒漠化防治的成功典範和眾籌平臺,我們也會繼續服務荒漠化地區的荒漠化治理。(中新經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