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由愛至愈:愛是一門平衡的藝術

2022-12-29由 99子宮網 發表于 林業

淳樸的愛是什麼意思

作者:邢若曦

由愛至愈:愛是一門平衡的藝術

“那是孩子愛吃的。”

去年秋天,我見到了前來治療的葉子,她患的是多發性子宮肌瘤。她生活在美麗的江南古城南京,從事科研管理工作,結婚15年,女兒13歲。葉子對自己的事業發展曾有過很高的期望,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後披星戴月地讀完了在職研究生,拿到了碩士和博士學位。但隨著孩子出生後生活責任的加重,她感到力不從心,最後放棄了研究,退居管理,把生活的重心全部放到了孩子身上。

從她的話語裡聽得出一份不甘心,但更多的是身心的疲憊。沒有時間健身,也沒有時間打點自己的心緒,原有的愛好也為生活瑣事所迫一點點地放棄了,她說:“生活好累,這樣活著好累。”

向她詢問一日三餐,她用江南女子溫婉的語調回答後,結尾都會自然地加一句:“那是孩子愛吃的。”我問她:“你知道先生喜歡吃什麼嗎?”她想了會兒,有點不好意思地說:“以前是知道的……”

我又問:“你知道自己喜歡吃什麼嗎?”短暫的沉默之後她說:“不知道了。”她的眼睛紅了,有淚從眼底浮起。我握住她冰冷的手,遞給她一張紙巾。

由愛至愈的三大踐行處方

葉子不是一個子宮肌瘤患者的特例,而是職業女性生活的真實寫照。怎樣平衡來自生活和職場的壓力,怎樣在勝任女性的多重角色——母親、妻子、女兒、媳婦的同時關愛和滿足自我身心的需求,是世界職業女性面臨的一個共同挑戰。

在和子宮肌瘤患者的交流中,我發現了她們的一個共性:為工作、感情、家庭忘我甚至無我地付出。隨著她們承擔的生活和職場的責任越來越重,她們一點一點地放棄了初心,放棄了留一些時間去關愛自己,不知不覺中離自我漸漸遠了,把自己弄丟了,健康也出現預警。

在醫院“從治病到治病人”理念指導下,我們會給每位患者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的同時,開出調整身心行為失衡的三大踐行處方:運動處方、飲食處方和心靈處方。這麼做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讓她們學會每一天規劃出一些時間來關愛自己:比如關注自己的心情和情緒,鍛鍊,學習健康的飲食配搭,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不再有負疚感地享受一點自愛。我們把這套踐行叫做“由愛至愈的踐行”。

找到愛己與愛人的平衡點

人生成長的最重要奠基石是自尊與自愛。要先學會怎樣愛自己、找到愛己和愛他人的平衡,才能具備愛的能力。

曾讀到有人用呼氣和吸氣的平衡來比喻愛自己與愛他人的不同:“如果把過多的愛給了自己,只留下很少的愛施與他人,就像吸氣多於呼氣,會累得氣喘吁吁。反過來,如果把過多的愛給了別人,只留下微量的愛給自己,就像呼氣多於吸氣,會變得奄奄一息 。”

人的求生存天性裡,本就有一分淳樸的自私去追求名利和物質享受。在物質和名利的追逐中,我們其實是在以一種自私不愛的方式愛自己。而要超越這份人性中的自私去愛自己,不只是簡單地為自己著想,或是為自己做些事,而是一種不斷的自我修行,是一門人生的藝術。

愛己或愛人,重要的是找到對每個人適宜的平衡點。 氣喘吁吁地愛自己,或奄奄一息地愛他人,缺乏的都是一種平衡。找到這個平衡的關鍵在於獲得愛的能力——學會平衡地愛自己。 著名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弗羅姆在《愛的藝術》一書中寫到:“愛並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而是一個能力的問題,是一門透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學到手的一門藝術。”

學會愛自己,是女人最重要的功課

愛自己,首先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因為生命是人世間最美的神奇。 人,如同自然中的萬物,倘佯在四季的河流裡,只要生命存在著,在延續,未來就有希望。走過生命中的冬天,枝葉還會在下一個春天裡如約地變得茂盛蔥翠。

愛自己,就是學會知足,感恩。感恩是一種生存的態度。在平凡的每一天裡,學會感激所收穫的關愛,感激一切美好的事物。懷著一顆感恩之心,我們會在歲月的洗滌中變得謙卑,平實,快樂,滿足。

愛自己,要學會接受自己、學會做自己的朋友、學會自我陪伴、給自己心靈充分的自由。接收上天給你的容貌,智慧,優點和缺陷,不自憐、也不自戀。學會做自己的朋友,聆聽聽自己,去真實地面對和把持內心深處各種慾念。

愛自己,要學會不貪婪,不嫉妒。人生一世,歷經無數,最終的結局都是歸於塵土。諳熟此規律不是看破紅塵,相反,它讓我們懂得放下功名之心,做自己愛做而快樂的事,讓心靈在追逐中充實,在淡泊中靜息。

學會愛自己,才有能力信任而無恐懼地去愛他人,去愛這個世界,去尊重在這個世界以各種面目顯現的或強健或微弱的生命,也才有勇氣去承受世事的無常。

人生之路或長或短,沒有任何一個人,無論再愛你,能陪伴你走完從生到死的每一步。這一路伴在你左右的只有你自己,如果那個陪伴你的自己是愛你的,你也就在一生的遊歷間與愛同行了。一個懂得珍愛自己的人,才能獨立、無私、堅強、自信地去無悔地經歷冥冥上天賜賦予他的獨特的人生。

作者簡介

邢若曦,美籍華人學者、重慶百人計劃特聘專家、巴渝學者、重慶醫科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醫科大學生命科學院“腫瘤幹細胞基礎及轉化研究室”主任、重慶海扶醫院身心療愈首席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