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相逢飄雪時,圍爐烤地瓜

2022-12-29由 榮威凡塵 發表于 林業

甘薯屬於什麼科屬

相逢飄雪時,圍爐烤地瓜

在我以往的意識裡,地瓜一直是“貧困”“低下”的代名詞。吾鄉俗語:“地瓜粑粑話”言其語言粗俗樸實。“吃地瓜使接碟——窮擺架子”“霜打地瓜秧——抬不起頭來”“瞎子吃地瓜——專揀軟的捏”寓意欺軟怕硬。只要與地瓜沾邊的,不是“土老帽”就是“老鄉熊”。現在,我的看法不一樣了。

下雪了。疏雪清淺,如輕紗敷面,給冬日榮成平添了一份眠娗羞澀之美。傍晚,我路過小區旁邊的果蔬店,看見門口有烤地瓜賣,幾個小孩子圍在一起,手捧地瓜,一邊吃,一邊嘰嘰喳喳地說笑著。我看著他們,憶起小時候冬日閒坐圍爐烤地瓜的情景,心底便湧起一股暖意。

相逢飄雪時,圍爐烤地瓜

地瓜,又名紅薯、番薯、甘薯、紅苕,我們膠東人名之曰“地瓜”,這個稱謂是有來歷的。地瓜原產美洲,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傳入歐洲,再傳到東南亞。明萬曆年間,在呂宋國(菲律賓)經商的福建籍商人陳振龍,不顧當地禁令,冒著被殺頭的危險,將地瓜秧夾在船上的繩子裡,從呂宋國偷運到福建,在他的家鄉長樂縣試種。當時福建人就叫它“地瓜”,至今閩南話仍呼作“地瓜”。

相逢飄雪時,圍爐烤地瓜

吾鄉膠東,也盛產地瓜。當秋葉凝黃時,登高眺望,遠野近疇,一方方碧綠的地瓜田,如祖母綠一般深沉,讓金秋大地有了對比色。過了霜降,鄉人們就動手割瓜蔓,刨地瓜了。此時,藍天白雲之下,田野村莊之間,拖拉機“嘣嘣嘣”地穿梭著,滿載著白皮的、黃皮的、紅皮的大地瓜。

相逢飄雪時,圍爐烤地瓜

吾鄉人在捧食地瓜時常說:“今年的地瓜細甜細甜的。”但很少有人知道膠東地瓜與福建商人陳氏家族還有一段情緣哩。據山東地方誌記載,乾隆年間,膠東地區連年乾旱,還鬧蝗蝻,饑饉四野。1750年(乾隆十五年),福建商人陳振龍的五世孫陳世元決定北上,濟民救災。他來到山東膠州,試栽地瓜,取得成功,很快普及開來。從此,山東成為地瓜種植大省,“地瓜”之名,也世代相傳。隨後,陳氏家族又向河南、通州等地進發。自明萬曆至清乾隆期間,陳氏一族先後七代人,前赴後繼,推廣地瓜,可謂心懷蒼生,功莫大焉。在陳世元病故四年後的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中國人口突破3億。

相逢飄雪時,圍爐烤地瓜

飯後看閒書,讀畢樹棠先生《晝夢集》,有一段齊東野語的故事,讓人啞然失笑。說的是,五四運動時,文登縣立中學的學生鬧學潮,遊行隊伍振臂高呼:“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帝國主義!”口號之聲傳到郊外,村人駭得面面相覷,哭喪著臉道:“完了!完了!打倒地瓜主義,我們還有活路麼?”

過去,地瓜確實是農民的命根子。上世紀六十年代,發生了一場全國性的糧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機,史稱“三年自然災害”,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說是“吃驢草”。從1959年到1961年,老人們每當提起這段往事,都不堪回首,心有餘悸。

相逢飄雪時,圍爐烤地瓜

在我的家鄉,有一代人被冠名“地瓜孩子”。我的哥哥出生於1964年,他就屬於 “地瓜孩子”中的一員。母親回憶說,1961年秋天,地瓜獲得大豐收,人們終於能填飽肚子,逐漸恢復了體力,之後幾年間,每個村子到處可見腆起大肚子的女人。《榮成市志》有當時人口狀況的記錄:1959年自然增長7。5‰;1960年自然增長9。1‰;1961年自然增長 -11。43‰;1962年自然增長25。9‰;1963年自然增長38。3‰;1964年自然增長21。4‰。真是觸目驚心!這組資料背後,包含著多少人間冷暖,悲歡離合啊!

相逢飄雪時,圍爐烤地瓜

地瓜窖

我出生於1970年,那一年人口增長率是19。59‰,雖然生活有所改善,但地瓜依然是農民的“主糧”。冬日裡,下大雪,圍著火爐或趴在灶膛口烤地瓜,是我們這代人關於童年的集體記憶。那時雖然窮,但現在每每憶起,依然感到很快樂、很溫暖。母親還跟我提起七十年代的一件舊事,我聽了,很心酸。按我們老家榮成南部的習俗,大年三十早上吃包子,大多用豬肉白菜和餡,涼水面,月牙形,剛出鍋,熱騰騰的,咬一口,直流湯。那天早晨,剛吃完包子,母親下炕刷鍋,這時,鄰居祥嬸來了,一見到我母親,祥嬸就嚎啕大哭,把我母親嚇壞了,驚慌失措,一邊拍著祥嬸,一邊拉她到炕沿上坐,安撫了很久,她才開口說話。祥嬸說:“這些年,我吃地瓜面吃得夠夠的,平日裡都是我吃黑麵,白麵盡著他爹和孩子吃,這不尋思過年麼,我就包了一鍋白麵的,剛才一掀鍋,兩個兒子見滿鍋都是白麵,沒有黑麵的,就問我:‘媽,你吃什麼?’”母親講這段徂年舊事時,也替祥嬸感到委屈,不能自已,直掉淚,嘆道:“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去年八月十五,我回老家探望表姐,在街上遇見祥嬸,她扶一個小輪椅,一步一挪著。我握著她的手,反覆提我父母親的名字,她已不認識我了,我心裡很難受。

在我以往的意識裡,地瓜一直是“貧困”“低下”的代名詞。吾鄉俗語:“地瓜粑粑話”言其語言粗俗樸實。“吃地瓜使接碟——窮擺架子”“霜打地瓜秧——抬不起頭來”“瞎子吃地瓜——專揀軟的捏”寓意欺軟怕硬。只要與地瓜沾邊的,不是“土老帽”就是“老鄉熊”。現在,我的看法不一樣了。

相逢飄雪時,圍爐烤地瓜

我的家鄉榮成,在膠東半島的尖上,古人認為是日神所居之地,始皇帝來此禮日,稱此地為“天之盡頭”。這裡山海形勝,物產豐饒,北緯37°線橫貫整個半島,來自太平洋西海岸的季風吹拂著,暖溼氣候使植物生長茂盛,丘陵地帶富硒砂壤土,很適宜地瓜、花生、蘋果、無花果等作物生長。

出產的地瓜,個頭大,甜度高,特別是“煙薯25號”“蜂蜜罐”等品種,很有名。我到外地出差,不管走到哪個城市,只要見到烤地瓜的攤子,就有烤煙薯賣。一扒皮,熱乎乎,油津津,色如蜜蠟,甜如蜜糖,香如滇紅,很好賣。“煙薯25號”是十幾年前煙臺市農科院選育的優良品種,被評為“食味第一名”,尤其適宜烘烤。這家農科院在膠東鼎鼎大名,在全國影響也很大。

閒暇時,我常到偉德山轉,春夏時節,看花木成蔭,秋冬之際,尤難為懷。在埠柳鎮虎臺村村口,我看見有人在路邊擺攤賣地瓜,煙薯一斤賣2元,按正常產量畝產5000斤算,一畝地瓜的收入很可觀了。這幾年,當地還建起現代農業示範基地,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地瓜種植向成片的百畝、千畝規模化方向發展,烤地瓜、地瓜乾等民間小吃也開始車間式生產。

相逢飄雪時,圍爐烤地瓜

現在,本土的地瓜搭上電商平臺,從“土疙瘩”搖身一變,成為鄉親們增收致富的“網紅金瓜”。在一家叫作“紫藤苑”的現代農業中心,我看到工人們正忙著把加工好的烤地瓜、地瓜乾和無花果乾裝箱、打包、發貨,人來車往。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相逢飄雪時,圍爐烤地瓜

我的案頭,有個老物件,一隻青花釉裡紅魚盤。裡面盛滿我從山間、農村帶回來的一些寶貝,有杜梨子、山裡紅、橡子、板栗、眉豆、佛手瓜、地瓜等,這些東西記錄了我曾遊走過的故鄉原風景,也是我的心愛之物,它們都很乾淨。每當伏案勞累或心煩意燥之時,隨手揀起個把玩,內心便覺得很安頓。它們也在提醒我:記著來處,不能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