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手拿“一本博物館”,走進一座博物館,領略先人們的三餐四季

2022-12-03由 悅讀智慧人生 發表于 林業

2018帶情緣玉象號加價多少

說起博物館,總覺得即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知道博物館裡面存放著許多歷史文物;陌生的是不瞭解其文物背後的故事。

以至就算到過博物館,也只是見過而已,並不瞭解,甚至過後談起來都沒什麼印象。所以,當我們參觀博物館時最 好有一位“導遊”詳細講解。

可是博物館那麼大,時間又有限,所以就算跟團,有導遊帶領的情況下,可能也只是走馬觀花,聽一堆過耳就忘的陌生知識。

有困難就有解決辦法,這不,博物院貼心地為大家想出瞭解決辦法——那就是出版了“一本博物館”系列圖書。讓我們可以在參觀博物館前事先預習,到參觀時就能更瞭解文物;參觀博物館後還可以溫習,回味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內容和文化脈絡。這樣也就可以基本瞭解一座博物館了。

今天帶給大家的是“一本博物館”系列圖書之一——《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也是中國最 早建立的博物館之一、

中國第一座由國家投資興建的大型綜合類博物館

。它的前身是由蔡元培先生倡建的“ 國立中央博物院”,始建於1933年,誕生於百廢俱興的民國時期。

南京博物院為“一院六館”格局,即歷史館、特展館、數字館、藝術館、非遺館、民國館。截至2018年,南京博物院擁有各類藏品43萬餘件。青銅、玉石、陶瓷、金銀器皿、竹木牙角、漆器、絲織刺繡、書畫、印璽、碑刻造像等所有文物品類一應俱有,每一品種又自成歷史系列,是數千年中華文明歷史發展最為直接的見證

生活在高科技智慧化時代的我們,身邊到處都是智慧化產品,煮飯、炒菜、照明無不顯示著高科技的先進。那麼生活在古時候,沒有這些科技產品的先人們都是如何生活呢?

想了解的話,就讓我們跟著“導遊”(《南京博物院》)一起領略先人們的三餐四季吧!

手拿“一本博物館”,走進一座博物館,領略先人們的三餐四季

01民以食為天——煮燉煎炒烤燙樣樣好

都說民以食為天,所以說人類要生存,首先關心的就是吃的問題。

現在我們做飯的炊具都比較智慧化,先進且多樣化。那麼在新石器時代,人類是用什麼做飯的呢?我們鍋的老祖宗又是誰呢?

記得兒時,農村老家都是自己用泥磚砌的土灶,上面放一口大鐵鍋,下面可以放柴火。而如今,大部分人都在用煤氣灶、整合灶,不需要柴火,用煤氣或天然氣就可以輕鬆做一頓飯了。

說到整合灶,大家也都不陌生。讓人沒想到的是,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已經實現

釜灶

合體了。釜灶兼具炊器與燒灶的功能,上面為釜,是鍋的老祖宗,可以煮、燉、煎、炒;下面為灶,可生火加熱。釜灶組合使用,即保證用火安全,又可節能,因此得到廣泛認可,是一項經得住時間考驗的古老發明。

看到這樣的釜灶,是不是覺得跟我們農村用的土灶非常相似呢?

手拿“一本博物館”,走進一座博物館,領略先人們的三餐四季

在吃上面下功夫,人類始終樂此不疲。到戰國早期,先人們又發明了

“硬陶獸足炙”

,用來燒烤食物。

後來到了漢代,又發明了

“銅分格鼎”

,就像如今我們用的那種鴛鴦火鍋,只不過它的這種格子多三格。這件分格鼎出土時,旁邊還配有兩套“染器”——用來盛調料的器具。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先人們也是非常智慧並且很會生活呢?你看煮、燉、煎、炒、燒烤、火鍋樣樣不少。

手拿“一本博物館”,走進一座博物館,領略先人們的三餐四季

手拿“一本博物館”,走進一座博物館,領略先人們的三餐四季

說到這裡,你是不是也想整一桌美味佳餚呢?那麼佳餚有了,美酒是不是也得配上呢?

看著這一瓶瓶的美酒,你是否也想了解一下先人們所用的酒具呢?

02美酒配佳餚——半醉半醒酒香來

青銅錯金銀犧尊

江蘇漣水三里墩漢墓出土了一件在戰國時期非常實用的溫酒器——青銅錯金銀犧尊。這件犧尊別具一格,牛背正中孔穴中的鍋形器可以容酒,牛腹中空,盛水後加溫便可溫酒。它採用錯金銀絲或金銀片鑲嵌於凹槽中反覆磨錯。雖然戰國時期青銅器的鑄造走向了衰落,但錯金銀的鑲嵌工藝水平卻在當時達到了頂峰。

手拿“一本博物館”,走進一座博物館,領略先人們的三餐四季

手拿“一本博物館”,走進一座博物館,領略先人們的三餐四季

錯金銀嵌寶石青銅鳥柄汲酒器

2017年國家博物館的“秦漢文明”特展上,有一件“錯金銀嵌寶石鳥柄鎏金銅汲酒器”,造型格外別緻。它的主人——西漢第一代江都王劉非,乃是漢景帝之子,漢武帝之兄。

說到取酒,漢代最常用的是漆勺,一般有長柄方便持拿。而這件汲酒器不僅造型奇特,用法也很高階。它身高36。2釐米,頂端飾一鳥,鳥首回顧,雙翅合攏,尾部下翹。鳥身上以金銀間錯羽紋。中部為細長條圓柱形,底部中心與頂端中心各有一穿孔,上下貫通。

既然是汲酒器,它是如何取酒的呢?它利用大氣壓強的原理,透過一鬆一按器身上下的兩個小孔,靈活調節取酒量。這個取酒的原理正是它的高階之處,取酒時,將汲酒器浸入酒缸,酒從罐底小孔內吸入,空氣則從頂端小孔排出;然後,再按住頂端小孔,酒就被大氣壓封在了容器裡。當提起汲酒器,酒也不會漏;當鬆開小孔時,酒便流出。

那麼先人們有酒又有肉,心情歡快時,在沒有電的時代,黑夜裡他們又是如何解決照明問題的呢?

03黑夜中的光明——瑞獸點燈夜不眠

鎏金銅鹿燈

在古代鹿是瑞獸之一,是祥和、財富和地位的象徵。西漢時期,先人們鍛造了鎏金銅鹿燈,整件鹿燈鍛造精良、設計科學、結構合理、功能突出,彰顯出漢代文化的豐富內涵,可稱為中國古代燈具設計的典範。

在江蘇盱眙大雲山江都王陵1號墓出土的鎏金銅鹿燈,一組兩件,大小形制相同,由燈盤、支架、鹿座三部分組成,通體鎏金。鹿昂首,口中銜支架,上承盤。燈盤為環狀凹槽,內建三隻圓錐狀燭釺。支架為靈芝造型,呈橫S狀,上有柿蒂紋花瓣和花苞。鹿座呈向後蹲踞狀,鹿尾貼地。鹿角單獨鑄造,可自由拆卸。

手拿“一本博物館”,走進一座博物館,領略先人們的三餐四季

錯銀銅牛燈

在江蘇邗江甘泉2號墓出土了一盞西漢時期的錯銀銅牛燈,它由燈座、燈盞、煙管三部分組裝而成,三部分均可拆卸,使用和擦洗很方便。燈座是一頭四肢粗矮敦實、身材雄渾壯碩的黃牛,它俯首站立、雙角聳立、雙眼圓睜,含著下頜,張開著嘴巴似發出一聲吼叫;它的頭部中間頂著一根彎彎長長的煙道與燈罩相連。牛的腹內中空,揹負圓形燈盤,燈盤一側設定扁平把手,便於轉動燈盤,盤上飾兩片可以靈活轉動開啟的燈罩,其中一片刻鏤空菱形斜方格形紋,起到散熱、擋風和調光的作用。燈罩上緊扣穹頂形罩蓋,蓋頂之上均勻彎曲的煙管與牛頭頂上方凸出的短管緊密套接。

這盞銅牛燈的身上紋飾華美,並刻畫了龍、鳳、虎、鹿等漢代喜用的神禽異獸等吉祥圖案。

當這盞銅燈點燃時,透過導煙管與注水的腹腔有機結合,使煙塵在清水中被溶解,將燈火點燃的煙塵汙染降到最低,體現了極為超前的環保設計理念。無論室內點燃多長時間的燈火,也不會出現滿屋煙霧繚繞的場面。

手拿“一本博物館”,走進一座博物館,領略先人們的三餐四季

結語:

走進博物館,眼及之處,盡收中華五千年曆史文明。那些歷史文物雖是不能與你共呼吸,但從它不朽的靈魂處,卻可以讓你感受到先人們的三餐四季。

所以說,我們需要“一本博物館”,並接受它的洗禮,瞭解其文物背後深厚的文化底蘊,然後以此為榮,向世人介紹,並讓大家愛上這連綿不斷的中華五千年。

手拿“一本博物館”,走進一座博物館,領略先人們的三餐四季

2本套裝 陝西曆史博物館+南京博物院 輕科普導覽手冊文物考古 故都明珠風采 周秦漢唐盛世王朝的文明成

¥

119

京東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