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決定人生的並非好運或厄運,而是我們心靈的狀態

2022-11-29由 Maggie藝術說 發表于 林業

盆滿缽滿怎麼寫

決定人生的並非好運或厄運,而是我們心靈的狀態

稻盛和夫曾在他的自傳中說:“人生就是如此的波瀾萬丈,永遠不知道將來會發生什麼。既會有令人羨慕的幸運降臨,也會遭遇始料未及的失敗和考驗。然而,決定人生的並非好運或厄運,而是我們心靈的狀態。越是艱難困苦,越不能喪失美好的希望;而在成功時,不可忘記感謝之心、謙虛之心;保持積極向上的姿態,從自己當下能做的事開始,聚精會神,全力以赴。人只要有這種心態,任何時候都可以重振旗鼓。”

決定人生的並非好運或厄運,而是我們心靈的狀態

被譽為“經營之聖”“人生之師”的稻盛和夫,1932年1月21日出生於日本鹿兒島縣鹿兒島市,有6個兄弟姐妹,生活清貧。大學畢業後,稻盛和夫成了一名普通的技術員,從事精密陶瓷的研發工作,他當時的想法很簡單:“

一味抱怨社會也無濟於事,應該相信自己有一個光明的未來,滿懷希望地努力生活

。”

“看似絕境其實是翻盤重生的唯一機會”

從小,稻盛和夫幹過賣鹽,賣肥皂,替別人加工紙袋這種活,慢慢養家餬口;他的成長曆程也異常坎坷,病魔,考試落第;立志從醫,卻無奈改行;最後投身於工業陶瓷。

他的人生大劇就從他入職的第一家奄奄一息的公司開始,拉開帷幕。

公司運營不起來,發工資都是一件難事,大部分人都選擇罷工不幹的時候,他毅然決定,不隨大流,先夯實自己的技術,即使,被同事唾棄排擠,還是依舊堅持自己的選擇。

逆境能激發一個人的無限潛能。

有多少曲折,就有多少才華。

看似絕境,其實是翻盤重生的唯一機會

於是,他心無旁騖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結果,稻盛和夫的研究成果獲得了商業化成功,並在他人的幫助下,27歲(1959年)時創辦京都陶瓷株式會社(現日本京瓷株式會社),又於52歲(1984年)時創辦第二電信株式會社(現名KDDI),並且這兩家企業都進入了世界500強。稻盛和夫也成為唯一創辦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的企業家。

此外,還成立電話公司KDD。並且在後面的日子裡,還無薪酬擔任日本航空的會長。在短短 3 年裡完成了日航的經營重建,並因此廣為人知。

決定人生的並非好運或厄運,而是我們心靈的狀態

“創造力=能力+熱情+思維法式”一個公式,一生的方向盤

稻盛和夫的兩大特徵:

極其敏銳的頭腦、樂觀的心態和對自己事業狂熱的喜愛

事實證明他不是一個天賦型選手,但他通過後天不斷地對環境、現狀的思考和分析,在一個即無知識理論支撐,又沒有合適裝置的情況下,創造出世界領先的發明。

他沒有過多停留在思考和頓悟上,而是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公式:創造力=能力+熱情+思維法式。只要你全力以赴,到達一定的程度,就會得到“神的啟示”。

也許是命運多舛的環境,造就了他在亂象之中,也能保持敏銳且清醒的頭腦。從他的經歷也不難看出,激情彌補了他在技術上大部分的不足。

他的成功不僅是在事業上,更有力地證明了,背景、學歷、良好的條件並不是成功路上的必須品,高度熱愛、正確思維、積極實踐才是勇者必勝的絕學。

在商業的巨大成功,也讓稻盛和夫這些年在國內備受推崇。作為傳授經營理念的道場,稻盛和夫創辦了“盛和塾”,至今近40年,從日本擴充套件到中國、巴西、美國等國家,塾生人數超過13000人。

透過盛和塾,稻盛和夫不斷向年輕的經營者們講述、傳授他的經驗和思想,傳授經營哲學和具體經營方法,這裡麵包括著名的阿米巴經營、經營十二條、六項精進等。

“人生的意義在於磨鍊靈魂”

我們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目的在哪裡?對於這個人生最基本的問題,我認為必須從正面回答。我的答案是:

提升心性,磨鍊靈魂

人生在世,為欲所迷,為欲所困,可以說是我們人這種動物的本性。如果放任這種本性,我們就會無止境地追求財富、地位和名譽,就會沉湎於享樂。

當然,生活需要豐衣足食,自由活動需要相應的資金,希望立身出世也是進步的動力,這些都不應一概否定。

然而,上述一切只能限於現世,再多也不能帶往來世,今世的事情必須在今世清算完結。

如果說人生有不滅之物,那就是“靈魂”。當死亡來臨的時候,你在今世所創造的地位、名譽、財產就得統統放棄,只能帶著你的“靈魂”開始新的征程。

因此,如果有人問我:“你為何來到這世上?”我會毫不含糊地回答:“

是為了在死的時候,靈魂比生的時候更純潔一點,或者說帶著更美好、更崇高的靈魂去迎接死亡。

我們降臨俗世,經受各種風浪的衝擊,嚐盡人間的苦樂,或幸福或悲傷,一直到呼吸停止之前,我們都不懈地、頑強地努力奮鬥。這個人生的過程本身,就像磨鍊靈魂的砂紙,人們在磨鍊中提升心性,涵養精神,帶著比降生時更高層次的靈魂離開人世。我認為這就是人生的目的,除此之外,人生再無別的目的。

今天比昨天做得好,明天又比今天做得好,每一天都付出真摯的努力、不懈的工作、紮實的行動、誠懇的修道,在這樣的過程中就體現了我們人生的目的和價值。

決定人生的並非好運或厄運,而是我們心靈的狀態

“把事情看得越單純就越接近真實”

我們往往有一種傾向,就是將事物考慮得過於複雜。但是,事物的本質其實極為單純。乍看很複雜的事物,不過是若干簡單事物的組合。人類的遺傳基因,由多達三十億個鹼基對排列構成,但是表達基因的密碼種類僅有四個。

真理之布由一根紗線織成。因此,

把事情看得越單純,就越接近真實,也就是越接近真理

。抓住複雜現象背後單純的本質,這樣一種思考方式極為重要。

這可稱為一條人生法則,這個法則同樣適用於經營。人生與經營,根本的原理原則相同,而且單純至極。常有人問我經營的竅門或秘訣,當我說出慣常的見解,他們不禁露出詫異的神情。那麼簡單的道理,他們也知道,但是用這麼樸實的思想就可以經營好企業,他們覺得難以置信。

我27歲建立京瓷時,作為陶瓷工程師,我多少有了些經歷,但對於企業經營,卻缺乏知識和經驗。然而,企業裡各種問題、需作決定的各種事項接踵而來,我是負責人,每個問題、每個事項,如何應對,如何解決,最終決定必須由我來做。營銷的事情,財務的事情,即使自己不懂的事情,都必須迅速做出決斷。

即使是些小的問題,哪怕有一個判斷失誤,對於一個剛剛成立的小公司來說,也關係到它能否存續。然而,技術員出身的我卻沒有做這類判斷所必備的知識。因為缺乏經驗,“過去曾那樣做過,現在這樣做就行”,連這樣依據經驗進行的判斷,我也做不到。

那麼,到底怎麼做才好呢?我很苦惱。左思右想,我想到了“原理原則”,所謂“原理原則”,用極其單純的一句話表達,就是“

作為人,何謂正確

?”就用它作為判斷基準,依照這一基準,將正確的事情以正確的方式貫徹始終。

要正直,不撒謊,不貪婪,不給人添亂,待人要親切……這些在孩童時代,父母和老師就教導的、作為人應當遵守的基本原則,就是我們在人生歷程中自然就會懂的、“理所當然”的規範。遵循這一原則規範去經營企業就行了。

作為人,是正確還是錯誤,是好還是壞,是可做還是不可做,這些制約人們行為的道德和倫理,應該原封不動照搬過來,當作經營企業的指標和判斷事物的基準。

經營也是人做的、以他人為物件的一種活動,因此在經營活動中,什麼是該做的事,什麼是不該做的事,這種判斷也不能偏離作為人最基本、最起碼的道德規範。

人生也好,經營也好,應該遵照同樣的原理原則。只要遵守這些原理原則,就不會犯大錯誤——我的想法就這麼單純。

正因為如此,才不會困惑,才能堂堂正正展開經營活動,這也與其後的成功相連。

決定人生的並非好運或厄運,而是我們心靈的狀態

“六項精進”磨鍊心志的指標

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

努力鑽研,比誰都刻苦。而且鍥而不捨,持續不斷,精益求精。有閒工夫發牢騷,不如前進一步,哪怕只是一寸,努力向上提升。

謙虛戒驕

“謙受益”是中國的古話,意思是謙虛之心喚來幸福,還能淨化靈魂。

天天反省

每天檢點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是不是自私自利,有沒有卑怯的舉止,自我反省,有錯即改。

活著就要感謝

活著就已經是幸福,培育感恩之心,滴水之恩也不忘相報。

積善行、思利他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行善利他,言行之間留意關愛別人。行善積德有好報。

不要有感性的煩惱

不要老是忿忿不平,不要讓憂愁支配自己的情緒,不要煩惱焦躁。為此,要全力以赴、全神貫注投入工作,以免事後懊悔。

所謂提升心志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這不難,這並不是指要達到參悟的境界。我想,

帶著比呱呱落地時稍稍美好的心靈告別人世,這就夠了

死亡時的靈魂比出生時略有進步,就是心靈稍經磨鍊的狀態。抑制自我放縱的情感,讓心靈寧靜,讓關愛之心萌芽,讓利他之心滋長,哪怕是一點點。讓我們與生俱來的靈魂向美好的方向變化,這就是我們人生的目的

誠然,相對於浩瀚宇宙的歷史長河,我們的人生不過是一閃而過。但正因為如此,在我們稍縱即逝的人生中,我們的靈魂在終結時的價值必須高於降生時的價值,這才是我們生存的意義和目的。這是我的人生觀。進一步說,朝這個方向努力的過程本身就體現了人的高貴,就揭示了人生的本質。

飽嘗苦痛、傷悲、煩惱,一邊掙扎,一邊又感受生命的喜悅和樂趣,體味人生的幸福。人生的戲劇一幕一幕展開,在一去不復返的現世中我們拼命地努力。

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的人生體驗,像砂紙一樣砥礪我們的心志。人生謝幕時的靈魂只要能比開幕之初高尚一點點,我們就算活出了價值,就算不虛此生。

我經常將這“六項精進”掛在嘴上,提醒自己實行。雖然字面上平凡之極,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必須一點一滴去實踐,融入每天的生活之中。不是把這些道理當成擺設,關鍵是在日常生活中貫徹落實。

“利他本來就是經商的原點

也是做人的原點”

根據馬克斯·韋伯的觀點,新教徒貫徹基督教的“愛周圍的人”,遵循嚴格的倫理規範,尊重勞動,把透過產業活動獲得的利潤用於社會發展。因此,他們以任何人看來都是光明正大的方法追求利潤,而且,獲取利潤的最終目的,歸根到底是貢獻於社會。

換句話說,為世人為社會的利他精神—不是謀取私利,而是追求公益之心—成為初期資本主義的倫理規範。

對內,他們以嚴格的倫理約束自己,對外,他們貫徹利他的精神,把這兩者看作自己理所當然的義務。這樣做的結果,就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

求利有道”

,我想還要講“散財有道”。賺錢不易,用錢更難。以利他精神賺來的錢,也要用利他精神花出去。這樣才能“正確散財”,為社會貢獻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決定人生的並非好運或厄運,而是我們心靈的狀態

“此心不動,隨心而動

良知沒處,萬法難度”

稻盛和夫非常崇尚中國文化,一度遁入佛門的他,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汲取精華,形成自己獨到的一門經營哲學。

作為商業前輩的稻盛和夫也是一個追星的人,也有自己的偶像,他的偶像就是我國著名的“心學大師”王陽明,王陽明一生致力於追尋聖賢之道,之後的“龍場頓悟”也讓王陽明在心學上有了很大的進步,思想上更是進步了一大步。王陽明個人生平也是跌宕起伏,但他與稻盛和夫一樣,一生都致力於潛心思考和研究學習中,最後,悟道完善了他的心學“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理論,成為中國古代心學創辦人。

這一點上,稻盛和夫也深受啟發。

稻盛和夫曾在書中提到:“每當自己遭遇困境、工作不順時,常會想起陽明先生的這2句話,讓我頓時醒悟,一生都受用無窮。”

一句是:此心不動,隨心而動

一句是:良知沒處,萬法難度

稻盛和夫認為辦企業,和做人一般要遵循一些理論原則,“滿招損,謙受益”、“敬天愛人”,並且他並不主張企業一味的“圈錢”,最終目的應該是服務社會;利己是必要,利人也不能忘。

王陽明和稻盛和夫都相信:性本善基礎的哲學理念是在幫人恢復善,讓善能夠發揮出最大的作用。稻盛和夫也將這個最主要的理念在自己的經營管理上貫徹始終。

他們在行為上的共同點: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他們總是無中生有。王陽明的兵法及稻盛和夫的活法,一個不講兵法,一個不講工具,卻能夠發揮如此之功效,這全在乎以不變應萬變之“無中生有”。

王陽明的心學影響了一代代的經營管理者的思考模式,而稻盛和夫的一生,也在激勵著年輕人,在這大逆境中,我們更應該去堅持我們所熱愛的事業 。稻盛和夫的一生,也激勵著年輕人,在這大逆境中,我們更應該去堅持我們所熱愛的事業 ;也提醒著那些已經站在山頂的勇士,不忘“謙受益”。

決定人生的並非好運或厄運,而是我們心靈的狀態

(內容來自:稻盛和夫)

致敬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