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火器廣泛使用,為什麼也沒能挽救危亡的明王朝?

2022-11-29由 秦浩哥侃東侃西 發表于 林業

明朝時期火槍是什麼樣的

明朝火器的致命缺陷

1.質量問題

明朝是使用火器時間最長的一個朝代,它的歷史十分悠久,科技水平發展也很不錯。早在

明太祖朱元璋時期,他就曾經稱歎火槍的威力,認為只要有這樣的槍,取得天下易如反掌。於是他下令成立了專門的火槍部門和火槍軍隊,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後,更加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支火槍部隊,並且提出了“神機銃居前,馬隊居後”作戰思想,在與後來的蒙古作戰中取得了非常大的勝利。

後來的戚繼光抗倭過程中也同樣充分的利用了火器,並且還加以了改造,風頭很是旺盛。

火器廣泛使用,為什麼也沒能挽救危亡的明王朝?

按道理講,明朝使用火器的時間這麼長,而且又大規模地運用到部隊裡面。他們的火器質量應該不會有問題。可是事實剛好相反,明朝的火器質量問題非常的嚴重,並且還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

當時的火器並不像現在一樣進行機械化生產,而是靠專門的工匠手工製作,所以導致火器的質量跟工匠有很大的關係,甚至是工匠的心情都有可能影響到火器的製作。

如此製造出來的火氣,他們的管壁情況都有很大的區別,裝填火藥之後甚至會有炸膛的現象出現,特別是到了明朝末期,由於國力衰弱沒有足夠的經費來對火器進行保養,從而這種炸膛的現象更為嚴重,很難在戰爭中運用。

2.威力太小

根據《明實錄》中記載,明朝的軍隊使用火器在戰爭中一般以聲音的巨大起主要作用。

因為我們都知道兩軍交戰時期是非常重要的,而火氣爆發出來的巨大的聲音有鼓舞士氣的作用,另外這種特殊的火器聲音對馬會有一定的影響,從而削弱敵人的戰鬥力。

比如明朝對蒙古的作戰過程中,由於明朝一般為遊牧民族,他們騎著戰馬身披鎧甲,火器對他們的傷害程度往往很有限,特別是在戰場上,士兵受到一種緊張的氛圍影響火器的命中率也會有降低。當時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時候,曾經包圍臺灣城,然後用火炮進行進攻,但是對城牆卻沒有多少的傷害。後面還是採取了斷水斷糧的辦法,圍住荷蘭人,這才取得了勝利。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明朝的火器在威力上其實也很一般。

火器廣泛使用,為什麼也沒能挽救危亡的明王朝?

火器的發明與使用情況

火藥的出現在我國曆史上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那時候就存在著“硝石出隴道”的說法。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對硫磺,硝石等化學物品的認識逐漸加深,火藥的發明逐漸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

到宋朝的時候,火藥其實並非應用在軍事場合,而是在民間的一些馬戲團和雜技表演中運用得比較多。即便是後來也發明瞭如“霹靂炮”“震天雷”這樣的火器,但在軍事上的應用有限,所以宋朝的軍隊戰鬥力依然還是很低下。後來到了元朝,火器的運用也沒有普及,依然是靠著騎著戰馬衝鋒陷陣的戰鬥方式為主。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火藥儘管在我國曆史上發展得比較悠久,在運用上卻不盡人意。這是因為我朝對火器不太重視,而且缺乏對技術上的研究和改造。即便是到了明朝,火器的運用有所普及,而且技術也有所改進,比如說“飛空砂筒”、“群豹橫奔箭”等,可是這些改變也僅僅停留在形式上,核心原理沒有進行深層次的改變。

火器廣泛使用,為什麼也沒能挽救危亡的明王朝?

火器作用侷限的根本原因

1.中央集權使得資源過分集中

從秦朝建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開始,中央集權就在一步一步的加強,皇帝成為整個統治集團的核心。不管什麼朝臣還是百姓,還有國家的資源,這一切都掌握在皇帝的手中,他有著至高無上的支配權。

於是皇帝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決定社會資源的分配,而下面的臣子也會投其所好。比如說宋徽宗酷愛書法,那麼北宋就出了很多有名的書法家,同時書法藝術也很受社會的歡迎,這也就說明,皇權在資源分配上面的重要作用。

一般的皇帝在當上皇位之後,英明的君主則會勤於政事,而相對平庸一些的只會貪圖享樂,對於自己的興趣愛好反而發展得不那麼明顯了,

即便有皇帝關注,而火器作為科技發展領域的東西,他們的興趣一般也不會很大,缺乏社會資源的支援,從而導致火器的發展非常的困難。

另外,

限制科技的發展對鉗制下層百姓的思想也有很大的作用。

比如說康熙,他是我國曆史上對科技感興趣的少數帝王之一,然而他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發展科技,而是為了藉助這種手段來炫耀自己。所以他限制傳教士等一些外國人來翻譯一些外國的文獻和雜誌,所以並沒有真正促進中國科技的發展。

2.思想上的侷限性

受傳統的儒家思想影響,“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的思想深入人心,所以入朝為官是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從明朝開始,儒家思想開始逐步僵化,在科舉考試中也呈現出非常古板的弊端。所以在下層的百姓當中,做官就是為了追求榮華富貴,光宗耀祖,有人都為之奮鬥,反而將一些科技上面的東西視為是奇技淫巧,從而導致很少人往這方面進行努力。

我們是一個農業文明的國家,對農業的重視程度非常的高,所以一般的科技水平創造也侷限在農業領域,一般社會上也會比較認可農業上面的創造發明。而古人的科技創造也一般都來源於實踐,很少先有理論作為指導,而火器作為軍事方面的運用,實踐作用的機會一般也不會多,而且受到政府的管制。

火器廣泛使用,為什麼也沒能挽救危亡的明王朝?

另外,受到傳統思想的束縛,我們一般都很崇尚權威,這就導致了大家對書本上的知識深信不疑,從而缺少了創新能力。

3.工匠之間缺乏交流

在我國古代,科學技術上面的東西一般都是父子相傳或者是師徒相傳,這樣的傳播方式很單一,有的甚至是一脈單傳。這就導致了變數很多,如果掌握這項技術的人突然生病,或者是有什麼意外死亡,那麼就直接導致了這項技術的流失。

因為在古代工匠們是靠技術來討生活的,這是他們生存的手段,輕易不可外傳。所以工匠之間彼此的交流也會非常的少,這是對待自己的徒弟都有“留一手”的說法,試想一下在這樣的背景下面科技水平如何得到發展?

另外

在明朝的時候,工作的地位很低。他們被統一編為戶籍,由政府來直接管理,這就導致了他們與別人的交流更加的少了。而科技創新是一個逐步累積的過程,沒有了這些小小的累計,那麼要達到質變也幾乎成了不可能。

我們反過來看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他們對工匠的重視程度就高很多,甚至還有專門的科學技術研究人員,他們用專門的理論作為指導,然後再進行實踐。另外在思想上他們也很自由,能夠提出自己的主張,而且會被受到尊重,西方的科技發展雖然起步慢,比如說火器的運用就是從中國傳到西方的,然而,到明清時期他們的水平要高出很多。

火器廣泛使用,為什麼也沒能挽救危亡的明王朝?

結語

明王朝火器的缺陷,折射出來的並不僅僅是科技的問題,而是科技發展背後的制度問題。它揭示了我國封建王朝對於科學發展水平的不重視,在封建統治下,人們思想保守,缺乏創新意識。所以即便中國在科學研究上面的歷史很悠久,但也沒能擺脫近代所呈現出來的落後和愚昧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