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一代接著一代幹 綠了山富了職工——記江西省永豐縣官山林場

2022-11-29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林業

縣上的林場什麼級別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鍾南清 劉小華

江西省永豐縣官山林場,境內森林茂盛,林海連綿,林相多樣,林間溪水流淌,鳥語花香。走進官山林場,就可看到左側豎立一塊大石頭,上面寫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官山林場一代又一代務林人一直踐行的價值追求。

“全國“十佳”林場,中國最美林場,全國綠化模範單位、國家楓香楠木良種基地、國家木材戰略儲備林基地,全國森林經營試點單位,中國林場協會常務理事單位”,林場榮譽室擺滿了獎牌和證書。這些獎牌和證書,見證著官山林場務林人60年的默默奉獻、自強不息。

官山嶺,坐落於陶唐、瑤嶺間,海拔738米,曾是一座寂寂的山,一座荒蕪的山。

1963年11月,為響應國家“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號召,縣裡創辦了第一個國營林場——官山林場,負責經營官山嶺及附近一帶的開荒造林工作。

建場之初,條件極為艱苦,職工沒有住房,沒有工資。當年的官山林場,不見樹木、只見黃土,荒山遍野,滿目瘡痍。

面對惡劣環境,第一代林場建設者挺身而出。首任場長吳忠髮帶領申鼎才、肖齊緒等18名由下放幹部、上山知青、復員軍人等組成的隊伍來到了這裡,他們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安營紮寨,植樹造林,拉開了林場建設的序幕。

每天天未亮,申鼎才他們就扛著斧頭、柴刀、鋸子上山,頭戴一頂舊草帽、腰繫一條羅布巾,身披一件舊衣掌,腳穿一雙爛球鞋,忍受著被蚊蟲叮咬,被荊棘刺傷,被石塊砸傷,日夜穿行在山林灌木叢中。衣服髒了也沒時間洗,任它幹了溼,溼了幹,直待留下一層汗漬,結成鹽霜。

官山林場遍佈於茫茫林海深處的二十多個看山棚是一座座幾乎與世隔絕的“孤島”。這裡沒有電,靠煤油燈照明,只是一個簡易的竹木或夯土工棚,一兩人或兩三人數十年如一日駐紮在大山深處,守護著茫茫林海。林子長勢怎麼樣?有沒病蟲害?有沒有人員在林地吸菸?有沒有人員盜伐林木……他們每天都要上山巡林、查探,並做好防火、防盜等工作,有時還會遇到各種兇猛的野獸,遇到盜木賊,還得冒著生命危險,拿出非凡的勇氣與他鬥智鬥勇,有時腳下一不留神,可能就會摔在某個山谷裡……

看山棚人員的寂寞,那是讓人深入骨髓的寂寞。一個人紮在寂靜大山裡,連個說話的伴兒都沒有,唯有風過林海的呼呼聲迴響於耳畔。

曾擔任過官山林場黨委書記的肖雪仔感慨萬千回憶道:“建場初期,沒有住房,就落腳在附近農民家裡,或者把被子鋪在荒郊破廟裡;沒有工資,就上山砍柴賺工資。飯自己做,菜自己種,儘管條件很苦,依然幹得熱火朝天。明明只能挑百斤重擔子,非要挑一百五十斤不可。明明手腳都磨出了血泡,還要咬緊牙關埋頭苦幹。”

鄒文祥上山煉山時,不小心從山上摔昏在地,被同事七手八腳趕緊抬去醫院救治。路上,他突然醒來,第一句話就是:“不要管我,煉山要緊。”他翻下擔架後,說什麼也不肯讓同事送去醫院。

“官山林二代”羅招興,他在沙溪九龍看山棚一呆20多年,直至退休。九龍看山棚,離縣城180華里,離沙溪鎮政府30多華里。以前不通車,連腳踏車、摩托車都騎不了,只有步行一條崎嶇山路,再爬過一座高聳陡峭大山,方可到達。冰雪雨天時,這條山路變得異常艱險,常常是連滾帶爬,一身泥濘一身水。羅招興為了這份無比清苦而又寂寞的綠色事業,他把妻子和兒女全部帶到了九龍看山棚。他的十幾歲兒子發病時,因救治不及時而不幸夭折。

“官山林三代”曾常金,1991年進場時被建場先鋒的爺爺曾端元鄭重地告誡他:“我們林場工人要不怕苦,多做事,做好事,最苦最累的地方才能鍛鍊人”。30多年來,曾常金同志牢記爺爺的話一直堅守在林業生產一線默默奉獻,從一名普通工人逐漸成長為分場場長、工程師,成為了林場的骨幹。

今年70歲的鄧素珍,1973年12月與34名知青一起下放到官山林場分配到東茅坑分場工作。“剛開始我們負責120畝的水田,一批老職工手把手教我們種水稻。當時,我們計工分,第一年我收入120元。1975年3月開始我們一邊種田一邊上山開荒造林。當時條件艱苦,一個月才能吃上一次豬肉。但是大家每天在一起勞動,一起生活,這是我人生中一段快樂的日子”鄧素珍說。據瞭解,與鄧素珍一起到林場工作的知青,有甘國如,章定芳,歐陽永升,周毛毛,劉志漢,解冬根,李志國,陳建文等8對男女青年戀愛結婚了。

就是這樣一批批對黨忠誠,對事業敬業的務林人,他們一路披荊斬棘,將一座座荒山變成了林海。

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張藍圖繪到底。

官山林場帶領全場幹部職工開荒植樹,官山林場開荒造林15萬畝,遍佈於七都、藤田、古縣等9個鄉鎮,下設7個營林分場和1個行政村。

2008年,一場冰凍雪災,讓很多林地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損失,高山杉木大面積倒塌、折斷。時任官山林場黨委書記聶煜在這場冰災中深刻認識到單一針葉林在對抗自然風險上的各種問題和短板,為了讓林場獲得核心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出把“科技創新”擺在首位。

官山林場先後與江西省林科院、江西農業大學、中國林科院亞林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並保持著長期密切的林業科研協作關係,承擔科研協作、推廣專案25個,先後榮獲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三等獎、江西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二、三等獎。建立了全國第二批楓香楠木良種基地,積極探索了杉木大徑材和珍貴樹種楠木培育新模式。2009以來,先後在7個營林分場,營建杉木大徑材與楠木復層異齡混交林面積11266畝,實現了“樹種珍貴化、木材大徑化、結構復層化、經營持續化”目標,有力促進了森林質量提升和林相最佳化。森林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得到同步提升,經濟效益是傳統杉木純林經營收入的8倍。

如今,科技之花漫山遍野,爭奇鬥豔,結出了累累碩果。林場實施了優良種源造林6萬多畝,其中杉木大徑材培育3萬多畝,鄉土珍貴闊葉樹種培育1。7萬畝,優良種源苗木造林率100%;完成國儲林新造7千多畝,改培5千多畝,中幼林撫育4。7萬畝。

科技組織從無到有,科技隊伍從弱變強。官山林場現有林業科技人員24人,其中高階工程師5人,中級職稱11人,初級職稱8人,他們在科技普及,林業科研,科技成果推廣,建立國家良種基地等諸多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

鍾紀生,官山林場的高階工程師,一輩子從事良木培育工作。為了提高良木培育技術,經常深入到山間林地做調研,晚上還要挑燈整理各項資料。走過多少山路,磨破多少鞋子,無以計算。退休了,他依然堅守在崗,因長期操勞,導致腦溢血,2006年7月倒在了科研崗位上。

高階工程師連升,江西農業大學林學系畢業,1991年7月分配到官山林場工作後一直從事林業工作,從20世紀90年代初的“速生豐產林建設”,到2000年初的退耕還林工程和“林權制度改革”工作再到如今的場外造林工作,幾十年如一日無怨無悔默默付出,30多年的奮鬥,由一個風華正茂的大學生變成了白髮染雙鬢的林業人,他踏遍了官山林區的山山水水,他呵護林木就象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以自己的執著和熱情奉獻著青春年華。

為了林業生態安全,官山林場還加強了“三防”建設體系的創新,確保了連續10多年無森林火災、無亂砍濫伐案件、無成災性病蟲害和有害生物蔓延的好成績。近年來,還創新了管理方法和經營模式,完善了各種管理考核辦法和機制;為實現林地經濟和社會效益最大化,推行了主伐、低改山場活立木競價銷售和間伐山場伐倒木公開競價銷售等。現任官山林場黨委書記、場長肖東京說:“我們林場堅持培育大徑材杉木林,現在竟價拍賣的杉木林畝平蓄積量都在二十立方米以上,最多的達到了二十五立方米。”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立場、綠色發展的轉型之路讓林場再次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近年來,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壯大林場規模,拓寬林場發展空間,官山林場大力推進國有林場場外造林。

官山林場把國有林場的人才、技術、資金、管理優勢與鄉村集體的林地資源優勢有機結合起來,推動集體林業規模化經營,探索建立場外造林扶貧和利益聯結機制,著力盤活鄉村林地要素,有效解決鄉村集體林地閒置荒蕪、低產低效問題,提升鄉村森林質量,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效,綠色脫貧致富路越走越寬廣。3年來,先後簽約完成場外合作造林面積10500畝,另簽訂意向性合同1363畝,惠及全縣3個鄉鎮5個村組的400餘戶農民,帶動138戶貧困戶脫貧致富,村組集體經濟增收近600萬元。

原官山林場黨委書記汪成介紹道:“國有林場面積僅佔全縣林地2成,而村組集體林地面積佔了8成,目前這8成的林地畝產經濟效益不到國有林地效益的一半,有的甚至無收入。場外造林,實現了村組經濟、貧困戶(林農)與林場互惠三贏,推動了林地質量和品相整體提升。我相信久久圍攻將這事繼續做下去,效果一定會越來越好。”

2011年以來,林場全面推行國有林場改革,林場定性為公益二類事業單位,職工身份實現轉變,工作重點從培育森林資源、木材採伐利用轉變為以科技興林、保護培育森林資源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職工也由“砍樹人”變為“看樹人”。2021年,林楊職工年平均工資達到了10。1萬元,比改革前增長了近50%。

2012年起,國家啟動國有林場棚戶區改造,林場在縣城新建了277套職工公寓,讓職工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幾代林業人的艱苦創業,築起了官山綠色生態屏障。如今的官山林場,15萬畝森林鬱鬱蔥蔥,森林覆蓋率高達95。6%,森林蓄積量85萬立方米。這裡成為了林的海洋、鳥的天堂、花的世界、野生動物的樂園。官山的綠色,已經深深鐫刻在每一棵樹木之中。

審籤:鄭少忠

歡迎投稿,投稿請發rmrbj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