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今天冬至,講一講陝西關中冬至吃餃子與燒棉被祭祀祖先習俗

2022-11-28由 秦之牛v 發表于 林業

陝西冬至吃什麼

今天冬至,講一講陝西關中冬至吃餃子與燒棉被祭祀祖先習俗

12月22日,是2019年冬至。冬至,又稱冬節、亞歲、長至節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的祭祖節日。

今天冬至,講一講陝西關中冬至吃餃子與燒棉被祭祀祖先習俗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的故事

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 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至今。

相傳張仲景任長沙太守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原來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是總結漢代300多年臨床實踐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 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

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今天冬至,講一講陝西關中冬至吃餃子與燒棉被祭祀祖先習俗

冬至吃餃子的寓意

按照中國古代記時法,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為子時。“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就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徵生活富裕。

今天冬至,講一講陝西關中冬至吃餃子與燒棉被祭祀祖先習俗

冬至吃餃子的諺語

1、冬至到,吃水餃。

解釋:到了冬至這一天,為了紀念張仲景的“嬌耳”,吃水餃成為一種習慣。

2、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

解釋:公曆十月一日是冬至節氣到了的時間,這一天每家每戶都會包餃子過來吃。

3、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解釋:東漢的張仲景辭官回家後,發現白河兩岸的親民因寒冷壞了耳朵。他命徒弟取鍋熬至一些羊肉、辣椒和驅寒的藥材,然後將這些東西煮熟後撈出剁碎,用麵包成如同耳朵一樣的“嬌耳”,讓大家喝湯吃麵,這樣身上暖和,凍過的地方也漸漸痊癒。

人們感謝張仲景的善良,學著他的樣子做成了“嬌耳”來治病,慢慢的諧音成了“餃子”,然後就流傳出“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這樣的諺語。

今天冬至,講一講陝西關中冬至吃餃子與燒棉被祭祀祖先習俗

冬至祭祀祖先的傳統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傳統,以示孝敬、不忘本。“送棉被”是陝西關中地區老百姓祭祀先祖列宗最重要的節日。每年這天,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冬至,人們都會點一盞心燈,在父輩的帶領下,兒孫們一同跪在自家門前,用木棒劃個圈,盤子裡端上用燒紙剪成的形似棉衣棉被的物品,盛上票面不一的各種冥幣,然後焚燒,一邊焚燒一邊嘴裡唸叨著逝去親人的稱呼:“爺、奶、爸、媽,冬至啦,天冷了,給你燒些棉被和錢,穿暖吃好”之類的祝願。用這最古老、最原始、最虔誠的方式給逝去的親人送衣送被送錢,寄託無盡的哀思與懷念之情。

今天冬至,講一講陝西關中冬至吃餃子與燒棉被祭祀祖先習俗

祈求家族興旺、子孫平安。冬至,成為世人哀悼失去親人的祭日,人們透過給死者燒紙錢、送寒被,點心燈,寄託無盡的哀思,祈禱家族興旺子孫平安!人們希望天堂的親人安息就好!所以,每到寒冬來臨,人們會不由自主的懷念失去的親人,也希望有父母健在的兒女常回去孝敬二老,讓他們過得幸福、安康,活得開心!

今天冬至,講一講陝西關中冬至吃餃子與燒棉被祭祀祖先習俗

燒寒被,主觀上是人們想透過焚燒寒衣寒被祭祖來實現與先人神靈的某種溝通,進而祈求獲得先祖的關懷與庇佑,使家族興旺,子孫多福;而在客觀上,卻也有著良好的社會教化功能,這些儀式禮節,具有參與性、嚴肅性、規範性和神聖性。不僅強化了宗族、家族成員之間的認同感和凝聚力,而且也成為促進一鄉一村安寧、團結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時,也有以大帶小,潛移默化,教育下一代人尊敬老人,思念先人之作用。

今天冬至,講一講陝西關中冬至吃餃子與燒棉被祭祀祖先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