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一把火就能燒光鴉片,為何林則徐要費時費力地用海水浸泡23天

2022-11-21由 讀史浮生 發表于 林業

大煙殼一個能泡多少水

導語:

在晚清時期,經歷了百餘年

閉關鎖國

的清政府面臨著內部腐敗不堪

外患

不斷的尷尬現狀。雖然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讓國民失望,但是當時也湧現出了許許多多的民族英雄,正如

虎門銷煙

林則徐。

一把火就能燒光鴉片,為何林則徐要費時費力地用海水浸泡23天

但也正反映了外國的入侵打壓,遠遠不止於

武力掠奪

,更為嚴重的是大量

鴉片

流入嚴重損害了國民的精神身體健康,這正是由於這些精神毒品,中國人在當時一度被稱為“

東亞病夫

”。當時晚清時期無論是百姓還是軍兵都有大量吸食鴉片的

風氣

,在晚清大肆流傳。

有錢人散盡家產、丟妻賣女只為吸食鴉片,更有甚者因此而喪命。可以說單單一個鴉片就嚴重損害了

國民健康,

動搖了當時社會的治安。一旦吸食上癮就被賣主掌握住了

把柄

,這也使得百姓對他們唯命是從,不斷屈服。

一把火就能燒光鴉片,為何林則徐要費時費力地用海水浸泡23天

也正因為鴉片的如此危害,清政府便派出了

林則徐

禁菸

。林則徐也是抱著不怕得罪天下人,以

拯救天下為己任

的信念,僅憑一份

堅持

愛國

精神成為了偉大的禁菸英雄。虎門銷煙,也成了林則徐人生史上的一吃偉大事蹟,他也因此

揚名四海。

一把火就能燒光鴉片,為何林則徐要費時費力地用海水浸泡23天

雖然大家都聽說過

的事蹟,明白林則徐愛國禁菸所做出的努力,可是大家一直不能理解的是:為何一把火就可以燃盡的鴉片,林則徐卻用了事倍功半的方法,選擇了

耗時

23

的銷煙方法呢(用海水和石灰浸泡)?

一把火就能燒光鴉片,為何林則徐要費時費力地用海水浸泡23天

其實面對鴉片林則徐也做過許多的銷煙的方法。雖然直接火燃很方便,但是焚燒之後並

不能完全

銷燬鴉片。鴉片燃燒是產生的煙霧也正是吸食鴉片上癮的原因之一。一旦大量焚燒雖然處理了鴉片,但是卻有可能對周圍的居民健康造成嚴重的危害,甚至讓

圍觀者

也同樣上癮,那真的就

得不償失

了。

一把火就能燒光鴉片,為何林則徐要費時費力地用海水浸泡23天

還有一個原因是焚燒並不能將鴉片燃燒殆盡,肯定會存在

殘餘

在土地中難以加以處理。一旦不法分子過來撿漏子,不辭辛苦再次從土地中將鴉片殘餘再次提取出來,流入市場後對百姓仍舊是

二次傷害

,這便是焚燒鴉片不能處理的問題。

更擔心的是,那些已經上癮的

“鴉片患者

”遏制不住毒癮也同樣可能從土地中挖取鴉片殘渣,直接吸食。那麼國民無論是健康還是素質都將無從保護與治理。因為對於

“癮君子”

來說:“他們挖出來的不是土,而是精神的食糧,是可以讓他們送命的精神毒品”。

一把火就能燒光鴉片,為何林則徐要費時費力地用海水浸泡23天

也正是因為焚燒鴉片存在著諸多的

問題

隱患

,因此林則徐在慎重考慮後最終選擇了還是用水淹鴉片。雖然工作量著實有所增大,但是伴隨著費時費力的同時收穫到的卻是

一勞永逸

,可以將鴉片完全處理不留隱患。

一把火就能燒光鴉片,為何林則徐要費時費力地用海水浸泡23天

我們仔細觀察林則徐的

銷煙方法

不難發現非常的明智,他用石灰和海水讓鴉片浸泡至完全腐爛,最終流入大海。少量的鴉片殘渣不僅不會對大海造成汙染,而且

完全避免

了鴉片對土地的汙染。也正是林則徐這種

無所畏懼、盡職盡責的態度

贏得了歷史的關注,廣為流傳。

真正被後人所銘記,林則徐永遠是人們心中

敬業愛民

的一代好官。歷經23天的銷煙歷程,也正是在晚清時期愛國將領

抵禦外敵

,打壓菸民煙販的精神上的打壓與示威。在無言之中表明瞭,清政府與愛國將領禁菸的

堅定決心

無畏毅力。

一把火就能燒光鴉片,為何林則徐要費時費力地用海水浸泡23天

直到今天,我們依舊可以清楚地記其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功績,他對祖國的熱情與付出是我們後人永遠難忘的

里程碑。

我們提起林則徐這個名字,腦子裡留下的也終將是愛國愛民、盡心盡力、無所畏懼和盡公職守的代名詞,可以說這樣的

歷史英雄

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熱愛與崇尚。

其實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當下,生活中總是不乏有種種毒品等有害我們身體健康的物質不斷的誘惑和妄圖侵害我們的健康,正因如此無在何時我們都要重視自己的

健康

,珍愛自己的生命,遠離這些物質切實保護好自己。

一把火就能燒光鴉片,為何林則徐要費時費力地用海水浸泡23天

總結

著名禁菸英雄林則徐面對海外不斷流入的鴉片,毅然擔起了

祖國大任

,挑起來了銷煙的大旗。即使在硝煙的過程中也同樣是

粗中有細,

放棄了焚燒大煙的便捷方式,而是花費23天用水浸泡徹底處理了鴉片,獲得了一勞永逸的結果。

其實無論是林則徐愛國愛民的

民族精神

還是粗中有細的工作態度都是實用在我們當今的社會,也正是當今的“

工匠精神

”,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