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考古新發現!聊城付大門唐代墓地發掘清理墓葬35座

2022-10-13由 大眾網 發表于 林業

大門西南栽合挑樹好嗎

近日,記者從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聊城付大門墓地考古發掘工作已經基本結束,取得了較大成果。

考古新發現!聊城付大門唐代墓地發掘清理墓葬35座

聊城付大門墓地位於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新區街道原付大門村址下。2022年3月—6月為配合聊城市東昌府區付大門棚戶區改造專案,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建設用地範圍內勘探出的墓葬進行了配合性發掘。本次發掘共清理唐代墓葬35座,出土陶器、瓷器、銅器、鐵器、漆木器、蚌器、磚質墨書墓誌等各類材質文物110餘件套。

考古新發現!聊城付大門唐代墓地發掘清理墓葬35座

共清理唐代小型、中型墓葬35座

據介紹,本次發掘墓葬時代皆為唐代,形制皆為小、中型土壙磚室墓,共清理35座。其中,小型墓根據形制可分三類。第一類是未帶墓道舟形磚室墓,共12座。該類墓規模小,部分墓室內有棺痕,皆為單人仰身直肢葬,頭向南,人骨經鑑定多為未成年個體。隨葬品多為白釉瓷碗、漆盒、塔式罐、銅錢,部分隨葬墨書磚墓誌;第二類是帶墓道舟形磚室墓,共10座。墓室砌築結構與第一類小型墓大致形同。墓室內雙人或單人仰身直肢葬,頭向南。隨葬品有白釉瓷碗、塔式罐、漆盤、銅錢,部分隨葬墨書墓誌。

考古新發現!聊城付大門唐代墓地發掘清理墓葬35座

第三類是帶墓道馬蹄形(橢圓形)磚室墓,共4座。墓室內後半部有磚砌低矮棺床,雙人仰身直肢葬,頭向西,存在遷葬現象。隨葬器物有紅陶雙系罐、灰陶罐、白釉瓷碗、銅錢,部分隨葬墨書墓誌。

考古新發現!聊城付大門唐代墓地發掘清理墓葬35座

中型墓根據形制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圓形穹隆頂磚室墓,共7座。由墓道、墓門、甬道、墓室組成。墓壙、墓室中後部用條磚砌半圓形或“凹”字形棺床,外壁條磚平鋪,內填土,上鋪磚,部分棺床外壁雕壼門,墓室左右壁有燈檠、直欞窗等磚仿木結構裝飾。人骨皆為夫妻合葬,頭向西,存在遷葬現象。隨葬器物多置於棺床下或棺床西南角,器物有塔式罐、白釉瓷碗、漆盤、銅鏡、銅釵、銅帶具,部分隨葬墨書墓誌磚等;第二類是帶墓道帶側室方形弧邊磚室墓,共1座。由墓道、墓門、甬道、主墓室和左右2側室組成。在墓室東西壁中部向外各砌一平面呈舟形側室。主墓室後部有“凹”字形棺床。墓室內因進水,人骨散亂,頭向不詳。左右耳室內,也葬有散亂人骨。後經清理,該墓共葬人骨4具。隨葬器物皆破壞,可辨器型有紅陶罐、白釉瓷碗、鐵鐎鬥等,另在封門磚中清理一方墨書墓誌。

考古新發現!聊城付大門唐代墓地發掘清理墓葬35座

為研究聊城地區晚唐時期喪葬禮俗提供了新材料

據介紹,本次發掘共清理出紀年墨書墓誌15塊,最早為唐垂拱二年(686年),最晚為乾寧四年(897年),再結合墓葬開口地層和墓葬型別、出土隨葬品型別來判斷,基本能確定付大門墓地所有墓葬年代也在此時間段內。

考古新發現!聊城付大門唐代墓地發掘清理墓葬35座

省考古研究院表示,本次發掘的35座唐代墓葬,15座紀年明確,為魯西乃至山東地區的唐墓斷代提供了重要標尺。且墓葬形制多樣,時間跨度大,為研究魯西地區唐代中小型磚室墓演變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考古新發現!聊城付大門唐代墓地發掘清理墓葬35座

本次發掘的紀年墓葬,最早為垂拱二年,最晚為乾寧四年,且各墓葬相互之間沒有疊壓打破關係。可從側面反映出唐代博州城北郊的地貌變化不大。結合之前考古資訊(主要是2020年聊城繩張遺址材料),把博州城址在現徒駭河橡膠壩公園位置存在的時間從晚唐再向前提200餘年。並通過出土墓誌記載再為唐代博州補充1裡、1場、1草市、3村、1河、1路,豐富了唐代博州城北郊的歷史地理資訊。

考古新發現!聊城付大門唐代墓地發掘清理墓葬35座

墓葬中出土遺物數量雖然不太豐富,但唐代晚期中小型墓葬中的器物組合基本一致——塔式罐、白瓷碗、漆盤。這為研究該地區晚唐時期喪葬禮俗提供了新材料。該墓地出土墓誌記載墓主年齡,對用現代科學手段進行的年齡鑑定起到了重要的糾正和校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