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當煙火氣遇上文藝範

2022-10-13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林業

基礎主幹法規什麼意思

「本文來源:廣州日報」

當煙火氣遇上文藝範

當煙火氣遇上文藝範

泮塘五約的主幹道五約直街

當煙火氣遇上文藝範

年輕人在泮塘五約的書店裡選購書籍。

當煙火氣遇上文藝範

五約外街一處格外亮眼的店鋪門口。

當煙火氣遇上文藝範

五約外街一家特色文創小店。

當煙火氣遇上文藝範

荔灣區文旅融合中心主任楊偉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吳多 通訊員荔宣(除署名外)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廖雪明、蘇韻樺

廣州經驗

廣州目前共有26片歷史文化街區,荔灣區是擁有歷史文化街區最多(14片)的一個區。近年來,荔灣區在創新推進歷史文化街區活化提升上,形成了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逢源大街-荔灣湖歷史文化街區(泮塘五約部分)兩個典型案例,成為荔灣加快推動老城市新活力的兩張名片。

其中,位於逢源大街-荔灣湖歷史文化街區的泮塘五約,在保留大量原住民的前提下,採取有保有拆的做法,延續街區居民生活場景,完善街區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了歷史街區人居環境品質;同時,透過提煉地區文化特色價值,分割槽注入匹配的新功能業態,實現地區功能修補;結合本土特色,引入優質商戶,打造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共融共生的多元業態環境。如今,泮塘已成為一個煙火氣、文藝範兼具的活力街區。

全域性掃描

歷史文化保護始終放在城市更新第一位

7月12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第三批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名單。至此,全省已公佈三批共104片歷史文化街區,其中包括了廣州的沙面、北京路、恩寧路、長洲島等26片著名街區。 隨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成效逐步顯效,廣州市繼續在長效機制和法律法規上,讓保護工作得到持續開展和完善。根據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7月7日釋出的《廣州市城市更新條例(徵求意見稿)》,提及“歷史文化保護”的條數有7條、次數有8次之多。在歷年的廣州城市更新中,歷史文化保護都始終被放在第一位。 廣州作為歷史名城和千年商都,城市更新中重點保護歷史文化,守護城市歷史文化,讓城市留下了鄉愁民心,煥發出更迷人的大都市魅力。(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全傑)

案例剖析

“爛融融”的家門口現在成了“網紅”打卡點

廣州人對泮塘並不陌生,扒龍船、北帝誕、泮塘五秀等泮塘風物一直廣為人知。大榕樹、麻石街、筒瓦屋、青磚牆……走進泮塘五約,仍能感受到900多年嶺南水鄉的市井風情。但與過去不同的是,現在人們時不時會遇見一些特色小店,在這裡收穫一份新奇悠閒的文藝體驗。

在泮塘五約生活了73年的暨圖贊未曾想過,兩三年前還“爛融融”的家門口現在成了“網紅”打卡點。暨伯說,前些年,街區衛生差,大風天氣出門,他路過危房都得留個心眼。“我們暨姓世代居住在泮塘,對這裡的感情很深,從未想過搬走。”暨伯的這句話,代表了不少原住民的心聲。

2016年,廣州市城市更新局釋出《廣州市2016年城市更新專案和資金計劃》,宣佈對泮塘五約進行兩期微改造,泮塘五約迎來轉機。一期於2017年2月12日啟動,2018年完工;二期於2018年4月23日啟動,2019年完工。與永慶坊引入社會資本進行改造的模式不同,泮塘五約微改造是首個自上而下、由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嶺南古村改造專案,荔灣區住建局為建設單位,建成後由荔灣區文旅融合中心活化運營。

傳統與現代業態共生

改造涉及五約範圍內徵收後空置的165棟國有房屋,約佔五約現有房屋的一半,荔灣區文旅融合中心透過匯入文化產業,將它們活化利用起來。

考慮到地處居民生活區,荔灣區文旅融合中心注重引入偏安靜的文化業態,透過高門檻和清退機制對業態品質實施嚴格把控。為了保證業態的多元,該部門按照傳統文化業態、現代文化業態、複合型業態4:3:3的比例,分批、分類吸引眾多藝術家作坊、新青年藝術創作工作室、傳統文化展示交流空間進駐。截至目前,街區已引入商戶約50家,物業活化利用率超過85%。如今,位於五約直街的著名北派書畫藝術家李長松、國家一級詞曲作家吳頌今等名家工作室成為街區業態品牌標杆;茶藝香道、醒獅武術、古物鑑賞、古琴漢服等業態深受傳統文化愛好者歡迎;livehouse、綠植休閒、攝影設計、文創集市、獨立書店等業態則為街區注入時尚新活力。

“希望透過這些活化,倒逼社群生活環境升級和文化氛圍提升,把這裡打造成嶺南古村新文化部落。”荔灣區文旅融合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

走在泮塘五約的主幹道五約直街,這是傳統業態的集中分佈區。記者發現,幾乎每一家店門口都有精心佈置:盆栽、魚池、順牆垂下的藤蔓,小店門口皆是風景。齊雅集是第二批入駐五約的工坊,門口半平方米不到的空間裡佈置了綠蘿、薔薇、繡球花,店裡則是琳琅滿目的銀器、古玩。主理人齊峰是位瓷器修補匠人,能把瓷器的缺損、裂痕透過鋦瓷、金繕等工藝修復、美化。一位來自越秀區的退休女士來取修好的汝窯瓷杯時說:“自從知道這家工坊,都已經找他修了七八樣瓷器,有這樣的地方特別好。”

五約外街一帶則是年輕業態的集聚區。1200bookshop入駐泮塘半年多,“我們這裡既是一家書店,也是一間青旅。”店長志豪說,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西關後生,微改造能保留兒時記憶,也是年輕人樂於看到的。五約外街上,一家明黃色的小店格外搶眼,櫥窗內是一個五彩斑斕的室內“集市”,擺放著來自世界各地手工藝人的作品。小店主理人之一小芸是一名自由職業者,她和夥伴來這裡考察時發現,“年輕業態多,傳統美食多。”她說。

新舊“村民”共融

泮塘五約在冊村(居)民約600人,外來人員約300人左右,民居和可供活化的物業各佔一半。老街區來了新鄰居,一開始,泮塘五約的原住民多少有些戒備。如何做好入駐者與原住民的共融,成為引入業態後,荔灣區文旅融合中心著重考慮的問題。

荔灣區文旅融合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沒有過於商業、喧囂的業態引入,在源頭上減少了可能產生的矛盾,同時,他們也充分認識到,原住民才是打造泮塘五約廣式生活體驗區的靈魂角色,必須予以充分尊重。“我們會給入駐者一些建議,比如,裝修的時候,建議他們帶著小禮品上門拜訪;平時相處時,希望這些匠人、藝術家,能把他們愛生活、懂生活的心態傳遞給村(居)民。”她表示。

就這樣,戒備慢慢在入駐者與原住民中瓦解,善意與尊重推動人與人的破冰。對此,齊峰深有體會。“我在店裡放了幾盆水培涼薯,村裡一些老人看到後很好奇。然後,從我這‘開枝散葉’,現在好多街坊家裡都有水培涼薯。”齊峰說。他的工坊對面是一間倉庫,原本鄰居在倉庫門口亂堆了兩扇生鏽的鐵門。“看到我在門前造出了漂亮的園林小景,他有些不好意思,主動把鐵門抬走,還搬出一個石盆,讓我也幫他種點綠植、美化一下。”齊峰說。

此外,荔灣區文旅融合中心也有意識地透過各種活動把他們“攏”在一起。今年春節,泮塘五約首次聯合居民群眾、商戶資源舉辦“雲上西關 秀美泮塘”線上迎春聯歡會。今年農曆三月三,老一輩記憶中的“長約宴”時隔多年在五約直街再現,進駐的藝術家、匠人、非遺傳承人、原住民、市民遊客歡聚一堂,讓不少村(居)民感慨“好多年沒有這麼開心過!”如今,入駐街區的大多數商戶都自詡為“村民”,他們與原住村民共融共生,共同為街區的發展添磚加瓦、注入活力。

改革者說

營造深度文化體驗,才能更好地“留住鄉愁”

從各地來看,歷史街區的活化利用有很多形態,有的突出旅遊,有的側重商業,泮塘五約的活化方向必須慎重考慮。

荔灣區文旅融合中心主任楊偉介紹,啟動泮塘五約活化提升專案前,他們專案組用了兩年時間做調研。考慮到這裡有較多原住民,迴歸“以人為本”的初心,他們希望歷史文化街區升級改造後,能夠成為廣式慢生活體驗區,當然,也要為老街區帶來新活力。“什麼能夠吸引年輕人回來?一定是美的、舒適的事物。”她表示。因此,過度商業化的業態被專案組排除在外。“出門見生活,入門品藝術”成為推進專案落地過程中始終貫徹的一個理念。

在業態的引入上,該專案組設定了較高門檻和清退機制,會嚴格考核入駐者的能力、聲譽、影響力,並提供一定的租金優惠力度,同時,秉承“環保輕餐、小眾多元、個性差異、集錦薈萃”的原則,保證業態的多元。專案組還會對入駐者的店面形象進行整體把關,把控商戶裝飾門窗、廣告牌等要素與街區風格定位保持一致,並鼓勵一店一特色、一店一格局。所以人們在這裡看到的是更生活化的空間,卻都有著古樸、文雅、清新的風格。

歷史街區承載了人們的城市記憶,楊偉認為,在活化提升過程中,營造深度文化體驗,才能更好地“留住鄉愁”。因此,在管理服務上,他們要求入駐者保證一週六天、每天八小時對外開放,把這裡打造成工匠、藝術家等生活、創作、展示的地方,能為參觀者提供參觀、學習等深度文化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