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豎子”劉邦留給我們何種啟示?

2022-10-12由 華輿 發表于 林業

傅永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關於劉邦,自古以來就說得很多了。同時代的人稱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魏晉名士阮籍說:“時無英雄,竟使豎子成名!”如此不屑,在歷代文人中也是一派。無論怎麼看,劉邦都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他由一個普通的基層小吏,七年間亡秦滅楚,登上帝位。其中許多故事,值得靜下心來,反覆品味。

“豎子”劉邦留給我們何種啟示?

漢高祖劉邦畫像

“智”與“勇”

劉邦的智,是公認的;劉邦的勇,則很少被人稱道。

先說“智”。劉邦的政治智慧最突出地反映在用人上,他之所以成功,就在於他善於用人。“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這段著名的“三不如”,證明在用人問題上,劉邦是有高度自覺意識的,並非隨性而為。如韓信在項羽手下多次獻策,項羽不用,於是“亡楚歸漢”,在漢地也不出名,還差一點因失職被殺,是蕭何追韓信後,才脫穎而出的。

與善於用人密切相關,劉邦的智慧還體現在從諫如流上,可以說這是劉邦為人大放異彩的地方。劉邦悟性既高,決斷力尤強,往往一點就通,一通即行。比如“婁敬三策”。劉邦平定天下後,首先考慮在洛陽規劃建設都城。婁敬,齊國人,被徵發到隴西戍守,路過洛陽,聽說劉邦定都洛陽,便找到一位同鄉將軍引薦。劉邦馬上召見,這個穿著寒酸、土裡土氣的婁敬,在皇帝面前侃侃而談,縱論歷史興替和天下形勝,最後建議定都關中,“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劉邦聽了這位無名小卒的宏論後,馬上予以重視、徵求群臣意見。大家都反對,只有張良力排眾議,贊同婁敬的意見。劉邦當即拍板,遷都長安。這是婁敬的第一策。為了解決好大漢與匈奴的關係,婁敬還提出了和親的建議,這是第二策。後來,又提出遷徙齊楚大姓豪強居關中的第三策。

下面說說劉邦的“勇”。不少人心目中的劉邦是個無勇之人,遇到項羽一打就敗,一敗就逃……這麼說,劉邦是個膽怯的、懦弱的、沒有勇氣的人嗎?並不是。陳勝、吳廣起義後,劉邦隨即響應發動豐邑、沛縣起義,在蕭何、曹參推辭下,勇敢地擔起了起義軍的領袖,時年48歲了。在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中,他一挫再挫,挫而復戰,誓不屈服,身受重傷十餘次。做了皇帝后,他依然奮鬥不息,無論是反擊匈奴,還是平息反叛,都是親自出徵,“自往擊之”。特別是晚年,“黥布反,上病,欲使太子將,往擊之”(《史記·留侯世家》),最後在呂后哭鬧之下,勉力抱病上陣,並被流矢所中,幾個月後即去世了。觀其一生,劉邦是當得了一個“勇”字的。

“粗慢”與“明察”

人的性格往往是複雜的,劉邦更是如此。《漢書·高帝紀》既說他“寬仁愛人,意豁如也”;也說他“狎侮”諸吏,也就是對人近而不敬。確實,劉邦的個性具有多面性。

他輕慢、粗俗,這是大家知道的。言談舉止常挫辱別人,對儒生更不尊重。這一點,影響了後人對劉邦的看法。事實上,劉邦在世時,就為此付出了代價。魏王豹叛漢歸楚,劉邦派大策士酈食其遊說他回心轉意,魏豹憤憤然,說:“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今漢王慢而侮人,罵詈諸侯群臣如奴耳,非有上下禮節,吾不忍復見也。”(《漢書·魏豹傳》)做了皇帝后,劉邦想把四大隱士“商山四皓”徵召到朝廷,但他們平日對劉邦輕慢無禮頗為反感,拒絕出山。這也是劉邦自嘗苦果了。劉邦對儒生的態度,不能僅看作孤立的個性。秦李斯主張“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史記·秦始皇本紀》),劉邦作為負有捕盜之責的小吏,自然會受到秦朝重吏輕儒風尚的薰染。這一層,有必要指出來。

他豁達、直率。劉邦是個內心存大志、外示與人同的人。但凡有好的建議,則言聽計從,且不吝封賞。各色人才覺得,在劉邦這裡,既能建功立業,又不用刻意偽裝,故人人樂意追隨。這的確是劉邦最厲害的地方。功高第一的蕭何,晚年因建議把上林苑的空地分給百姓,觸了龍鱗,被劉邦投入獄中。放出來後,劉邦說:“相國為民請苑,吾不許,我不過為桀紂主,而相國為賢相。吾故系相國,欲令百姓聞吾過也。”雖是“南面之術”,劉邦倒是陰陽怪氣地說出了自己的心思:好事歸你,惡名歸我,你蕭何意欲何為?

坦誠之外,劉邦更有細察人心的一面。劉邦進駐漢中,跟隨他的將士多是關東人,“日夜跂而望歸。”他接受韓信計策,在漢中休養生息,短短四個月,即引兵進軍關中,揭開楚漢戰爭的大幕。明察並善用軍心,劉邦處於戰略關鍵期是做到了。

劉邦告訴我們什麼

這裡說劉邦,顯然談不上是“研究”歷史人物,但也不是茶餘飯後擺“龍門陣”,說笑而已。劉邦一生傳奇跌宕,留給我們什麼啟示呢?當然,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

時代終究是影響人物命運的最重要因素。劉邦還是一個小小的亭長時,在咸陽見到秦始皇出行,為其威武氣勢感嘆:“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說明他是一個不甘平庸、胸有大志的人。但如果不是秦為無道,弄得天下大亂;甚至,如果不是50歲的秦始皇突然病逝,小他三四歲的劉邦又有多少機會呢?《易經》曰:“險之時用大矣哉?”劉邦也是遇險而進,乘時而起的,正所謂:“時來天地皆同力。”

大略決定成敗。大略就是大政策。劉邦實行的最重要的政策,就是承秦朝功業,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皇朝。經歷春秋戰國500多年的激烈動盪後,國家統一已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了。

磨礪是每個人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劉邦什麼來歷呢?一句話,就是混跡於基層社會。他依靠家境較為富裕和擔任泗水亭長兩個條件,成了一個生活在鄉村、又擺脫耕作勞苦的人。其主要精力花在社會活動、廣於交友上,從縣令身邊的蕭何、曹參,到“以屠狗為事”的樊噲,都成了他的朋友。基層生活的長期浸染,使得劉邦瞭解真實的社會,瞭解民眾的心理,洞悉事故人情。到48歲起事時,他無疑已歷練成一個成熟老到的人了。

意堅是追求勝利的必備品格。沒有堅定意志,是幹不成事的。劉邦確是一個屢敗屢戰、屢仆屢起的典型,他面對對手從不屈服。楚漢兩軍對峙廣武時,項羽在陣前置大鍋,欲烹太公逼劉邦就範,劉邦故作泰然,說:你我有兄弟之約,我之父即你之父,今你烹父,請分我一杯羹。項羽一聽原來手裡是一張無用的牌,只好作罷。人多因此詬病劉邦冷酷無情,其實這是劉邦救其父的唯一選擇,除了投降。當此危急之時,他心智不亂,沉著應對,嘆為常人所不及。

人才,乃事業興旺之兆。人才問題太重要了,劉邦胸襟博大,知人善任,在天下鼎沸之時,文武豪傑猶如細水奔江一樣,從四面八方匯聚到他的麾下。劉邦自知他的成功就是用人的成功。晚年,在家鄉“與父老子弟縱酒”,親自擊築,悲壯蒼涼地唱起《大風歌》,念念不忘的仍是“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此外,還得說一下,劉邦有豁達的生死觀,不像秦始皇欲求長生不死。“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拒絕治療,安然離世。(完)(原標題:悅讀|說說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