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一篇 Daft Punk 的“跑題”年代記錄:Rave、電子浪潮,和法國音樂人的“羞愧與渴望”

2021-07-27由 北方公園NorthPark 發表于 林業

硬核屬於edm嗎

一篇 Daft Punk 的“跑題”年代記錄:Rave、電子浪潮,和法國音樂人的“羞愧與渴望”

一篇 Daft Punk 的“跑題”年代記錄:Rave、電子浪潮,和法國音樂人的“羞愧與渴望”

作者:電板鴨

編輯:木村拓周

2月22日22點22分,我放下手上剛剛拼完的樂高星戰帝國軍飛行員頭盔,開始刷手機,看到滿螢幕的兩個頭盔圖片時,恍惚間還以為自己拼出了神經質。Daft Punk用最酷的方式宣佈瞭解散,樂迷們也用了最熱情的方式來紀念這個走過28年的組合,隨後的鋪天蓋地的文章將兩人的所有事蹟、歷程、音樂等等都扒了個遍,果然“死亡”是最好的昇華。

著名的唱片資料站Discogs也釋出,2月22日解散當天,Daft Punk唱片成交量從前一天幾十張瞬間漲到1600張,2月23日,Daft Punk唱片收藏登記一天超過1200張。

一篇 Daft Punk 的“跑題”年代記錄:Rave、電子浪潮,和法國音樂人的“羞愧與渴望”

一篇 Daft Punk 的“跑題”年代記錄:Rave、電子浪潮,和法國音樂人的“羞愧與渴望”

在短短48小時內Daft Punk在流媒體平臺上的作品收聽量翻了數倍,以Discogs為首的二手唱片網站裡的唱片交易量更是幾近翻番。我原本沒有寫下什麼的慾望,因為這個名字對所有人來說都太過熟悉了。一直到第三天的2月25日,那是家喻戶曉的The Prodigy發行了他們第一張作品《What Evil Lurks》的整整30週年,又是一個同樣來自90年代早期的樂團。

一篇 Daft Punk 的“跑題”年代記錄:Rave、電子浪潮,和法國音樂人的“羞愧與渴望”

某種的契合,讓我有了強烈身體機能,去記錄被如今樂迷忽略的那個年代,那個歐洲,那個電子音樂的文化歷程。

一篇 Daft Punk 的“跑題”年代記錄:Rave、電子浪潮,和法國音樂人的“羞愧與渴望”

在Daft Punk解散的當天晚上,我在一個微信群裡反駁了一個看似可笑至極的觀點:“Daft Punk的音樂屬於Rave Music”。這個武斷的歸類是完全不妥當的,但不可否認的是,Daft Punk誕生的那個年代,確實正是電子舞曲歷史上最偉大最具變革性的Rave年代。而 Daft Punk 的首張專輯,也無時無刻不在展現這場Rave運動對他們產生的影響。

Daft Punk的首專《Homework》是1997年1月發行的,這距離他們成立已經近3年。他們的第一盤Demo並沒有送到法國本土的廠牌,也沒有送到House音樂廠牌,而是在1993年巴黎的歐洲迪士尼一場Rave活動上,給了英國Techno標杆廠牌Soma的老闆Stuart MacMillan。隨後,兩個人真正開始他們的音樂歷程。

一篇 Daft Punk 的“跑題”年代記錄:Rave、電子浪潮,和法國音樂人的“羞愧與渴望”

Daft Punk在Soma旗下只發行了2張共6首歌的唱片(其中包括了大名曲《Da Funk》),之後便和Virgin簽約走上了Superstar的路程。而這兩張唱片裡,所展示的正是Daft Punk深受Rave年代影響的證據——例如首張EP《The New Wave》中表現的Hardcore節奏思路與Big Beat早期的元素;《Alive》則將德式Techno思路展現的淋漓盡致;以及最有說服力,也是完全Rave Music思路化的《Assault》,就算第二張發行裡除去《Da Funk》這首助力兩人被Virgin選上的金曲外,另一首《Rollin‘ & Scratchin’》正也標準化Rave Techno的展現。

可以看到,成長於8、90年代的歐洲,Daft Punk無可避免地受到 Rave 時代的巨大影響。那麼,作為國內電音圈喜聞樂談的名詞, Rave 年代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年代?

一篇 Daft Punk 的“跑題”年代記錄:Rave、電子浪潮,和法國音樂人的“羞愧與渴望”

Rave最早可以追溯到50年代末的英國,簡單說就是“戶外的波西米亞派對”,而當時的有著“King Of Rave”之稱的正是英國著名爵士小號手Mick Mulligan,沒錯,最早的Rave派對所用到的音樂是爵士樂。而到了80年代末,第二波也是一直影響至今的“電子音樂Rave”才真正的到來,它代表了一種派對的形式,但同時也延展出一系列文化,我們不妨用4個名詞來拆解所謂的“Rave年代”:

-英國(起源地

Rave實質性的誕生最早出現在英國的曼徹斯特,後傳播至倫敦,並開始整個英國泛化,簡單說Rave是一種英國範圍的音樂行為,90年代擴充套件到了全歐洲並影響了世界。而Rave誕生的原因很簡單,就是Acid House音樂。

-Acid House(起源音樂)

Rave年代的根源音樂很簡單,就是Acid House,80年代後期由Roland TB-303締造的Acid元素迅速融合在House音樂中,迷幻酸爽以及跳舞感十足讓這類音樂衝出美國來到了歐洲,但同時這類音樂帶來的極度迷幻感也簇生了Rave特有的藥物特性。

-Drugs藥物

以Acid House為首,包括了Hardcore硬核,Gabber音樂,Techno音樂等等型別,所展現的是厚重/高速的節奏編寫,與迷幻感十足的旋律。加上英國地區對於藥物的管控鬆弛,導致在Rave派對上濫用藥物的情況十分普遍。因為濫用藥物的問題,導致了英國政府/警方和Rave文化社群的對立狀態,也進一步滋生了派對的“地下”屬性。這種對立和混亂也把Rave推向一個文化層面的新高潮,那就是PLUR口號的誕生。

-PLUR(文化核心)

PLUR=Peace Love Unity Respect的開頭縮寫,和平、愛、統一、尊重,四個關鍵詞凝聚概括了整個Rave年代的精神核心。這個口號成功地將Rave從一個簡單的派對形式,拓展為一種亞文化,並且最終走出英國,擴充套件到歐洲乃至全球範圍的電子舞曲音樂節/派對上。理論上“Rave年代”的Rave,和如今的派對概念完全不同。

一篇 Daft Punk 的“跑題”年代記錄:Rave、電子浪潮,和法國音樂人的“羞愧與渴望”

作為英國8、90年代在青年流行文化上影響力最大的輸出,Rave影響了整個歐洲,當然就包括法國。所以我們在Daft Punk早期作品中能聽到大量受到 Rave 浪潮影響的音樂作品。但最終,經歷過《Homework》這張專輯的“實驗”之後,Daft Punk 還是改變了方向,往Disco/Funk與合成器演繹的方向發展。

脫胎於英國文化浸潤的這兩位法國青年,在接下來的時間內,把自己的創造力貢獻給了一場“法國電子浪潮”。

一篇 Daft Punk 的“跑題”年代記錄:Rave、電子浪潮,和法國音樂人的“羞愧與渴望”

法國現代流行音樂傳統雖然開展地並不晚,但在90年代之前,並無力輸出到海外。隔壁英國在搖滾樂上已經有“英倫入侵”,到了電子樂世代又有 Rave 這種雜合了北美和歐洲音樂、文化元素的綜合輸出。許多法國的音樂創作者不免感到失落。

拍攝了《法國電音浪潮》紀錄片的導演,Julian Starke,曾經對臺灣音樂媒體 Blow 音樂聊過,90年代之前法國人對於自己的電子音樂和DJ的不自信——“除了少數例外,法國音樂因為語言的隔閡,無論搖滾或流行樂都很少有海外的聽眾。French Touch 世代的音樂人在過去很挫折,他們的前輩們沒有辦法把音樂輸出到全世界,甚至覺得當法國人、做音樂是一件可恥的事情。”

“我想,那些羞愧與渴望正是驅動他們製作出更多好音樂的原因。”Julian Starke補充道。

失落的前西方世界文化中心法國,在電子音樂上找到了新的契機。

法國電子音樂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年,由法國人Maurice Martenot發明的馬特諾琴,成為了法國本土電子音樂發展的起點,1948年Pierre Schaeffer所開創的具象音樂(Musique Concrète)更是成為音樂歷史上的轉折點。而法國現代電子音樂的起點,被認作1969年Jean-Michel Jarre的《La Cage/Erosmachine》。Jean-Michel Jarre作為法國現代電子樂的先驅,和另一位法國最早從事Disco音樂製作的名角Jean-Marc Cerrone一併,推動了法國本土電子音樂的蓬勃發展。

一篇 Daft Punk 的“跑題”年代記錄:Rave、電子浪潮,和法國音樂人的“羞愧與渴望”

1990年代開始,“厚積”的法國電子音樂開始爆發,伴隨著本土特有的時尚與浪漫感,開始在全球迅速擴張。這陣音樂風潮最終被稱作為“French Touch”(法國風尚),而最具代表性的兩組藝人,正是Air和Daft Punk。French Touch也迅速將“Touch”一詞的概念,從聽覺延展到視覺、觸覺、嗅覺等領域,如今已在文學、建築、時尚等領域開花,這也是電子音樂對於整個流行文化世界的一次重大影響。

French Touch穩固獨特的音樂核心,來自 Jean-Michel Jarre 的學院浪漫派合成器演繹,和Jean-Marc Cerrone所率領的法國Disco/Funk兩股潮流的合力交匯。這種法國電子樂透漏出十足的時尚復古理念,將律動與合成器演繹成功地融合在一起。以Air和M83為首的非舞曲派將氛圍、香頌、弛放、獨立流行等元素融合在緩拍裡,以Daft Punk為首的舞曲派則更出色的開始將復古與浪漫情調,交融在House/Funk/Disco等音樂中,締造他們特有的跳舞派思路,也形成了最核心的法國電子音樂型別“French House”。

一篇 Daft Punk 的“跑題”年代記錄:Rave、電子浪潮,和法國音樂人的“羞愧與渴望”

其實French House還有一個更好理解意義的名字:Tekfunk。顧名思義就是更加電氣化的律動展現,在大量吸收Disco的元素,融合在House音樂裡,伴隨大量Vocoder編碼處理的人聲,締造出專屬於法國的電子舞曲型別。在1987年,法國著名攝影師Jean-Claude Lagrèze開始舉辦名為“French Touch”的系列派對,派對上所使用的正是剛從美國傳播而來的早期Chicago House音樂,而參與到這個派對裡的DJ行列裡的,正有如今EDM界的霸主之一 David Guetta。

一種音樂在某個國家待久了以後,一定會出現同質化,French House正是這樣油然而生的,法國DJ開始不滿足於播放遠道而來的美國House和Eurodisco,開始琢磨將自己的浪漫情調加入House音樂中,在90年代初,大家對於剛剛琢磨出來的法國House音樂的命名五花八門,一直到1999年MTV頻道針對這波浪潮給出了最終的定義“French house explosion”,於是這個名詞才開始正式地沿用。

一篇 Daft Punk 的“跑題”年代記錄:Rave、電子浪潮,和法國音樂人的“羞愧與渴望”

French House的貢獻者非常的多,他們構成的矩陣也影響著中國第一批電子樂迷/DJ,除了Daft Punk作為最著名的先鋒之外,David Guetta和Laurent Garnier其實屬於最早一批“改良House”的先行者,加入大量Tribal元素進入的代表人物Bob Sinclar,從嘻哈音樂思路中吸納改良的變革組合Cassius,忠實的“迷幻浪漫”理念締造者tienne de Crécy,凝聚爵士與Synth Pop元素於音樂中的Modjo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都佔據了整個90年代法國電子舞曲的歷史名冊。

得益於打口CD與當年黃標港版盜版碟的高品位,這些French House先鋒音樂人的專輯,透過各種渠道進入到中國,在沒有網路普及的90年代中國,大家依靠著盜版CD上小小一塊介紹,MCB為首的音樂雜誌,以及碟店老闆的推薦,逐漸熟悉了這個特有的音樂型別。

一篇 Daft Punk 的“跑題”年代記錄:Rave、電子浪潮,和法國音樂人的“羞愧與渴望”

在French House風靡全球之後,Daft Punk和David Guetta,作為最中堅力量的兩個代表,開始走上了電子與流行的融合道路。尤其是Daft Punk,得益於全球化、網際網路和流媒體,在21世紀的頭十五年內,一飛沖天。

一篇 Daft Punk 的“跑題”年代記錄:Rave、電子浪潮,和法國音樂人的“羞愧與渴望”

Daft Punk 的成長過程透過英國Rave浪潮和法國本土電子樂先驅們的探索下,吸收了大量且龐雜的音樂養分。踏著“French Touch”走出法國之後,他們進一步把原本屬於窄眾圈層文化的電子舞曲,帶入了大眾視野。

關於Daft Punk的合作歷程與獎項,已經不必羅列,接下來想聊聊 Daft Punk 是怎麼做到這一切的。

-復古共鳴

我一直認為“復古”元素是能夠帶起很大程度的共鳴,幾乎是最好使用的音樂元素榜首的位置。在吸納70年代的Funk/Disco和80年代早期Chicago House的律動理念後,Daft Punk從第二張專輯《Discovery》開始就大量使用復古的思路延續至今,經過Vocoder處理的人聲,以及更好的錄音/製作環境,將之前70s-80s音樂受到技術限制而無法展現的細節,一一表現出來獻給樂迷。上口且簡單的人聲段落不止一次的證明,洗腦絕對是最終的流行創作目的,從《One More Time》到《Harder, Better, Faster, Stronger》等等都是最好的案例。“未來複古”的概念一直是Daft Punk從音樂到著裝到視覺的核心。

一篇 Daft Punk 的“跑題”年代記錄:Rave、電子浪潮,和法國音樂人的“羞愧與渴望”

-擴圈合作

Daft Punk沒有單一的用發行/演出這樣正常音樂經紀的方式來發展,他們選擇了大量擴圈合作,無論是《Interstella 5555: The 5tory of the 5ecret 5tar 5ystem》的音樂動畫,還是選擇《Tron: Legacy》這樣從音樂到視覺到出演的深度電影合作,以及大量非電子音樂屆的聯手製作等等,Daft Punk這個名字已經不是單純屬於電子音樂範疇,而是屬於流行文化的一份子。

一篇 Daft Punk 的“跑題”年代記錄:Rave、電子浪潮,和法國音樂人的“羞愧與渴望”

-止步封神

高產量並非音樂人的最好選擇,相反懂得止步更有助於“封神”,為數不多的現場表演,讓人期盼數年的專輯,自第二張專輯開始就神秘不可探知的真實面目等等,都帶著“止步於此”的思路,不斷給人帶來驚喜,甚至有人冠以“飢餓營銷”的名號在Daft Punk身上。但無論如何,兩人忠於音樂的姿態已經深入人心,而突然宣佈的解散,直接將這個名字推上了封神榜。

其實整個樂界也不乏和Daft Punk齊名的解散並重組的團隊,例如英國電子樂傳奇Orbital,以及舞曲融合先驅Leftfield等等,所以在宣佈解散之時,我依然會下意識覺得此事沒完,無論是Daft Punk這個名字重組,還是兩人各自的音樂事業線,都會給人帶來更豐富的幻想,畢竟解散這事並不是末日。相反,尊重靈感尊重合作,當遇到不可躲避的障礙時,選擇解散,而不是強行的繼續,這才是兩人多年來尊重音樂的最好表達。

一篇 Daft Punk 的“跑題”年代記錄:Rave、電子浪潮,和法國音樂人的“羞愧與渴望”

專門等到熱度過去之後寫了這篇稿,每個人都在熱烈的表達著自己的眷念、回憶、悲傷、驚訝等等情緒,這樣的情緒也讓Daft Punk解散的事件,成為2021年開年歐美音樂圈裡的重點事件。拋開“蹭熱度”和“跟風”這些負面行為不提,我們實際感受到的依然是大眾對於這個組合的歌曲上的熟悉,性質上的陌生。例如簡單將兩人定義為DJ(源於電子音樂=電子舞曲的誤解),理解不了電子音樂與流行音樂的共融性(認為流行是電子音樂的致命點)等等,雖然2010年EDM的浪潮算是狹義上,把電子音樂廣泛的在中國推廣到非專業樂迷圈中,但帶來的負面效果也在這十多年時間裡,也累積到一個必須解決的程度。Daft Punk所代表的電子音樂破圈派,如果深究其意義,我更希望大眾看到“解散”這個時間之外,能夠理解:

-電子音樂不是隻有舞曲,復古元素不是隻有Disco

-電子音樂可以更加複雜更加高階

-合成器與多種類音樂的結合才是電子音樂的未來路線之一

當然Daft Punk絕對不會止步於此,在解散後短短一星期不到,Thomas在Youtube上悄然開啟了一個新頻道,命名為“TSMLTG”,意為Together So Much Love To Give,很明顯兩個人的各自單飛意向,能夠帶來真正意義上的音樂突破,真正不受限於某個知名的名字的突破,這才是音樂最需要的,糾結於一個名字的存亡永遠沒有意義。

一篇 Daft Punk 的“跑題”年代記錄:Rave、電子浪潮,和法國音樂人的“羞愧與渴望”

Daft Punk是一個時代的代表,但他們代表不了一個時代的結束,音樂永遠是多彩的,如果你仔細挖掘,會發現樹幹之外的分岔也一樣精彩,這就是時代賦予音樂的意義,這也是我為什麼會力圖透過一個簡單的解散事件,來讓更多人瞭解他們曾經所在時代的精彩。

一篇 Daft Punk 的“跑題”年代記錄:Rave、電子浪潮,和法國音樂人的“羞愧與渴望”

一篇 Daft Punk 的“跑題”年代記錄:Rave、電子浪潮,和法國音樂人的“羞愧與渴望”

一篇 Daft Punk 的“跑題”年代記錄:Rave、電子浪潮,和法國音樂人的“羞愧與渴望”

一篇 Daft Punk 的“跑題”年代記錄:Rave、電子浪潮,和法國音樂人的“羞愧與渴望”

一篇 Daft Punk 的“跑題”年代記錄:Rave、電子浪潮,和法國音樂人的“羞愧與渴望”

一篇 Daft Punk 的“跑題”年代記錄:Rave、電子浪潮,和法國音樂人的“羞愧與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