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看完這篇文章,萬一穿越回古代,說不定能讓你火過李佳琦

2022-09-20由 辣目歷史 發表于 林業

紫鉚子是什麼

看完這篇文章,萬一穿越回古代,說不定能讓你火過李佳琦

李佳琦是何許人也?頂級流量,超級網紅,和李子柒小姐姐一樣的2019年話題寵兒。

憑藉著2億的年收入,2019年李佳琦團隊的收入超過了中國A股一半還要多的上市公司。

在和一個常常被這位小哥哥種草的女同事聊天之後,我才知道原來李佳琦竟然還是一個實力派網紅,除了口才與顏值,他在美妝方面的知識更是讓人信服。

得承認,李佳琦“火”的很有道理。

雖然小編不太懂美妝,可是最近碰巧在研究一些

中國古代彩妝

的歷史,今天就拿來給大家講一講。

萬一哪天穿越回古代,憑著這篇指南,說不定能讓你“火”過李佳琦。

中國歷史上傳統的彩妝主要有四類,一般可以按照化妝時所使用化妝品的順序分為:

妝粉、胭脂、眉黛、唇脂。

妝粉考:

看完這篇文章,萬一穿越回古代,說不定能讓你火過李佳琦

麵粉粉英做的香粉

“自三代以鉛為粉。秦穆公女弄玉有容德,感仙人蕭史,為燒水銀作粉以塗,亦明飛雪丹。”——後唐馬縞《中華古今注》

作為化妝的第一個步驟,敷粉是古代愛美小姐姐們的基礎技能之一。

關於妝粉最早的起源很難有一個定論。

就比如《中華古今注》中,蕭史為弄玉做“飛雪丹”;《太平御覽》重則援引《墨子》,提出了“禹造粉”;晉代張華編纂的《博物志》裡,則說“紂燒鈆( qiān,古同鉛)錫作粉”;元代伊世珍撰集的《琅嬛記》引用《採蘭雜誌》,“黃帝煉成金丹,煉餘之藥,汞紅於赤霞,鉛白於霜雪。宮人……以鉛傅面則面白,洗之不復落矣。”

當然,這些稗史雜記卻又誇大之嫌——往往將妝粉的歷史推到遠古,雖不足全部採信,但大致推想,最早的妝粉在周代應該已經出現了。

不過那時候的妝粉不是鉛粉,而是應該是“米粉”。

“粉,傅面者也,從米分聲。”——許慎《說文解字》

許慎是東漢時人,作《說文解字》也是以其所見事實為依據,也更加可信一些。事實上,從東周一直到春秋戰國時代,乃至秦漢,大多數的妝粉也都是米粉做的。

小編在《齊民要術》(卷五)中看到過這樣一則“作米粉法”。

首先是挑選原材料,“

粱米第一,粟米第二。必用一色純米,勿使有雜

”;再“

臼市使其甚細,簡去碎者

”,就是將其磨成精細米粉的意思;然後需要淘洗米粉、放入大甕裡用冷水浸泡,“

春秋則一月,夏則二十日,冬則六十日

”;在發酵的過程之中,不需要換水,甚至“爛臭乃佳”。

發酵完成後,需要用攪拌,好讓發酵過程中產生的乙酸、乙醇揮發,減少米粉中的酸味,“

淘去醋氣一多與數遍,氣盡乃止

”。

排完酸氣,則需要類似初中化學課堂上做過的食鹽過濾似的,用絹袋將米粉過濾出來,將其放入其它容器之中,靜置,待其清澄後,“

以杓徐徐接去請,以三重布帖粉上

”,再用沾有會的粟米糠吸取放在布上吸取水分,隨溼隨換。

待米粉乾透,用刀子削去“

四畔麤(同粗)白無光潤

”、有米皮所製成的麤粉,留下“

酷似鴨子白光潤者

”、由米心製成的“粉英”,也就成了一份可以用來擦臉的米粉。最後也可以加入丁香粉等香料,做成更為“新潮”的香粉。

由此可見,古人作米粉的工藝是非常講究與複雜的,

而現代一段時間內非常普及的含鉛妝粉,其實是在秦漢時期隨著“煉丹術”的發展,才逐漸被髮明的。

“芳澤無加,鉛華弗御”——曹植《洛神賦》

在語言文字中,一個新的詞彙的出現,肯定伴隨新事物的誕生。在漢魏之際的文學作品之中,“鉛華”一詞被廣泛提及,這說明在那個時期鉛粉才逐漸成為米粉的替代產品。

最初鉛粉中使用的鉛,是以碳酸鉛粉末形式存在的,即將鉛粉融於食醋,再調以豆粉和蛤粉製成(《本草綱目·金石部》)。據說,使用後能使人容貌增色生輝。

相比於米粉,鉛粉的白色可以經久不撿,但是用時間過長或者過於頻繁,則會造成臉色發青。

而且,因鉛含毒,久用對人身體有害,過量甚至可能導致面板脫落,還可能有生命危險。所以人們才會逐漸對其加以改良,逐漸發展出現代的妝粉。

胭脂考:

看完這篇文章,萬一穿越回古代,說不定能讓你火過李佳琦

胭脂

“合德新沐,膏九曲沉水香。為捲髮,號新髻;為薄眉,號遠山黛;施小朱,為慵來妝。”——漢·伶玄《趙飛燕外傳》

趙合德是漢成帝皇后趙飛燕的妹妹,據說體態豐盈,極擅妝容,創作了許多新奇的妝型。其中以“淡掃胭脂”,襯托倦慵之美的“慵來妝”最為出名。

而作“慵來妝”,最為關鍵的便是使用“小朱”的技術,也就是施朱的技術。

早在周代,施朱這個詞彙就出現於一些文學作品之中,比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賦》之中就有“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其中的“粉”指的是妝粉(米粉),而“朱”則指的是胭脂。

胭脂基本是和妝粉同時出現的,一般來說古代女子在敷粉之後,往往緊接著就會塗抹胭脂。

有意思的是,胭脂其實並不是一種化妝品,而是兩種不同的紅色化妝品,即“胭”與“脂”:

“胭”又稱紅粉,或者紫粉,即以硃砂、紅色植物等染料上色。因其顏色疏淡,通常作為打底、上色之用。由於粉類化妝品難以黏附面頰,所以當人流汗或流淚時,紅粉便會隨之落下。

“脂”則是指一種油脂類、用紅藍花染色的化妝品,它黏性強,擦抹後容易沁入面板。所以古代女子一般在施以紅粉的基礎上,在顴骨處抹上稍許油脂類的胭脂,從減少淚水、汗水對妝容的影響。

關於胭脂的起源,其中“胭”的起源更早些,可以上溯到周代,而“脂”的原材料則是從匈奴流傳至中國。

漢代初期,隨著與匈奴的交流愈發頻繁,匈奴婦女化妝做的“焉支”(音譯),逐漸傳入了中國,代替了“朱”,成為了這一類紅色染色化妝品名稱,同時也漢化為了更加形象生動的“胭脂”。

看完這篇文章,萬一穿越回古代,說不定能讓你火過李佳琦

原產於焉支山的紅藍花

據西晉張華《博物志》記載,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了產自焉支山的紅藍花。

在霍去病攻克了焉支、祁連二山後,匈奴人痛惜而歌:“忘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紅藍花亦稱“黃藍”、“紅花”,

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紅色染料來源,比中國傳統的紅色染料植物“茜”染出來的顏色要鮮亮許多。

提煉紅藍花中紅色素,其基本步驟由兩部分:第一步需要利用黃色素溶於酸溶液而紅色素不溶於酸溶液的特性,用酸溶液浸泡紅藍花;第二步則是利用紅色素溶於鹼溶液,用草木灰溶液萃取紅色素。

在古代多使用酸石榴汁作為媒染劑,使得紅色溶液更加容易附著在面板上,

再加入米粉妝粉調和,便可以製成比周代用硃砂等材料染色更好的“胭脂粉”(即“胭”)。

大約在北朝末期

,人們在胭脂粉中摻入了牛髓、豬胰等材料,使之變成一種稠密潤滑的油膏,從而製成了之前提到的“脂”。

看完這篇文章,萬一穿越回古代,說不定能讓你火過李佳琦

唐代酒暈妝

到了唐代,由於胭脂種類的大大豐富,發展出了諸如“酒暈妝”、“桃花妝”等極具特色的女子妝容,其中涉及到胭脂不同的調配比例,暫不贅述。

看完這篇文章,萬一穿越回古代,說不定能讓你火過李佳琦

出土的唐代勞作俑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從一些出徒的文物上,比如“唐代女勞作”陶俑上,可以發現中下層勞動婦女也會在臉上塗抹胭脂,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兩個猜測:

到了唐代,胭脂的原材料、製作方法得到了很廣泛的普及,甚至一些婦人可以自己製作胭脂。

除了一些特定妝容,油脂類的胭脂由於不懼汗水浸褪,相比胭脂粉要更受中下層勞動階級婦女歡迎一些。

看完這篇文章,萬一穿越回古代,說不定能讓你火過李佳琦

紫鉚(圖片來源於網路)

到了明清時期,還產生了一種以動物分泌物為原材料的“胡胭脂”。而製作這種“胡胭脂”所需的動物分泌物則叫作“紫鉚”。

據《本草綱目·蟲》卷三九中記載:

“紫鉚,音礦。又名赤膠、紫梗。此物色紫,狀如礦石,破開乃紅……紫鉚出南番,是乃細蟲如蟻、蝨,緣樹枝造成……今吳人用造胭脂。”

所謂的“紫鉚”,是一種細如螞蝨的昆蟲——紫膠蟲的分泌物,這種昆蟲寄生於多種樹木,其分泌物呈紫紅色,用其製作成的染色劑品質極佳,製成的胭脂也屬上品,價格一度十分高昂。

看完這篇文章,萬一穿越回古代,說不定能讓你火過李佳琦

民國時期海報

中國女子對於胭脂的熱愛,一度持續到二十世紀初,其製作這種化妝品的原材料更是從最早的礦物(硃砂),到後來的植物(紅藍花、山燕支花、玫瑰、山榴花等),最後還發展出了動物分泌物,經歷了兩千餘年的工藝演進,可謂是囊天地之精華。

眉黛考:

看完這篇文章,萬一穿越回古代,說不定能讓你火過李佳琦

石黛

“粉白黛黑,施芳澤只”——《楚辭·大招》

在中國古代,女子化妝大多不重視眼妝,但極度重視眉妝。

描眉習俗的出現,最晚不應晚於戰果時期,其發祥地應為楚地:

宋玉所著的《招魂》之中有“蛾眉曼睩”的說法;《離騷》自喻“眾女嫉餘之蛾眉兮”……

最初風靡於世的眉妝型別,便是這種“蛾眉”。蛾,似蠶而細,蛾眉則是彎而長的細曲眉。

到了漢魏時期,和胭脂出現重大工藝進展的原因類似——由於和匈奴等草原文明的接觸,其審美的一些特點也流入中原地區,女子眉妝的樣式逐漸趨向濃闊。

甚至有了

“城中好廣眉,四方畫半額”

這樣的說法。

自此之後,眉妝的形式演進愈發趨於大膽。到了唐代,由於這是一個開放浪漫,與各種文明交流頻繁的盛世朝代,各種變幻莫測、造型各異的眉形紛紛湧現:

唐代婦女的畫眉樣式複雜多變,比起漢魏時期更顯寬粗,形似蠶蛾觸鬚般的長眉已經不多見。

唐張泌《妝樓記》中雲:

“明皇幸蜀,令畫工作《十眉圖》,‘橫雲’、‘雀躍’皆其名也。”

不過宋代以後,

由於程朱理學的興起

,其宣揚的“尊古、復禮、婦教”深入人心,婦女的妝容也不似前朝那般大膽奔放,而是以淡雅清秀為美。

在眉妝上,纖細秀麗的長蛾眉再次興起

看完這篇文章,萬一穿越回古代,說不定能讓你火過李佳琦

元代皇后一字平直眉

甚至到了元代,受到漢文化的影響,蒙古族的皇后眉形也變成平直的一字眉,以取其端莊之意。

和現在用眉筆就能解決眉妝問題不同,古代女子畫眉使用的眉黛品種,從儉到奢,種類繁多。

最便宜的的眉黛是“石黛”,又名“畫眉石”,在煙墨髮明之前,男子用其書寫,女子用其畫眉。

到了魏晉時期,因為禮教鬆弛,佛教得以傳播,黃顏色的眉黛開始流行。《隋書·五行志上》也載有:“後周大象元年,朝士不佩綬,婦人墨妝黃眉。”

這個時期,畫黃眉用的黃色主要是石黃一類的礦石,或者是青花粉做的粉末。

而在古代畫眉妝品之中,最為名貴的非“螺子黛”莫屬。

“螺子黛”又稱“螺黛”,是以靛青、提爾紫、石灰水經過化學處理所得,呈黑色,外形如墨,使用時蘸水即可。

《本草綱目·草部》卷十六記載:

“青黛,又名靛花、青蛤粉、螺子黛,從波斯國來……”

製作“螺子黛”價格昂貴,是因為其中混用了一些提爾紫(現今摩洛哥附近出產),可能在漢魏時便傳入中國,但到了隋唐時期才見到有明文記載。

顏師古在《隋遺錄》中寫道:

“螺子黛出波斯國,每顆值十金,後徵賦不足,雜以銅黛給之,獨絛仙得賜螺子黛不絕……”

這個故事說的是隋煬帝喜好宮人畫眉毛,他不惜加重賦稅,從波斯進口大量的螺子黛,賞賜給後宮佳麗。可是因為螺子黛實在昂貴,最終只有因極擅畫眉而被封為婕妤的殿角女吳絛仙,才能獲得每日純正的螺子黛配給,而其它宮人只能“雜以銅黛”。

唐馮贄所撰的《南部煙花記》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煬帝宮中爭畫長蛾,司宮吏日給螺子黛五斛,出波斯國……”

在隋代大業年間,螺子黛每顆的價值已經接近十金。而到了清代,由於提爾紫的原料(某種古代貝殼)被消耗殆盡,據清人陸次雲的說法,螺子黛的價格已較隋代增加百倍之多。

當然和窮奢極欲的統治階級相比,普通百姓的物質肯定不足以支撐螺子黛的消費。

到了民國時期,由於洋火的傳入,有些婦人開用洋火燒到木枝後產生的少量的“煙煤”來畫眉。又或者可以到藥鋪購買一種名為“猴姜”的中藥,回來之後煨研成末,再用小筆或小毛刷描繪眼眉。

唇脂考

看完這篇文章,萬一穿越回古代,說不定能讓你火過李佳琦

唇脂

“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唐·白居易

中國古代女子喜好點唇,其歷史十分悠久,依舊是先秦大文人宋玉留下的一些文章,可以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年代的女子“塗口紅”的習慣。

“眉聯娟以蛾揚兮,朱唇的其若丹……”

到了漢代,劉熙《釋名·釋首飾》一書中明確提到了“唇脂”一詞,也為這種化妝品定下了名字。

“唇脂,以丹作之,象唇赤也。”

這裡的丹,即是硃砂,但硃砂本身不具黏性,附著力欠佳,所以要向其中滲入適量的動物脂膏(疑似後世“脂”類胭脂的做法),以增強其附著力。

這樣做出來的唇脂不僅能夠防水,還能夠為嘴唇增添色彩的光澤,而且能有效規避嘴唇皴裂。若非硃砂有毒性,這其實是一種非常理想的化妝用品。

唇脂色素材料的演進,基本上與胭脂的演進同步。

只不過在唐代之前,唇脂一般都是裝在盒子裡的,使用時,需用專門的唇刷刷於唇上,有些類似於現在的唇彩。

到了唐代,點唇的唇脂出現了一個很重要的演進——具有了一定形狀,有些類似現代的口紅,開始出現。在唐人元稹《鶯鶯傳》中,崔鶯鶯收到張生從京城捎來的妝飾物品,感慨不已,立即給張回信。這封信裡寫道:“兼惠花勝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飾……”

從其中“口脂五寸”,我們可以想象到當時的口脂,應當已經是一種管狀的物體,與現今口紅類似。

看完這篇文章,萬一穿越回古代,說不定能讓你火過李佳琦

《乾隆妃梳妝圖》使用絳紅色唇脂

在中國古代,唇脂的顏色變化並不多,除了透明的口脂(防止嘴唇皴裂),大多都是紅色為主體,

比如說檀口(淺紅色)、朱唇(大紅色)、絳唇(深紅色)

……等得。

值得一提的是,曾經從南北朝到唐末時期,曾經流行過以烏膏塗染嘴唇的黑唇。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時世妝》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

可見那個時候,黑唇竟然也曾一度風靡。

看完這篇文章,眾位讀者是不是對於中國古代妝容的演變有了些興趣?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中國古代女子妝容確實十分有趣,不過需要在此提醒大家,一些古代化妝品的配方具有毒性,切記不要自己輕易再加嘗試製作使用。

~歡迎關注

@辣目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