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中國文學藝術論,走進中國服飾藝術,服飾藝術的體系

2022-09-17由 寒寒講文化 發表于 林業

服飾的美學要求反映在幾個方面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

服飾藝術的內外交流可以說是促進其發展的一種動力,這種交流一般出於兩種目的,一是為了非審美功利目的的實現,古時趙武靈王推行胡服就是為了提高部隊的戰鬥力;二是為了審美功利目的的滿足,唐代在宮廷甚至民間盛行的唱胡音、聽胡樂及穿胡服的運動,多半就是出於這種目的,因為在當時人們的眼裡,“

胡風

”是一種時髦,是一種美的象徵。

中國文學藝術論,走進中國服飾藝術,服飾藝術的體系

唐代在宮廷服飾

現實表達。本來,服飾藝術是一種現實化、感性化、日常化的存在,它必須以活生生的人為載體,必須訴諸具體的物質形態。然而在現實中,服飾藝術實際上往往也會超出日常生活的限制,以一種文藝化、娛樂化、鑑賞化及演示化的方式反映和表達出來。像服飾藝術在小說、散文、詩歌中的出現,在戲劇、舞蹈、雕塑、壁畫、國畫中的出現等等,就完全屬於這種情況。

與此同時,服飾藝術作為傳統的一部分,它也會以指導現實服飾生活的實用理念方式表達出來,這種實用化的表達,可以體現為對服飾生活實際有借鑑指導作用的思想,從而見之於衣規服制或文獻典籍,也可以直接表達為在時下服飾生活中的應用。首先,由於傳統服飾是伴隨著這些文藝及娛樂中的主角而出現的,所以其中所展示的服飾既出於現實生活有超於現實生活,具有一定的理想化、虛構化、浪漫化色彩,它們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現實中的人對理想服飾的想象、對反面服飾的厭惡。

中國文學藝術論,走進中國服飾藝術,服飾藝術的體系

服飾藝術

其次,由於某些傳統服飾又是以現實指導和現實應用的方式出現的,所以它既可能表現為同現實的有機結合,也可能表現為同現實時尚的格格不人。我們從過去的小說及戲劇等文藝作品中可以發現,主人公的服飾並不是無足輕重的,它們對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往往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作者一般總是先在人物的服飾扮相上要動些腦筋,而讀者或觀眾也總是先從服飾扮相上去認識主人公。總之,文藝中的服飾是服務於審美的,是體現了人的服飾藝術觀念的。同樣,傳統服飾的現實實用表達由於受時代因素的作用,它既要承擔對服飾藝術發展氣脈的延續和傳播,又要經歷與服飾藝術新潮的相互磨合。

審美特徵。中國服飾藝術是以獨立的美學品格存在於世界文化寶庫中的,因此,它具有完全不同於世界其他國家、地區之服飾藝術的中華民族審美特徵。中國人發自天性地熱愛並憧憬“

天人合一

”的至上境界,從而同美的本源具有一種精神上及實踐上的親和性。然而,由於中國是作為“

禮儀之邦

”存在的,因此,講究

“以禮治天下

”又是其最突出的特徵。這一原則貫徹到服飾藝術中,就有了以等級秩序來規約人們日常服飾消費的衣規服制。

中國文學藝術論,走進中國服飾藝術,服飾藝術的體系

中國服飾藝術

衣規服制的存在,使中國人的服飾藝術審美流露出很強的政治倫理功利色彩。於是,追求社會成員的行舉合一於代表帝王、聖人、政體之意志

(天)

“天人合一”

就成了衣規服制的基本要求。顯然,這使中國服飾藝術的審美又具體地表現出追求等級秩序之美、以

“審善

”掩蓋甚至置換“

審美

”的傾向,表現出社會集體審美代替個性審美的傾向。就實際情況而言,儒家特定的審美觀對古代中國人的服飾藝術審美施加了深刻的影響。

不過雖則如此,社會中潛存的個性審美意識,卻在道家、禪宗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表現出了一些體制外的審美特點。魏晉、明末的服飾消費就多多少少地體現了這些特點。進入20世紀以後,中國人的服飾藝術審美逐漸獲得瞭解放,及至20世紀80年代以後,一個服飾藝術審美的自由化、個性化、開放化的時代格局正式建立了起來。這無疑為中國服飾藝術的審美化發展開闢了一個嶄新的天地。

中國文學藝術論,走進中國服飾藝術,服飾藝術的體系

服飾藝術的審美

語彙考察。語言文字是人思維表達的工具,是人觀念闡述的載體,離開了語言文字,人們就無法進行社會交際,也無法進行社會文明的傳承和發展。語言對於服飾藝術也是非常重要的,語言中服飾語彙的豐富程度,達到了讓人無法識記的地步。實際。上僅從中國漢語言文字體系中,我們就可以發現許多直接或間接描述服飾的語彙。由考察這些語彙,我們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到中國服飾藝術的演變歷程。

比如,漢字中單是用

“衣"

字簡縮偏旁組合成的字,就數不勝數,有不少這一類的漢字隨著一些服飾的消失,而最終失去了現實使用價值。此外,由服飾所引發出的語言典故、民間俗諺更是浩如煙海。從中國的服飾語彙著眼,我們似乎就可以看到一部內容豐富的“

中國服飾藝術史

”。在服飾語彙構建的“

中國服飾藝術史

”中,我們其實也能夠了解一些關於中國服飾的質料、款式、工藝、觀念及審美等方面的嬗變過程。

中國文學藝術論,走進中國服飾藝術,服飾藝術的體系

中國服飾藝術史

傳承發展。人類服飾藝術始終處在傳承發展之中,“

傳承

”是對原先既有的服飾藝術成果的保留和發揚,“

發展

”則是在此基礎上對服飾某些因素的開拓與創新。這些因素主要是指治療、款式。工藝等這三個方面。服飾藝術歷經數千年乃至更長時間的發展,其中有些東西是被長期繼承了的,有些則是早已被淘汰了的。比如,人們在很久以前就學會了用野麻、蠶絲、棉花及皮革等製作服裝,但即使到了今天人們已學會了用化工合成材料來製作服裝,可麻、絲、棉、皮等服飾質料卻依然在大量使用,只不過加工工藝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另一方面,唐、宋、元、明、清時期的服飾款式,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卻早已銷聲匿跡,人們僅僅能在古裝戲和電影裡見到它們。這就表明,傳承是有選擇的,發展是顯著的。

在諸多發展中,款式是最為引人注目的因素。款式變化的週期有時很長,有時卻又很短。中國明朝和清朝各自執政不下數百年,他們的服飾款式卻也是各自基本維持數百年不變。而在當代中國,源自海外的喇叭褲,僅僅流行了幾年就失去了其一度佔有的時尚地位。在款式發展中,審美功利性似乎又是一個主要的發展動因。當下不容迴避的現實是,中國現實服飾消費的發展體現出了突出的都市化、現代化、全球化甚至西方化特點,顯然這對中國服飾藝術的發展既有利也有弊。儘管服飾消費是一種個人化的行為,服飾藝術的發展有其自發性的一面,但從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服飾藝術精華的角度看,還是有必要對現實服飾消費進行一定的引導。

中國文學藝術論,走進中國服飾藝術,服飾藝術的體系

人類服飾藝術

鑑賞實用。中國的服飾藝術是一 個自成系統的東西,它有歷史的部分,更有現實的部分。歷史的部分基本上成為了一種歷史成果的積澱。成為了一種記錄中國人文明過程的物象景觀。現實的部分是我們目前的物質文明消費系統,它是一種隨著時尚 、觀念、交流及生活不斷髮生變化的時代人文的標誌體系。儘管如此,歷史和現實也並不是全然隔絕的。歷史的部分,不僅成了我們今天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媒介,而且成了我們弘揚中華文明、創造新時期服飾之民族特色的重要源泉。有鑑於此,對中國傳統服飾藝術給予一定的研究和關注就是必須的。

上述這些方面,其實只是我們認識中國服飾藝術可資利用的一個個切入點,一個個用來獲知文化資訊的視角。服飾藝術在本質上看是一種綜合性極強的文化事項,沒有多元的視角,就不可能全面地把握服飾藝術。換句話說,服飾藝術的文化性質,決定了它勢必是由以下三個層面的內容所組成的:其一是物質的、器具的、操作的層面;其二是精神的。觀念的、交流的層面;其三是制度的、秩序的、傳統的層面。這三個層面互相聯絡、互相影響、互為因果。一般而言,

“物質層面

”同“

觀念層面

“幾乎是同步發展相互促進的,“

制度層面”

則稍稍晚於二者才出現。上述

“切入 點

”或說“

視角

“,似乎涉及甚至囊括了這三個層面,因此在具體考察中國服飾藝術時,我們可以彼此有所兼顧。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藝術論》